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早教是自掘墳墓-看看日本孩子6歲前的十個任務清單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國外早教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1獨立上學放學

日本流動人口少、犯罪率極低,所以日本媽媽才得天獨厚地有機會鍛煉孩子獨立,不僅訓練孩子單獨過馬路,還放手讓孩子自己背著書包上學放學,乘坐地鐵或走路。前段時間有張圖引人注目,說在香港地鐵上,有大人陪同的是香港人,而那些單獨坐地鐵的孩子往往是日本人,可見日本孩子的獨立到哪里都是一道風景線。而中國媽媽,大可以在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的同時,適當放手。

2自己收拾房間、書包、自己洗衣服

日本孩子6歲前,不僅要自己的事自己做,還需要幫助爸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除了收拾自己的房間,疊被子、鋪被單、整理房間、清除灰塵,家里的家務也要幫忙。日本的大多數(shù)爸媽都不贊同付費給孩子做家務,因為孩子也是家庭成員,為家庭做貢獻是責任。

自己的書包需要收拾什么文具、什么書本都是孩子自己決定,漏了忘記了那是自己的責任,絕對不會出現(xiàn)忘記帶作業(yè)本反而責怪媽媽的現(xiàn)象。從三歲時開始,日本媽媽就會嘗試讓孩子學習如何清洗自己的衣服,到了6歲,可能就要承擔起全家人衣服的清洗了。

3節(jié)約的習慣

在日本的校園里,老師和孩子們很少用紙巾,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會自帶毛巾。這跟日本國土小資源少、環(huán)保意識強有很大關系。從開學第一天,孩子就要從家里帶回毛巾,由老師教會孩子如何使用和清潔毛巾,使用完的毛巾一般會掛在桌底或凳子底下晾干,老師們會建議孩子自己在凳子下綁一條小繩子,將毛巾晾在上面,再用晾衣夾夾緊防止掉下弄臟。每個孩子從小都養(yǎng)成節(jié)儉的意識。

4每周給家人準備一頓飯

當孩子到了6歲,那么就要開始每周一次的承擔起全家人飯食的工作了,這可是主人翁責任感培養(yǎng)非常棒的任務。大多數(shù)家庭會選擇在周末,大人在這天會非常享受地等待孩子的服務。

而孩子的任務不僅包括做飯,還包括到菜市場買菜、剛好缺柴米油鹽的還要買,真的是任務艱巨呀。爸媽會給孩子一定數(shù)量的金額,孩子不僅要決定買什么菜,還需要將錢花得合理,保證營養(yǎng)均衡。如何跟人討價還價、付錢也可是技術活,孩子的持家之道、跟人打交道的技能就慢慢積累起來了。

每周一頓飯日,還會讓孩子對食物和父母懂得感恩。

5養(yǎng)成愛勞動的習慣

去過日本學校的人都知道,不少學校的值日、打掃和發(fā)放午餐都是由孩子們輪流做的,無論低年級還是高年級,輪到值日的當天,都會比其他孩子早下課先行一步到飯?zhí),穿上白大褂、戴口罩,幾人一組,或搬著沉重的碟子,或分發(fā)飯菜,忙得不亦樂乎,因為勞動也是日本學校學習的一部分。即使是那些當天不值日的學生,看到需要幫忙的也會搭一把手。因為在日本孩子眼里,勞動是隨時隨地、輕而易舉的事情。

6有自己的想法,不需要總是得到爸媽的贊同

日本家庭不僅注重培養(yǎng)孩子獨立,還重視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們的想法,爸媽可以不贊同,但普遍會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們只要有想法并且有理有據(jù)的,大多都能得到實施。對日本父母來說,執(zhí)行力有時比想法更難能可貴。并且父母對事物的看法可能會錯誤或過時,即使錯誤,孩子們也能在碰壁中得到寶貴的成長經驗。所以6歲前的孩子需要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7團隊合作精神

日本的校園非常重視孩子們的團隊合作意識,無論是繪畫還是舞臺表演,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看到孩子們集體創(chuàng)作或表演的身影,即使是薩克斯等注重個人的表演節(jié)目,也是幾個孩子同時上陣。孩子的父母也是以自己為榜樣,給孩子建立團隊合作的意識。團隊合作精神,也往往是日本企業(yè)突出的企業(yè)精神。

8至少有一次野外生存的經歷

為了讓孩子養(yǎng)成堅韌頑強的性格,除了在冬天赤裸身體跑步外,6歲前的孩子一般會被建議至少有一次野外生存的經歷。具體是一班孩子一起,在類似“無人島”的地方獨立生存一周,工作包括尋找食物、找柴火烹飪、搭建帳篷,甚至自制食鹽,排泄了要懂得挖洞掩埋,如何不迷路等。經歷過野外生存的孩子,即使平時在家里懶惰的,也會變得勤快和友好,團隊合作意識強。

9懂得跟人和平相處

兩個孩子看中某個東西,或遭遇稀缺的東西大家都想擁有時,孩子們會習慣通過和平的方式,比如猜拳等決定誰能擁有,而不是通過爭搶。大人也會從小教會孩子這個良好的習慣和教養(yǎng),所以日本的孩子很少會出現(xiàn)為了爭奪某個東西而打得頭破血流的。

10禮儀謙讓

在日本的電視劇或電影中,我們總能見到非常禮貌的日本男人或女人,他們會彎腰問好、笑容可掬。其實這也是日本孩子從小必須懂得的基本禮儀,不僅要懂得微笑,還要懂得說“謝謝”,所以日本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彬彬有禮、討人喜歡,在國際上也被人津津樂道。中國的孩子不用彎腰鞠躬,但是基本的打招呼問好、謙讓、微笑、說再見,在他人面前懂得控制情緒、不粗野,是每個家庭必須教會孩子的事情。

縱觀上面十件事情,大家可以看到的是,日本的孩子注重的是獨立生存、動手能力,堅強的意志和吃苦精神等方面的培養(yǎng),沒見到中國孩子的所謂認字、加減乘除、拼音、英語等丁點兒的蹤影。幼兒說,從心理發(fā)展來說,中國孩子的功利性智力開發(fā)是違背兒童心理發(fā)育的規(guī)律的。過猶不及,不少小學生一、二年級已經出現(xiàn)厭學情緒,值得中國父母反思。一般來說,6歲前的孩子還是以游戲和基本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為主,否則會扼殺孩子的靈性,甚至會讓孩子用一生才能消化掉負面的影響,無異于過早給孩子自掘墳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71983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