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唐代
作者:佚名
原文:
五里灘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卻似走來迎。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相關內(nèi)容鑒賞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反映船夫水上生活的抒情小詞,它寫的是狂風過后船夫們駕駛帆船前進的情景和心情。
詞一開頭就說”五里灘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五里灘,是這條河上的一個地名,“頭”是方位詞,它說明船已開到五里灘上了。帆船是需要借助風力的,乘風破浪,船走得更快。但這種風必須是順風。如果吹來的風是旋風,或逆風,那就不但不能幫助帆船前進,而且還會帶來危險,所以是不能張帆的。在五里灘以前,船夫們遇到的顯然不是順風。他們經(jīng)過一場和狂風惡浪的搏斗以后,觀察到風勢將要平息,也就是“風欲平”了,就馬上扯起帆來。在這個當兒,大家雖然還在繼續(xù)舉棹搖般,卻產(chǎn)生了“覺船輕”的感覺!拌㘚zhào]”,槳板,舉棹就是打槳板。既然風力可以代替人力,何必還要打槳搖櫓呢,于是,便“柔櫓不施停卻棹”吧。在文學作品中常把櫓稱為柔櫓,以形容櫓的得心應手。櫓的外形有點兒象槳,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搖動,它會象魚的尾和鰭[qí]一樣,通過撥水,產(chǎn)主推動力!笆保褂。寫到這里,船夫們的輕松愉快的感情,一下就傳達出來了。
在緊張的勞動過程中,是沒有空閑時間來欣賞船外的美景的,但在勞動之余,船夫們不僅輕松,而且歡快,詞的下片就是通過看山看水反映了他們的心情!皾M眼風波多閃灼,看山卻似走來迎。”“閃灼[zhuó]”,形容水光閃動的樣子?耧L過后,烏云也散開了,上文說“風欲平”,是還有些風,所以河里的波浪涌起,波光粼粼[lín]。這時兩岸的山吶,看上去挺有趣過的,它們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過來歡迎大家。但是,山是不會走動的。子細(仔細)看看,山確實沒有動啊。那么,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哦,那不過是因為船走得快,使得坐在船上的人產(chǎn)生一種“走來迎”的感覺罷了。
詞的上片和下片的末尾都用“是船行”作結束,它不僅起一個敘述作用,而且還象船夫的勞動號子的和聲一樣,余音裊裊[niǎo],久久回蕩在青山綠水之間。
相關內(nèi)容題解
作者:佚名
這首詞它是較為特別的。它喜歡用口語,思想新穎,調子輕快,讀起來滿有船夫曲的味道。因為,它是一首唐代的民間詞。它的作者是誰?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知道了。甚至這篇作品也差不多失傳了近九百年,直到馳名中外的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在年或年被打開,人們才有機會讀到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480186.html
相關閱讀:聲聲慢?友人以梅蘭瑞香水仙供客曰四香分韻得風字 吳文英
湖光秋月兩相跟,潭面無風鏡未磨_全詩賞析
玉樓春?風前欲勸春光住 辛棄疾
愁風月 賀鑄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李商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