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出處】出自《•季氏第十六》:
【釋義】天下的治理符合大道,那么平民百姓就不會議論朝政。
【解析】原文是:“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戰(zhàn)國時期,齊威王聽從了鄒忌的建議,下令全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誘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命令剛下的時候,人們紛紛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只是偶爾有進諫的;雖然想進諫,卻沒有什么事值得進諫了。這是一個“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最生動的例子。
有人說,有道的社會更應(yīng)有輿論監(jiān)督,因此就說孔子在這里的意思好像是不讓百姓對政府施行輿論監(jiān)督,因而是專制的體現(xiàn)。所以,后來康有為就把孔子的這句話改為:“天下有道則庶人議。”而聶紺弩老先生對于康有為與孔子的話感覺還是不太滿意,于是就又改為:“天下有道則庶人議,愛情語錄,天下無道則庶人不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145463.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