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原文_翻譯和賞析_辛棄疾

編輯: 淡泊明志 關鍵詞: 離別詩句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原文:

漢中開漢業(yè),問此地、是耶非。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zhàn)東歸。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
一編書是帝王師。小試去征西。更草草離筵,匆匆去路,愁滿旌旗。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相關內容
賞析

作者:佚名

  張仲固名堅,鎮(zhèn)江人,于公元年(宋孝宗淳熙七年)秋受命知興元府(治所在今陜西漢中)兼利州東路安撫使,當時作者任知潭州(今湖南長沙)兼荊湖南路安撫使,雖已接受改任知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兼江南西路安撫使之命,但尚未赴任。此詞是在張仲固卸江西轉運判官任后,取道湖南赴任時,作者設宴相送席間作的。

  作者一生致力于光復故土,洗血民族恥辱。因他餞送的人要去漢中,而從漢中到關中的地區(qū),正是李綱等人主張建立行都,出擊金軍之地,作者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漢朝基業(yè)的建立,正是從這里開始的,就以“漢中開漢業(yè),問此地,是耶非?”為此詞的起筆。接著追憶了劉邦當年從漢中率軍出發(fā),直指關中,把踞守關中的秦的三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相繼擊潰的往事。那是多么高明的戰(zhàn)略決策,多么令人羨慕的戰(zhàn)果,而那又全都是多謀善戰(zhàn)的漢初三杰的貢獻。無奈“追亡事,今不見”即便有韓信那樣的戰(zhàn)將,也不可能為時所用,以致出現(xiàn)了文恬武嬉、萎靡不振的局面。綠水青山,枉自如故;壯志難酬,宏才不展。南宋政府養(yǎng)那么多兵馬,卻經常使敵騎猶如入無人之境,恣意馳騁,那怎能不長使英雄淚滿襟呢!

  因被餞送者為張姓,故下闋用張良受書為帝王師的故事,贊頌張仲固這次出帥興元,只是小試其才。此下全部轉入抒發(fā)離別之情。其中需要稍加解釋的是:當作者餞別張仲固時,他本人也已奉調江西并即將赴任。當張仲固抵達任所,回首思念餞送者時,他已到了“襟三江而帶五湖”的南昌故郡了,所以有“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之句!败囕喫慕恰笔腔昧岁扆斆伞豆乓狻吩姟熬哪,妾意正棲托。愿得雙車輪,一夜生四角”的句意,表明作者也幻想車輪在一夜之間能生出四角,使張仲固無法即刻乘車離去,而再住幾時,但這又怎么可能呢!滿懷離愁,無法消解,離別之后又因為想念而致使身體消瘦,“帶減腰圍”了。

  這首詞中的“山川滿目淚沾衣”(李嶠《汾陰行》),“江涵秋影雁初飛”(杜牧《九日齊山登高》),均借用了古人的原詩句卻顯得自然,毫無斧鑿痕跡。作者精湛的藝術手法在這首詞中表現(xiàn)的極為典型。


相關內容辛棄疾   辛棄疾(-),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447445.html

相關閱讀:燭炬有心還惜別,替身垂淚到天明_全詩賞析
夏夜宿表兄話舊原文_翻譯和賞析_竇叔向古詩
送應氏二首原文_翻譯和賞析_曹植古詩
送朱大入秦原文_翻譯和賞析_孟浩然古詩
西江月?送朱泮英原文_翻譯和賞析_謝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