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詠風》原文
版本一
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版本二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王勃《詠風》注釋
、肅肅:形容快速。景:一作“風”。
2、加:給予。林壑:樹林和山溝,指有樹林的山谷。
3、驅:驅散,趕走。尋:一作“入”。澗戶:山溝里的人家。
4、卷:卷走,吹散。霧:一作“露”。楹:堂屋前的柱子。山楹:指山間的房屋。
5、固:本來。跡:行動留下的痕跡。一作“際”。
6、動息:活動與休息。
7、松聲:松樹被風吹動發(fā)出像波濤一樣的聲音。
王勃《詠風》翻譯
炎熱未消的初秋,一陣清涼的風肅肅吹來,山谷林間頓時變得清爽涼快。它吹散了山中的煙云,卷走了山間的霧靄,顯現(xiàn)出了山上澗旁的人家房屋。涼風來來去去本來沒有蹤跡,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卻好像很有感情,合人心意。當紅日西下,大地山川一片寂靜的時候,它又自松林間吹起,響起一片松濤聲。
王勃《詠風》賞析
《詠風》是唐代詩人王勃的詩詞作品。這不僅是王勃詠物詩的代表作,也是歷代詠風詩中的佳作。此詩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以風喻人,借風詠懷,贊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抒寫了詩人普濟天下蒼生的情懷。全詩立意新穎,構思奇巧,抓住了秋風涼爽、令人愉悅、無所不在的特點,以擬人化的手法,把風寫得慷慨無私,獨具性靈。
此篇所詠的“涼風”,正具有這種平等普濟的美德。炎熱未消的初秋,一陣清風襲來,給人以快意和涼爽。那“肅肅”的涼風吹來了,頓時吹散濁熱,使林壑清爽起來。它很快吹遍林壑,驅散澗上的煙云,使詩人尋到澗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霧靄,現(xiàn)出山間的房屋,詩人情不自禁地贊美它“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這風確乎是“有情”的。
“肅肅涼景生”,首句平直輕快,習習涼風飄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緊承上句,概寫風不管深溝還是淺壑,不分高低貴賤,北風都遍施恩惠!拔摇弊值倪\用,加強了主觀情感,表現(xiàn)了詩人胸襟的開闊!膀専煂緫,卷霧出山楹”,描寫風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體情態(tài)。風,驅散了煙云,卷走了霧靄,穿行于澗戶山舍將清爽帶給人們。第五、六兩句是贊揚風的品格。“去來固無跡”,指它行蹤不定,似乎施惠于人們沒有所圖,不求回報!皠酉⑷缬星椤,借用《抱樸子?暢玄篇》“動息知止,無往不足”之意,形容風慷慨惠施,不遺余力,來去仿佛一個有情有義之人。這兩句詩,夾敘夾議,巧妙地承前啟后,自然地引出結聯(lián):“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白天,風為勞作的人們送來清涼,寧靜的傍晚,又為歇息的人們吹奏起悅耳的松濤聲。欣賞松濤的大多是士子或隱者,當然也包括了詩人自己。這里與“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樣加深了主觀意趣。
詩人以風喻人,托物言志,著意贊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風不舍晝夜,努力做到對人有益。以風況人,有為之士正當如此。詩人少有才華,而壯志難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閣序》中充滿激情地寫道:“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在這篇中則是借風詠懷,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詩的著眼點在“有情”二字。上面從“有情”寫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復由“有情”贊其“為君起松聲”。通過這種擬人化的藝術手法,把風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首句寫風的生起,以“肅肅”狀風勢之速。風勢之緩急,本來是并無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個“加”字,就使之化為有意的行動,仿佛風疾馳而來,正是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寫風的活動,也是抓住“驅煙”“卷霧”“起松聲”等風中的動態(tài)景象進行擬人化的描寫。風吹煙霧,風卷松濤,本來都是自然現(xiàn)象寫成了有意識的活動。她神通廣大,猶如精靈般地出入山澗,驅煙卷霧,送來清爽,并吹動萬山松濤,為人奏起美妙的樂章。在詩人筆下,風的形象被刻畫得維妙維肖了。
此詩所詠之風,不是習見的柔弱的香風,也并非宋玉《風賦》中的取悅于大王的雄風,肆虐于庶人的雌風。這首《詠風》小詩里,寄寓著詩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王勃的詩詞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1040559.html
相關閱讀:張九齡《雜詩五首》原文及翻譯 賞析
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蘇轍《上昭文富丞相書》原文翻譯及賞析
杜甫《王錄事許修草堂資不到聊小詰》原文及翻譯 賞析
杜甫《石龕》原文及翻譯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