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基礎上,我嘗試將閱讀中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和一些順序做了適當?shù)男薷模涸趲Ш⒆幼x到第5頁后(……它的腳就變成綠色的了),請他們猜猜“接下來變色龍還會吃什么東西?身體又會變成什么樣子?”讓人欣喜的是,孩子的思維非;钴S,“我想變色龍又會吃紫色的葡萄、白色的雪……”接著請幼兒觀察6頁畫面,引發(fā)討論:“變色龍變成什么樣了?是吃什么東西才變成這樣的?”孩子們看到黑色的變色龍,又大膽的表述自己的見解:“變色龍可能是吃了黑芝麻糊、黑色的巧克力、黑色的棋子、黑色的紙筆……”不斷的猜測和想象,增加了幼兒的好奇心和閱讀的趣味性,使他們在活動中顯得更為積極、主動;開放式的提問也讓幼兒的主體性增強,不再拘泥于教師的“引導”;在討論“為什么變色龍吃了影子后不見了”時,我通過層次性的問題意在幫幼兒理清思路,層層遞進,從而輕松的理解“不見了”的含義。
活動后,老師們的討論和建議讓我更有所得,自己也做了及時的反思:在閱讀活動中不應忽視強調閱讀的方法(如封面、封底的介紹;翻書時的正確方法;對頁碼的關注等);在卷軸的運用上若采用橫向卷軸更符合幼兒理解“多”的含義;在幼兒很快說出“貪吃”一詞時,應進一步引導孩子討論“貪吃”的意思;另外教師在活動時臨場的隨機性更是我今后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來加強的。最后想以我曾經(jīng)在論文《永不停下反思的腳步》中的一段感言和大家共同分享這次課研活動的收獲:
“然而這一系列的改進直至最后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我們教師再三的實踐和反思,一點點積累,生成的。在此過程中,我們的思索也遇到過困境,也有找到問題卻一時想不出對策的窘境。但是我們沒有就此放棄,半途而廢,而是用心去思考,反復去推敲,最終群策群力,達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當看到孩子們在活動中由被動到主動,由消極到積極,由茫然到熱情時,我們的心里著實感到欣慰。
我們每次不能僅僅滿足于實踐到反思的過程,而應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直到真正符合幼兒的發(fā)展的特點,讓幼兒真有所得。很多時候,一次反思中的想法和建議看似合理,但一投入到實際活動中,就又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問題。反思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實踐,如果我們每次僅僅滿足于活動后的一次反思,就萬事大吉,束之高閣,那么反思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成為中空的擺設。所以當我們反思過后,不妨投入再實踐,在發(fā)現(xiàn)新問題后進行二度反思,甚至三度反思,把問題研究到底,研究透澈,那我們的反思就能在實踐中發(fā)揮真正的效應了。如果我們還能把這種專心細致,不厭其煩,堅持到底的精神帶入到自己工作的點點滴滴中,而不滿足于表面形式或是蜻蜒點水的作風,在不斷的實踐反思中錘煉,那么我們的孩子也就真的收獲很多了。”
《鼠小弟的小背心》課后反思
對藝術活動《太陽的新發(fā)型》評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er/28944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