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部分家長來說,帶領學齡前寶寶初次認知數學,引導他們逐步掌握數學概念,發(fā)展數學思維是一項重要、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那么,如何運用科學而系統(tǒng)的辦法,引發(fā)幼兒自發(fā)、自主、自由進行數學活動,輕松實施學齡前兒童的數學啟蒙教育呢?
一、故事法
有趣的童話故事是幼兒最喜愛的內容,聽故事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也是幼兒數學教育的有效手段。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故事緊密結合起來,能夠使幼兒自發(fā)地應用數學知識,獲得有益的數學經驗。如,在故事中加入包括數字順序、空間關系、幾何形體、測量等數學知識,幼兒在聽讀故事的過程中,能潛移默化地獲得數、形的經驗和知識。玩沙玩水游戲是幼兒十分喜愛的游戲。在故事中加入這樣的情節(jié),幼兒便可以感知容量守恒的定律。在故事中,幼兒能伴隨愉快的情緒體驗獲得數、形的經驗和知識,形成初步的數概念。比之生硬地靠口述、公式等方式教育幼兒認知數學,用故事的形式引導他們接觸數學并對其感興趣,是一種更加輕松而有效的方式。
二、操作法
當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獲得方式始于幼兒對物體的行動,也就是說,幼兒學習數學首先依靠的是作用于物體的動作。皮亞杰在論述數理知識與其他知識的不同時曾用“反省抽象”這一術語來解釋,他指出“反省抽象”包含了物體之間的關系的建立,而這種關系在客觀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能夠形成物體關系的人的大腦中,兒童對這種關系的獲得就是兒童的大腦從他們與物體相互作用的動作中抽象出來的。比如幼兒在點數4個皮球時,“4”這一數理知識不存在于任何一個皮球上,而是由幼兒把連續(xù)點數的每個動作加在一起,在頭腦中建立了4個皮球之間的整體關系以及手點物體動作與口念數詞動作的一一對應關系(手口不一致就會出錯),這樣才得出了這幾個皮球數目為4的結論。由此可見,數的知識存在于物體之間的關系上,而這種關系是幼兒通過各種作用于物體的動作在大腦中建立的。所以,從數理知識的抽象特點來看,幼兒是通過動作即操作活動學習數學的。幼兒的自律性差,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不能較長時間安靜地看和聽,而操作法正符合幼兒好動天性的。所以我們強調在幼兒園的數學教育中應以幼兒的操作活動為主要的教育方法,因為這種方法既符合數學知識的抽象特征、幼兒學習數學的認知特點,又適于幼兒好動的天性,能誘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利用數學教育促進幼兒思維邏輯性的發(fā)展。
三、討論法
在幼兒園的數學教育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學習方法。而在家庭教育中,討論法也不乏為一種快速有效的啟蒙教育方式,一對一的討論也更容易使幼兒集中注意力,加強深度認知。討論的時機選擇在操作的不同階段,就會對幼兒的具體操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
1.操作前進行的討論
目的是了解操作內容、操作材料及操作規(guī)則。這種討論主要伴隨著對范例和演示活動的分析進行。如“看看珠子是怎么排列的?”通過這一討論,就使幼兒懂得了要先找出珠子的排列規(guī)律,才能按排列規(guī)律接著穿。這樣既有利于幼兒掌握操作要求,又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分析能力。
2.操作后進行的討論
目的是幫助幼兒將他們在操作中獲得的感性經驗予以整理、歸納,從而獲得正確的數學概念。如在有關形體的操作后,討論形體的特征;在有關數組成的操作后,討論數組成的關系等。這些討論的著眼點都在于幫助幼兒進行抽象概括,使他們把自己對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認識轉向內在的、有規(guī)律的思考。
3.操作中隨機進行的討論
有的討論則是根據操作的進展隨機進行的。如在圖形塊分類的操作中,大多數幼兒是按顏色、形狀的標準給圖形塊分類的,當發(fā)現有人按厚薄標準分類時,便可乘機讓幼兒討論:“你們看,這個小朋友和你們分的有什么不同?”
這樣就能擴展幼兒的思路。雖然這種討論不是列入計劃的,但它針對性強,是有目的、有計劃教育的一種完善和必要的補充。
四、游戲法
游戲法是指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幼兒感興趣的游戲中,讓幼兒在各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游戲活動中學習數學的一種方法。采用游戲進行數學教育,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效果很好。它有利于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習興趣。結合前面的故事法、操作法、討論法,幼兒學習的效果會更佳顯著。
數學游戲分為競賽游戲、運動游戲、智力游戲、多感官游戲等等,無論哪種游戲,都要注意以下幾點:
1.讓幼兒與數學共同“游戲”
幼兒數學教育決不能單純教知識,而必須寓教于樂,在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或活動中滲透粗淺的數學知識,讓幼兒在感知知識時獲得滿足感。游戲法是一種常用方法,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幼兒感興趣的游戲中,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習,有利于調動積極性和激發(fā)興趣。
2.讓幼兒在操作中學習,用語言來教會兒童數學
操作探究活動是幼兒主動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鼓勵幼兒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感知事物,不斷地發(fā)現問題。
3.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
幼兒對數學的感知建立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應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讓幼兒積累數學感性經驗,引導幼兒通過各種感覺通道感受來自生活的種種數學信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57313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