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認為左腦的重要性大于右腦。
其實分布在左腦的重要功能有兩個,一個是語言功能,一個抽象邏輯思維功能。這兩個功能對我們在如此依賴言語、文字交流的社會中生存,及需要學習理性科學知識來說,的確非常重要,不過要讓這個能力真正有效使用就得依靠右腦的綜合分析、整合并與環(huán)境協(xié)調的能力。左腦能讀懂和理解每個文字,卻不能明白文字與言語之間的關聯(lián),理解一篇文章或一 段言語要右腦功能參與才行。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像一個砌墻磚的工人,如果沒有右腦為他設計出房子的結構,那他只會砌墻,卻得不到房子。
舉個例子:語言就像錢幣,在沒有錢幣前,我們拿50斤谷子去市場上交換,要思考特別多,如50斤谷子能換來什么,哪個是我急需的,哪些更劃算,滿腦子都不會閑著。如果有了錢幣,我們只關心能賣一個好價錢就可以了,需要大腦冥思苦想的內容并不多。孩子需要動用全部的神經(jīng)細胞來工作,因為大腦有3~4億個神經(jīng)細胞,兒童出生以后,這些神經(jīng)細胞都在等待任務,等待更多的信息刺激。把孩子放在不同條件的環(huán)境,就會讓不同的細胞興奮。10~15個細胞會形成一種信息反射叢,穩(wěn)定地處理一個信息,并終身只服務于同一個信息。語言的進入會把一種形象的思維變成抽象概念思維,動用的腦細胞會大大減少,腦力的 水平也相應下降。其實人類的思維從來都是圖像的、意識流的、意象的,不是言語的,只是我們想理解我們的思維時,言語才起到作用。把那些可言語的部分用言語表達,慢慢就把不 可言語的內容就丟掉了。所以,能說出來的思維并不是人本體的思維。
第二,智力越早開發(fā)越好。
如果這句話是指右腦的開發(fā),那就沒有什么錯誤,問題是市面上大部分早教的產(chǎn)品都是針對左腦開發(fā)的,或者是在人文與社會范疇去思考讓幼兒更快地適應環(huán)境。這些教育可以增強孩子的社會適應力,卻不一定增進智慧。在前言里我說過,大自然蘊含的信息是豐富多彩的,是專門為所有的生命系統(tǒng)準備好的。人類不管怎么做都不如帶孩子回到自然的懷抱中。中國有個成語叫拔苗助長,過早的教育可能欲速則不達。生命系統(tǒng)總是從最古老的狀態(tài)開始循序漸進地發(fā)展,看看胎兒在子宮里演繹了4億年生命的進化過程你就知道,大腦的神經(jīng)叢、 脊髓、延髓慢慢長成,之后是右腦的豐滿,最后才是左腦與皮層發(fā)展。神經(jīng)解剖學告訴我們大腦皮層只有一個5分硬幣的厚度,薄薄的一層,能在生命和生活中起的作用不會很大。
現(xiàn)在大量的兒童智力發(fā)展機構在研究,我們怎樣在兒童的初始期也就是2歲以前,在他未形成人類文化分類和抽象思維時,給予孩子更多的右腦刺激和知識模型的刺激。全球有很多國家在發(fā)出這樣的聲音,不要過早刺激左腦。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要承受未來的復雜性科 學。人類現(xiàn)在的科學是一個靜態(tài)科學,或者是初始動態(tài)的科學,它并不能真正影響這個世界, 我們總是抽象出一個東西來,把它當成科學,但是現(xiàn)實中它又不存在。我們相信未來的科學發(fā)展一定是一種復雜性、非線性結構、非因果關系的,這種科學是動態(tài)科學。什么是動態(tài)和 靜態(tài)?我們從深圳到廣州,我們的科學會告訴我們,我們開多少時速就可以在什么時候到達 廣州,這是科學,是理性結構得出的結論,它說你可以2小時15分到達廣州,事實上沒有人能做到?茖W是抽象出來的一個靜態(tài),不管什么科學都需要在實踐中校正和改正,尤其是 關于兒童方面的。兒童的學習大部分是來自內部,由他的視覺、知覺模型生成,不是靠文字 闡述的線性邏輯,但線性邏輯對兒童形成知覺模型是有影響的。知覺模型不是抽象的,是以真實的方式發(fā)展兒童的知覺,就像兒童看媽媽的臉是不需要判斷和邏輯推理的,感覺就可以 了。知覺模型的內容比較深,這都是科學研究的結論。
第三,只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你的孩子就會變得聰明。
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應同一種教育方式。中國的教育問題很大就是因為假定孩子都是一樣的,沒有采用西方的因人施教的補償系統(tǒng),很多孩子學習不好不是不聰明,而是難以適應所處的教育環(huán)境與施教方式。每個家庭都隱含著很多信息系統(tǒng),一種好的智力引導方式應當在自己的家庭中去尋找,并結合一些孩子喜歡并易于接受的其他方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56544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