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讓孩子的時間自己做主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育兒知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問題:

人一生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時間,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并不會很好地珍惜和利用時間,沒有很好的工作和學習方法,看似忙碌緊張,實際效率卻很低下。很多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丟三落四,還有的孩子放學回家后,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坐在書桌前,很辛苦的樣子,學習效率卻很低。這些孩子共同的問題就是不會安排時間。

方法A:時間就這么多,事情卻又有那么多,有什么好辦法?一件一件地做唄。

方法B:孩子都是這樣,等長大了就好了,現(xiàn)在沒有什么好辦法。

方法C:時間是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資源,一寸光陰一寸金,類似的格言警句我們知道很多,沒有人在主觀上愿意浪費時間,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高效地分配和使用自己的時間。

時間資源對于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但使用時間的效率和結果卻大相徑庭,從而產(chǎn)生了人生狀況的差別。讓孩子從小學會高效地支配時間,做時間的真正主人,是非常重要的。

當我們把水壺放在爐火上燒開水時,或者把衣服放進洗衣機按下按鈕時,沒有人會站在旁邊等著,在這段時間內(nèi),我們可以去做點別的事情——這是我們孩子都知道的常識,也是有效利用時間的一個簡單例子。

真正成為利用時間的高手,有效地把握有限的時間,僅僅做到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更多的技巧。

原則一:對事情進行排序,最先完成最重要的事情。

在美國的MBA教學中,曾經(jīng)有這樣一堂課。

管理專家走進課堂,笑瞇瞇地說:“讓我們來做個小測驗。”專家拿出一個大玻璃瓶放在桌上。隨后,他取出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把它們一塊塊地放進瓶子里,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問:“瓶子滿了嗎?”

學生們莫名其妙地望著他,回答道:“滿了。”

專家說:“真的嗎?”說著他變戲法似的又取出一些小石子,慢慢倒進瓶里,并搖動玻璃瓶,使小石子填滿大石塊的間隙。“現(xiàn)在瓶子滿了嗎?”他又問。

學生們似乎明白了他想要說什么:“可能還沒有。”“很好!”專家又拿出一杯沙子,慢慢倒進玻璃瓶里,沙子填滿了石塊的所有間隙。他又一次問學生:“瓶子滿了嗎?”“沒滿!”學生們大聲說。然后專家拿過一壺水倒進玻璃瓶直到水面與瓶口齊平。

專家拍拍手,問學生:“這個例子說明了什么?”一個學生舉手發(fā)言:“它告訴我們:無論你的時間表多么緊湊,如果你真的再加把勁,你還可以做更多的事!”

“不完全是。”專家說,“它還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塊放進瓶子里,那么你就再也無法把它們放進去了。那么,什么是你的‘大石塊’呢? 你們每天在工作中忙忙碌碌,似乎很努力很有效率,可是否真正抓住了最重要的事情呢?”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位專家的故事。

曾經(jīng)有一位管理專家李艾米去拜訪伯利恒鋼鐵公司的總裁查理·施瓦伯先生。李艾米表示讓他與公司每位經(jīng)理談15分鐘,他即可改善公司的效率,增加公司的銷售額。施瓦伯問:“這要花多少錢?”

李艾米說:“你不用馬上給我錢,等你認為有效果了,你覺著該值多少錢,寄張支票給我就行了。”

施瓦伯同意了。于是李艾米與每位經(jīng)理都談了15分鐘,談話的內(nèi)容很簡單,專家只要求他們在每日終了時,將次日需完成的6件最重要的工作寫下來,并依重要性順序編號。次日早晨從表上的第一件工作開始,每完成一項便將它從表上劃去;若有當日未完成的工作,則必須列入次日的表中。每位經(jīng)理須切實執(zhí)行三個月。

三個月后,查理·施瓦伯送了一張3.5萬美元的支票給李艾米,這是他認為值得為此觀念付出的代價。

這兩個管理專家的故事說明的其實是同一個道理。差別只在于一位是在課堂上“免費”傳授,另一位輕松地拿到了3.5萬美元的支票。

同樣的空間,放置東西時的先后順序不同,結局就大相徑庭;同樣的時間,工作安排的順序不同,結果也千差萬別。而不幸的是,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和空間資源都是極其有限的,經(jīng)不起揮霍浪費,也無法在事后彌補。所以說,最重要的“大石塊”一定要排在第一位,否則你就沒有空間放它、沒有時間做它了。具體而言,你也許不一定非要列出6個“大石塊”,可問題的關鍵是,這個觀念既然對查理·施瓦伯價值3.5萬美元,為什么不值得你去試試呢?

美國商業(yè)精英鮑伯·費佛在他的每個工作日里,一開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當天要做的事情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所有能夠帶來新生意、增加營業(yè)額的工作;第二類是為了維持現(xiàn)有的狀況、或使現(xiàn)有狀況能夠繼續(xù)存在下去的一切工作;第三類則包括所有必須去做、但對企業(yè)和利潤沒有任何價值的工作。

在完成所有第一類工作之前,鮑伯·費佛絕不會開始第二類工作,而且在全部完成第二類工作之前,絕不會著手進行第三類工作。“我一定要在中午之前將第一類工作完全結束”,鮑伯給自己規(guī)定,因為上午是他認為自己最清醒、最有建設性思考的時間。

對于孩子來說,每天的作業(yè)顯然是要排在第一位的,對于作業(yè)的內(nèi)容也可以進行一個簡單的分類,首先完成學校內(nèi)布置的、最重要的或比較費勁的,其次才是其他的。

原則二:對每一件事情都要確定時間下限,按時完成后可以給予適當?shù)莫剟睢?/p>

當年,中英兩國就香港回歸問題進行談判。面對英方的種種理由和借口,鄧小平同志給出了兩個原則:第一,主權問題不能談判;第二,談判必須在兩年內(nèi)完成。

時隔多年,我們?nèi)圆荒懿慌宸淮鷤ト肃囆∑降拇?a href='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rensheng/zhihui/' target='_blank'>智慧與高超的指揮藝術。第一個原則將英方精心準備的“條約有效論”(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效)迎頭擊得粉碎;第二個原則將英方的“拖”字訣化于無形。正是這兩個原則的確立,使香港順利、如期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如果說第一個原則是僅限于特定的國際事務的話,那么第二個原則則值得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學習借鑒,那就是做事情時一定要給自己確定時間的下限。如果做一件事情時不給自己確定時間的下限,那么這件事很有可能就會無限期地做下去,很難完成。

“你必須堅持養(yǎng)成一種習慣: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在規(guī)定好的幾分鐘、一天或者一個星期內(nèi)完成,每一件事情都必須有一個期限。如果堅持這么做,你就會努力趕上期限,而不是永無休止地拖延下去。”鮑伯·費佛曾如此介紹自己的經(jīng)驗。

對于孩子來說,適度的獎勵很重要。如果他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了既定的目標,你不要隨便給他加碼,也就是說保證計劃性,減少隨意性。否則,孩子心里就會想:反正做完了作業(yè)還得學習,總會有新任務在后面等著,那么就慢慢來吧——很多孩子做作業(yè)拖拉的毛病就是這么來的。作為高效率的獎勵,完成任務后,應該讓孩子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原則三:應該做什么事情,就馬上動手去做,不要等。

有一段時間,女兒的口頭禪是“等一下”,這讓我很生氣。

按照我們的約定,每個周五、周六的晚上,女兒可以上網(wǎng)玩一個半小時的游戲,就是那個“摩爾莊園”。時間到了,我們叫她下線,她總是戀戀不舍地說“等一下”,剛開始我們還通融,讓她把手頭正玩著的游戲玩完或者是再延長一些時間,后來發(fā)現(xiàn)這樣做不行,時間會越拖越長,而且讓她養(yǎng)成一個壞習慣。

女兒放學回來后(在下午四點半左右),可以玩一個小時(這個時間段比較適合體育運動),我們主張她下樓去找同學玩?珊髞順窍碌耐瑢W越來越少,甚至沒有,那么就由她自由安排,先休息一會兒,再開始做作業(yè)。女兒經(jīng)?措娨,原來是動畫片,后來發(fā)展到一些幾十集的連續(xù)劇,我們回家后,讓她去做作業(yè),她又是“等一下”……

我告訴女兒:“不要再說‘等一下’。游戲時間既然規(guī)定好了,就要有時間概念,看時間快到了,就不要再玩新項目,否則到了時間結束不了,好像爸爸媽媽不通融似的,一次兩次的例外可以,總這樣就不對了,更不能因為看電視連續(xù)劇拖延時間。應該做的事情,馬上就要去做,拖來拖去就耽誤了。”

原則四:要學會把事情化整為零,把時間積零為整。

另外一個控制時間的藝術就是千萬別說:等我有了時間就一定……結果呢,也許好長時間過去了,那件事還沒來得及做。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我們應該去做,可是又很難安排出大塊的時間,只好一拖再拖,到最后只能永遠地把它們封存在“夢想柜”中。比如說,想看一本大部頭的書,也許你不能拿出一段時間專門去看,但只要每天飯后睡前少看會兒電視,而翻看上幾頁,它就不會永遠蒙著塵土放在一邊了;想學英語或某種技能,不要寄希望你再“脫產(chǎn)”專門去學,每天記些單詞學一點,不知不覺間,你的目標就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

記住,我們可以把事情化整為零,把時間積零為整,這個辦法會讓孩子受益終生。就是這個辦法,讓女兒看完了很多的課外書。

人與人的智力條件相差不大,大家又都很努力工作,但結果卻存在很大差別。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很多,其中,工作方法和效率上的差別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對于利用時間的高手來說,他們總有足夠的時間去做足夠重要的事情;而對不會利用時間的人來說,他們的時間永遠不夠,事情也總做不好。

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高效利用時間的好習慣,非常重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57887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