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會采用不同體裁表情達意,而議論文這種體裁使用頻率較高,無論高考應是還是平時工作都要經常用到它。因此,應當重視議論文的教學,著力于提高議論文的寫作水平。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始終堅持把諸多亮麗的古詩詞名句提供給學生,讓他們先作到“三會”(會背、會釋、會寫),然后引導他們用到議論文寫作中,以求文章生輝添彩。
一、長流水,不斷線
充分利用課堂這種形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緊密結合不同課文,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把眾多的古詩詞名句介紹給學生,并作出評價,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名句的審美價值。如: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王維)
這些名詩佳句,猶如一串串晶瑩璀璨的珍珠熠熠發(fā)光,讀之瑯瑯上口,鏗鏘和諧,撥動著人們的心弦,引起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每讀一次就是一次很好的藝術享受。我充分利用早自習,讓學生反復吟誦,引導學生在讀上下功夫。只有讀的多,才能背的熟,只有背的熟,才能體味佳句的妙處。眾所皆知,詩歌是富有音樂性的語言藝術,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韻律,通過誦讀詩歌,有助于領悟、欣賞它的優(yōu)美意境,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接受藝術的薰染。難怪人們常說“佳句不厭百回讀”。使學生會背誦,會解釋,這是為運用打下基礎,為把佳句用到議論文寫作中創(chuàng)造條件。
結合詩詞單元教學,重點講析詩詞中的佳句,多方面誘發(fā)學生在領會原句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怎樣運用在寫作中。例如李白的《行路難》中的“長風破浪會友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是作者未來的理想,總有一天會揚眉吐氣、激昂青云的。這種心境,是古代士大夫所常有的,而以李白來說更為突出。引導學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教師重點講解運用聯(lián)系學生和當今社會實際,為了美好的未來,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遠大抱負,表明自己的決心,同樣可以“長風破浪會友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在學習修辭格的運用時,也盡量列舉古詩詞中的名句,例如: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來揭示比喻的巧妙,李煜用“一江春水向東流”比喻“愁”。委實耐人尋味,一江春水向東流顯示的特征,是清江碧水,徐徐悠悠,既深且長,深不可測,長無止處,而人的愁緒綿綿,欲理難清,想斷無能的一面,于是乎兩個特征相貼,恰好構成了這樣的比喻。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說明藝術夸張。用“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蘭”來展示對偶的作用。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說明對比的好處,等等。
總之,為了加深學生對古詩名句的理解和印象,就應堅持利用可以利用的形式和機會,如課前5分鐘,活動課等,分析鑒賞佳句,做到“長流水不斷線”。
二、聯(lián)實際,巧運用
示例比較,讓學生了解運用古詩詞名句的好處。熟語說的好:“不怕不識貨,就所貨比貨。”比較法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名句用在議論文中有何好處,用與不用有何不同,我在教學中常用示例比較:
例一,《教師法》的誕生很不容易,經過幾年的修改、討論、再修改,最后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議通過。它在教師待遇、住房、醫(yī)療等方面都作了明確規(guī)定。
例二,《教師法》歷時幾年,千呼萬喚始出來。它對教師待遇、住房、醫(yī)療等方面都作了明確規(guī)定。
顯而易見,例一語交直率,但文字不甚簡潔。例二由于運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句名句,不僅增加文采,而且語意蘊含豐富,《教師法》誕生的艱難過程,都凝聚在千呼萬喚始出來之中,頗有可讀性,值得品賞,顯得雅致。
因文而異,靈活運用。古詩詞名句用在議論文寫作中,并不拘泥于一種格式,視表情達意的需要而多變,或放在標題,或入在開首,或放在中間,或放在結尾,都是允許的。在教學中,我經常以口頭形式表述這幾種不同的用法。
在文章標題處引用古詩文名句。二00五年江蘇一考生的滿分作文《人生三部曲》以“滕王高閣臨江渚”、“也無風雨也無晴”、“滿目青山夕照明”為小標題,顯得構思新穎典雅深厚了。
在文章開頭嵌入詩詞佳句.以此領起全篇.使文章在開頭便顯得意蘊深刻.詩意靈動.則能夠使語言顯得凝練精辟.如2004年陜西考生的《尋找快樂,精彩人生》的開頭:
“漫步于秋日落葉徐徐的小徑上。不禁吟了一句:‘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愁緒滾滾來’?畤@落葉的悲哀與不幸。其實,落葉的生命或許就是這樣,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繽紛。換個思維方式.龔自珍曾說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嘛!我們應該欣喜,享受落英繽紛的秋景。”
文章中間引用古詩,營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拔動讀者的心弦,引用或化用這些詞句,就能以他人之境寫我之性靈,增添文章的神韻。如:
其實美國人如此,我們中國人又何嘗不知曉此理呢?
“中庭月色正清朗,無數揚花過影”那張先亦知曉落花須有月色的距離方顯隱約之美。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著黃昏才可欣賞到朦朧之美。
“合掌白蓮花未開,隔岸楊柳月如霜”便是那含蓄之美亦須隔著嬋娟才越婉約。
上面這段文字選自2008湖南滿分作文《彼岸,燈火闌珊》,文章擷取六句古詩,展現(xiàn)了三幅不同的美的畫面,有隱約之美,有朦朧之美,還有婉約之美,為表現(xiàn)主題作了很好的鋪墊,而且風流華美,讀來滿紙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在文章收尾處引用古典詩詞.則具有畫龍點睛,升華主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沉思,回味無窮。如2008年江西考生《天涯共此“事”》的結尾:
“芳樹無人花自落,空山一路鳥空啼!”自私的人類,請擦凈自己的靈魂吧!你們將依然是自然之子,,讓我們一起,一起體會,曾幾何時,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心情吧!
文章全篇引用的。如2007年北京卷《細雨閑花皆寂寞 文人英雄應如是》,文章開篇點題,由唐朝詩人劉長卿“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感嘆寂寞,把‘細雨閑花’的‘迷蒙’‘柔美’拓深為情感的滂沱壯烈,即‘每個人都在心靈深處有一處花冢’,‘而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鎖”。接著以納蘭性德“何恨不能言”和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為點例,來闡釋寂寞為何,即‘寂寞的意義’。第六段列舉陸游“紅酥手,黃藤酒……”,王維“遍插茱萸少一人”,將寂寞升華為“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為無聲,也化為揮筆的動力,讓細雨的閑花,變得鏗鏘有力,永不磨滅”。
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有時可以更改名詩句的一個字或某幾個字,照樣用在文中,例如改一字的:“現(xiàn)代化社會需要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培育人才,做到不拘一格出人才。”只是把龔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中的“降”改為“出”字,文意就表述得更加通暢明快。不僅可以改為“出”字,而且可以結合實際的需要改為:不拘一格育人才,不拘一格薦人才,不拘一格選人才,不拘一格愛人才,不拘一格惜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等。
改幾個字的例子也是有的,例如:“作文需要多方面的全面的材料,橫看成嶺側成峰,東西南北各不同。必須把多方面的材料搜集起來進來分析研究,才能對事物有全面的深刻的認識,才能寫出好的文章。”這是把蘇軾《題西林壁》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中的“遠近高低”改為“東西南北”,顯得巧妙別致,恰如其分,給文意增添了光彩。
由此可見,古詩詞名句不僅可以用在議論文的不同位置和適當的改動幾個字,而且可以把各句作題目、論點、論據。我在指導學生寫議論文過程中,結合個人閱讀報刊,把有關范文及時向學生講析、評價,以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古詩詞名句的能力。這些報刊上的文章有的把名句作為題目,有的把名句作為論點,有的把名句作為論據。例如《人民政協(xié)報》上的《安得廣廈千萬間》一文,就是用杜甫的名句來說明當前住房的困難情況。《中國教育報》上的《潤物細無聲》一文,題目新穎,其意深邃,告訴人們如何做好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例如《中國青年報》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文,題目就是全文的論點,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在這里可以用上古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對于陪伴自己度過了幸福的少年時代,在才藝、人品、治學態(tài)度等各方面賦予全方位教育的師長,對于培養(yǎng)了數千名音樂人才、蜚聲海內外的母校,每一位校友都懷著對母校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的崇敬和感激。”處處扣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個中心論點,并且論述得透辟。又例如五國維的《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段文字用晏殊、柳永、辛棄疾的名句作論據,來揭示凡是大事業(yè)大學問家都要有堅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我把這些例文介紹給學生,使學生了解了古詩詞名句既可以作為題目用,又可以作為論點或論據用,開拓了他們的眼界,收到了不同凡響的效果。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教師要帶頭用好古詩詞名句,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形式都應盡量運用名句,最好能背誦二百句以上,并且以做到信手拈來,駕輕就熟。為了便于學生掌握,我將常見常用的古詩詞名句分類提供給學生(用講義形式),以逐步提高寫作水平。
三、分類別 多形式
我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對名句作了如下歸類:1.用于珍惜時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2.用于閱讀寫作: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3.用于新生事物: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4.用于勤奮學習: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勤奮即天才,功到茅塞開;5.用于評析文章: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6.用于新舊交替: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7.用于樸素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8.用于社會發(fā)展: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9.用于功夫很深: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10.用于景象繁榮:春城無處不飛花,春風得意馬蹄疾;11.用于愛惜糧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12.用于久經考驗:疾風識勁草,板蕩識誠臣;13.用于透視本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14.用于親自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15.用于處處皆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16.用于自作聰明: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17.用于客觀規(guī)律: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18.用于嶄新面貌: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19.用于深厚母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20.用于熟諳生活: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煉達即文章;21.用于空前絕后: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22.用于新奇巧妙: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23.用于幽默環(huán)境: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24.用于氣勢磅礴: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25.用于貧富懸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26.用于到處有朋友: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27.用于友誼深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28.用于人生坎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29.用于內外交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30.用于優(yōu)越條件: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31.用于好的征兆: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32.用于絕處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3.用于愛國主義:王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34.用于死有價值: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5.用于剛正不阿: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36.用于潛心探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37.用于字斟句酌: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38.用于同病相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39.用于互相媲美: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花不須多;40.用于高瞻遠矚: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本文由www.xzw123.com 寫作文網收集整理]
在歸類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著力于提高運用能力?诰毰c筆練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采取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提高運用古詩詞名句的能力,讓議論文生輝添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zuowen/xiezuo/17729.html
相關閱讀:記敘文寫作體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