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把消毒雙手與肥皂洗手劃上等號,將酒精擦拭視作器皿消毒的唯一手段。也有人常常過度關注消毒劑的滅菌功效,卻忽略了使用不規(guī)范的消毒劑可能留下環(huán)保遺憾。兩位國際消毒領域的知名專家將為你逐一解開謎團,剖析現代消毒理念。
肥皂洗手&手消毒液,誰更保護皮膚?
最近幾個月,在中學教語文的葉老師變得格外講究衛(wèi)生。為了不把感冒等流行疾病病毒帶回家,她每天推開門后第一件事就是沖去衛(wèi)生間洗手。每當看到肥皂泡沫裹滿雙手,一股踏實感就從心底油然而生。
也許你也會從葉老師的故事里發(fā)現自己的影子,也許你和葉老師一樣懂得了勤洗手的重要性,但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仍然會犯這樣一個錯誤:簡化洗手的過程,或是僅用清水或普通肥皂沖洗雙手。殊不知,這樣的方法難以完全抗衡悄悄“寄居”在雙手上的某些頑固的致病菌,比如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皰疹病毒、H1N1和H5N1流感病毒以及特別頑固的手足口疫病病毒等。
從醫(yī)學角度上來說,全面預防疾病僅僅用肥皂用清水沖刷數遍不足以起到消毒的作用。對此,德國生化工藝專家G.Gschwandtner工程師特別告誡公眾,要養(yǎng)成用消毒液清潔雙手的習慣。然而,對于消毒液,人們難免存有種種疑慮:消毒液會不會在消滅手部細菌的同時對皮膚帶來刺激和損傷呢?這種擔憂并非多余。不過,如今消毒劑的配方正在不斷變革。
以德國為例,當地政府將手和皮膚消毒液歸屬于藥品級產品,檢驗標準極其嚴格。德國衛(wèi)生部門制訂如此特殊的標準理由其實很簡單:因為人體的皮膚組織會呼吸會吸收,接觸皮膚的消毒液有進入人體的可能,如果質地達不到藥品級的要求,有可能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
傳統酒精消毒&現代醇類配方消毒,誰更安全?
在傳統土方辭典里,酒精被一度奉為萬能“消毒劑”。商務用餐時,郊游野餐時,家庭聚會時,不少人總不忘在開席前用酒精擦手。盡管它的味道有些沖鼻,盡管總要依靠棉花才能做到將它隨身攜帶。我們的父輩依然認為它是抵御疾病病毒的不二法寶。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傳統中國人的眼中,酒精(乙醇)配方是流傳已久的消毒手段。但從國際上對現代的消毒要求來說,用乙醇消毒這種手段尚有欠缺。德國微生物學博士R.Schuster教授專家解釋,酒精不是對所有病毒(菌)都有滅殺作用。比如,酒精對親水性病毒(無包膜病毒)的滅活作用并不肯定,這些病毒包括甲肝、脊髓灰質炎、手足口病等病原體。另外,酒精受有機物影響較大,因此在用酒精消毒前先要清潔雙手才能達到有效消毒或用酒精消毒兩遍。而且長期使用酒精可使皮膚干燥。
為此,現代消毒劑被賦予了新的要求:既要求達到起效時間快速、針對性較強、抗菌作用持久,還要求對皮膚有親和性和能夠自然生物分解。目前已問世的現代醇類異丙醇配方的手和皮膚消毒液在世界上目前僅在德國等少數幾個發(fā)達國家開始應用。這種醇類異丙醇配方通過石化工藝制得,無孢子污染的潛在危險。異丙醇在揮發(fā)時,也不會帶走皮膚水分,且有一定程度的皮膚保濕作用。
滅菌消毒&環(huán)保問責,如何同步?
隨著對付細菌性傳染病手段的逐漸多樣化,消毒劑的發(fā)展和應用發(fā)生了質的飛躍。可是,與此同時人們又碰到了新的麻煩——消毒劑滅菌“以毒攻毒”的傳統套路難免會帶來環(huán)保難題。致使有效防病控疫與生態(tài)平衡難以兩全。
由于大多消毒劑配方成分本身有毒性,使它成了一把雙刃劍。在滅殺致病病菌和病毒的同時,會?染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比如,苯酚本身具有毒性,其殘留很難自行生物分解。在發(fā)達國家逐漸禁用,退出歷史舞臺。醛類物質有腐蝕性,氣味嗆人。因此各種含醛消毒產品目前正在逐個被現代消毒產品取而代之。目前問世的現代環(huán)保型消毒劑,在一些發(fā)達國家已成為消毒領域的主力軍。以消毒劑的用途分類,大致可分為三大類:手和皮膚消毒劑,表面消毒劑和器械消毒劑。其中,手和皮膚消毒劑因其直接接觸人體,在德國被列為藥品級,如異丙醇配方的和醇類智能混和配方的愛舒坦德賽手和皮膚消毒液。
為使消毒劑達到無公害的水平,生物化學領域的專家從幾個方面提出高品質的現代消毒劑必備的要求:
■材質親和:對被消毒體的負面影響應盡可能地降到最低限度,特別對直接接觸人體的消毒液,如手和皮膚消毒液應絕對安全可靠,且親和人體皮膚,維護皮膚的自然狀態(tài)。
■使用方便:消毒劑應操作簡單,儲運方便。
■健康風險和環(huán)保風險:對人體,對環(huán)境,應做到最大限度地無毒無害;氣味盡可能地中性;消毒產品本身,應能生物化解,使用后不會產生公害,以免成為社會的負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41720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