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宿府》由杜甫創(chuàng)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是依人作客,抒寫旅愁,有一種百無聊賴之情。前四句寫景,后四名抒情。首聯(lián)寫獨宿江城,環(huán)境清寒;頷聯(lián)寫“獨宿”的所聞所見;頸聯(lián)寫戰(zhàn)亂未息,處世艱難;末聯(lián)寫漂泊十年,如今暫且棲安。全詩表達了作者悲涼深沉的情感,流露了懷才不遇的心緒。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此詩作于廣德二年(764)秋,當時作者在嚴武幕府中任節(jié)度參謀。詩中抒發(fā)的感情還是傷時感事,表達出作者對于國事動亂的憂慮和自己飄泊流離的愁悶。正是始終壓在詩人身上的愁苦使詩人無心賞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體寫出了詩人對風塵荏苒、關塞蕭條的動亂時代的憂傷。最后兩句雖寫“棲息一枝安”,但仍然是為自己輾轉流離苦悶?傊,詩人當時境遇凄涼,十年飄泊輾轉,詩風沉郁。
【原文】
《宿府》
作者: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庭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
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注解】
府:幕府。古代將軍的府署。杜甫當時在嚴武幕府中。
井梧:梧桐。葉有黃紋如井,又稱金井梧桐。
永夜句:意謂長夜中唯聞號角聲像在自作悲語。永夜:整夜。長夜。
自語:自言自語。
中天:半空之中。
風塵荏苒:指戰(zhàn)亂已久。荏苒,指時間推移。輾轉。
已忍句:指自天寶十四載(七五五)安祿山反至寫此詩,已忍受了十年的伶俜生活。
伶俜(pīng):流離失所。
十年事:杜甫飽經(jīng)喪亂,從755年(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fā)至作者寫詩之時,正是十年。
強移:勉強移就。用《莊子•逍遙游》“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意,喻自己之入嚴幕,原是勉強以求暫時的安居。
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參謀一職。杜甫此次入幕府,出于為一家生活而勉強任職,雖是應嚴武盛情邀請,但也只是求暫時安居。
【韻譯】
深秋時節(jié),幕府井邊梧桐疏寒;獨宿江城,更深人靜殘燭暗淡。
長夜里,號角聲有如人的悲語;中天月色雖好,誰有心情仰看?
亂中四處漂泊,親朋音書皆斷,關塞零落蕭條,行路十分艱難。
忍受困苦,我顛沛流離了十年;勉強棲息一枝,暫借幕府偷安。
【講解】
杜甫,唐代著名詩人,生活在唐由盛到衰的年代。此詩寫于“安史之亂”后,作者一家人為避戰(zhàn)亂,過著顛沛流離、貧苦困乏的生活。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他在成都得到了節(jié)度使嚴武的賞識,做了嚴的參謀,被封為檢校工部員外郎。但官場上的互相傾軋、爾虞我詐,他的地位低卑以及與嚴武的政見不合,使作者的政治生活并不得志,經(jīng)濟上也很窘迫。他在成都的將軍府工作,而家卻安在城外浣花溪畔,晚上不便歸家,就常獨自寄宿于幕府,這些都使他的情懷抑郁煩悶,本詩便抒寫了這樣的情緒。
首聯(lián)中“幕府”即嚴武的將軍府。“江城”指成都。以“清”飾“秋”,以“獨”限“宿”,讓詞句陡生深意,耐人尋味。凄清秋時,詩人獨自一人寄宿幕府,自是戚苦難熬。句中寫的“井梧”與“蠟燭”是極具代表性的事物,最易寄寓情感,詩人又遣出“寒”“殘”二字修飾,孤獨寂寞、久不能寐的情愫便見于言外、躍然紙上。試想,如此時節(jié),風吹梧桐,瑟瑟作響,更顯秋意寒涼。獨宿幕府,夜不能眠,看燭影跳動,其形漸殘。這些都難免讓不得志的詩人思及“人生苦短”而又悲凄難耐。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頷聯(lián)中“永夜”指“長夜”“整夜”,“中庭”指“中天”。句中也寫了兩種事物——角、月,“角”指的是軍中號角。徹夜角聲不斷,似在用悲涼的曲調與言語強化人們對帶給人們無限苦難的戰(zhàn)爭的印象。此時,高懸中天的月亮雖皎潔明亮,但詩人觀之,思及與家人的分離,便發(fā)出了“好誰看”的慨嘆,再次突出了他孤獨寂寥之情。此二句句式整齊,對仗嚴謹,用字準確,最為精到的是景為我用、以景寓情,為后世傳誦的佳句。
詩的前四句寫作者所觀之景、所聽之聲,用它們來表現(xiàn)環(huán)境的寒涼,目的是襯托心中的孤凄,正所謂“境寒心悲,心悲更顯境寒。”
頸聯(lián)寫詩人身處風塵亂世,嘆時光流逝,與諸兄弟分別,音信斷絕。自己流落在外,因關塞蕭條、戰(zhàn)爭頻發(fā)、道路險遠而又無法歸家,心情又如何不沉重?其中的“斷”與“難”二字值得品鑒。
尾聯(lián)中“伶俜”指“流離孤苦之形貌”。“強”為勉強之意。“棲息一枝安”是用的《莊子·逍遙游》中“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的典故。詩人在戰(zhàn)亂之中,飄零輾轉,只能苦捱硬忍十年,而今勉強被嚴武用為參謀,卻不過和“鷦鷯”一樣暫尋“一枝之安”,此二句充分表達了詩人雖重入仕途,但政治目標仍難以實現(xiàn)的無可奈何的心情。
詩的后四句寫出了詩人所處的困境,字字透著哀怨。
此詩以景寓情,以情馭景,脈絡清晰,十分準確、深刻地刻畫出詩人的心情與遭遇,實為其“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的代表作。
【賞析】
意象是詩歌最親密的伴侶,一般來說詩歌的意義和整體審美效應是由具體可感的意象生發(fā)的,王夫之說“會景而生心”,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說的都是意象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作用。
《宿府》這首詩從身邊的事物寫起。“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地點:長江邊上一座城市的幕府里。景物:明凈爽朗的秋天,明月懸掛空中的深夜,詩人面前一截殘燭,幕府庭院里的水井及其旁邊的一株梧桐樹,整個夜晚聽到的只是守城部隊自言自語般的號角聲。這是一個月色美好的秋夜,如有雅興,是賞月的時光。然而詩人卻無精打采地說道:“誰看?”這反而襯托出詩人心情的不好。因此詩人從梧桐感受到寒意,從角聲聽出了悲涼,這是詩人的情感對于周圍景物的滲透。是什么引起詩人的傷感?是秋天嗎?金風蕭瑟,黃葉飄零,容易讓人產(chǎn)生歲月逼人,人生遲暮的聯(lián)想;是殘燭嗎?燭油如淚,燭光搖曳,一人獨對,的確會感到孤寂;是水井嗎?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水井是家鄉(xiāng)的象征,有一個詞叫“鄉(xiāng)井”,鄉(xiāng)和井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詩人這時候離鄉(xiāng)背井客居成都,頓生鄉(xiāng)愁是可以理解的;是角聲嗎?這是軍旅之聲,身處戰(zhàn)亂之中的詩人,由此回想起顛沛流離的動蕩生活是情理中事;是梧桐嗎?俗話說:“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它常被文人用來渲染悲秋氣氛,這是其一;其二,傳說鳳凰非梧桐不棲,俗話說:“家有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人們常以此比喻賢臣擇主而事,幕府有這么一棵梧桐樹,是詩人理想的安身之地嗎?多么復雜的情感,要是一并迸發(fā),當然情難自抑,悲從中來了。“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這一聯(lián)造句特別,應當加以注意。七言律詩句法結構,一般是上四下三,而這一聯(lián)卻不是,朱自清《<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說這一聯(lián)是上五下二,有意變調求新。
是身邊的物象引發(fā)了詩人心中的愁緒。這愁緒的生發(fā)過程脈絡分明。偌大的幕府里詩人獨自呆看著明滅不定的殘燭,孤獨難忍。這時見到庭院里的水井,想到了家鄉(xiāng),家鄉(xiāng)的親人。“風塵荏苒音書絕”,時光在戰(zhàn)亂中消磨,一點也得不到家鄉(xiāng)親人的音訊和書信。耳畔部隊的號角聲告訴詩人,想也白想,“關塞蕭條行路難”,經(jīng)過戰(zhàn)爭,即使關防要地這些交通要道也十分冷落,行路艱難,傳遞書信容易嗎?“已忍伶俜十年事”,這種孤單的感受不是今夜才有,已經(jīng)整整忍受十年啦。那么現(xiàn)在呢?看看庭院里的梧桐樹,這是鳳凰棲息的樹,這是安身之地嗎?“強移棲息一枝安”,自己只是像一只小鳥,落在一根樹枝上,勉強求得暫時的安頓。這首詩的主題是思鄉(xiāng),杜甫想望的安身之地是家鄉(xiāng)。杜甫出生洛陽鞏縣,安史之亂以來四處飄泊到這時已經(jīng)十年了。在這前一年,杜甫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里欣喜若狂地寫道:“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詩人念念不忘的是洛陽。洛陽歷史上曾是唐朝的陪都,稱為東都,在盛唐時期同長安一樣是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因此,詩人對洛陽的懷念也是對故都的懷念,包含著平定戰(zhàn)亂、恢復安定的祈盼,寄托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雖然《宿府》表現(xiàn)的僅僅是濃重地涂抹著杜甫個人經(jīng)歷色彩的思鄉(xiāng)之情,但是杜甫的個人遭遇是同國家的命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對于國家動亂的憂慮和個人飄泊流離的愁悶在詩中融為一體,從而拓展了內涵,給人以更加豐富的聯(lián)想,獲得了更加廣泛的共鳴。這正是《宿府》這首詩得到人們喜歡的原因。
【評析】:
??
此詩作于764年(廣德二年)秋,當時作者在嚴武幕府中任節(jié)度參謀。詩中抒發(fā)的感情還是傷時感事,表達出作者對于國事動亂的憂慮和他飄泊流離的愁悶。正是始終壓在詩人身上的愁苦使詩人無心賞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體寫出了詩人對風塵荏苒、關塞蕭條的動亂時代的憂傷。最后兩句雖寫“棲息一枝安”,但仍然是為他輾轉流離苦悶?傊,詩人當時境遇凄涼,十年飄泊輾轉,詩風沉郁。
首聯(lián)倒裝。按順序說,第二句應在前。其中的“獨宿”二字,是一詩之眼。“獨宿”幕府,眼睜睜地看著“蠟炬殘”,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見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則通過環(huán)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涼。未寫“獨宿”而先寫“獨宿”的氛圍、感受和心情,意在筆先,起勢峻聳。
頷聯(lián)寫“獨宿”的所聞所見,清代方東樹指出:“景中有情,萬古奇警。”而造句之新穎,也非同一般。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這一聯(lián)卻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讀起來有三個停頓。翻譯一下,就是:“長夜的角聲啊,多悲涼!但只是自言自語地傾訴亂世的悲涼,沒有人聽;中天的明月啊,多美好!但盡管美好,在漫漫長夜里,又有誰看呢?!”詩人就這樣化百煉鋼為繞指柔,以頓挫的句法,吞吐的語氣,活托出一個看月聽角、獨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現(xiàn)了無人共語、沉郁悲抑的復雜心情。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前兩聯(lián)寫“獨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兩聯(lián)則就“獨宿”之景,直抒“獨宿”之情。“風塵”句緊承“永夜”句。“永夜角聲”,意味著戰(zhàn)亂未息。那悲涼的、自言自語的“永夜角聲”,引起詩人許多感慨。“風塵荏苒音書絕”,就是那許多感慨的中心內容。“風塵荏苒”,指戰(zhàn)亂延續(xù)的時間很長。詩人時常想回到故鄉(xiāng)洛陽,卻由于“風塵荏苒”,連故鄉(xiāng)的音信都得不到。“關塞”句緊承“中天”句。詩人早在《恨別》一詩里寫道:“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好幾年又過去了,詩人卻仍然流落劍外,一個人在這凄清的幕府里長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關塞蕭條行路難”,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憶弟之情有增無已,因為他還是沒有辦法回到洛陽。這一聯(lián)直抒“宿府”之情。但“宿府”時的心情很復雜,用兩句詩無法寫完。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給讀者留下了結合詩人的經(jīng)歷去馳騁想象的空間。
尾聯(lián)照應首聯(lián)。作為幕府的參謀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詩人聯(lián)想到《莊子·逍遙游》中所說的那個鷦鷯鳥來。“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他從安史之亂以來,“支離東北風塵際,飄泊西南天地間”,那飽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經(jīng)忍受過來了,如今卻又要到這幕府里來忍受“井梧寒”。用“強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來占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嚴武拉來的。用一個“安”字,不過是詩人自我解嘲。詩人一夜徘徊?徨、展轉反側,心中并不安寧。
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然而無數(shù)事實證明這理想難得實現(xiàn),所以早在759年(乾元二年),他就棄官不做,擺脫了“苦被微官縛,低頭愧野人”的牢籠生活。這次作參謀,雖然并非出于杜甫自愿,但為了“酬知己”,還是寫了《東西兩川論》,為嚴武出謀劃策。但到幕府不久,就受到幕僚們的嫉妒、誹謗和排擠,日子很不好過。因此,在《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里,他訴說了自己的苦況之后,就請求嚴武把他從“龜觸網(wǎng)”、“鳥窺籠”的困境中解放出來。詩人寧愿回到草堂去“倚梧桐”,而不愿“棲”那“幕府井梧”的“一枝”;因為“倚”草堂的“梧桐”,比較“安”,也不那么“寒”。
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注》里解釋這首詩說:“此秋夜‘宿府’而有感也。上四敘景,下四言情。首句點‘府’,次句點‘宿’。角聲慘栗,悲哉自語;月色分明,好與誰看:此‘獨宿’凄涼之況也。鄉(xiāng)書闊絕,歸路艱難;流落多年,借棲幕府:此‘獨宿’傷感之意也。玩‘強移’二字,蓋不得已而暫依幕下耳。”這意見值得參考。至于上四句敘景、下四句言情,也只是各就主要方面加以區(qū)分的。其實,上四句雖偏于敘景,而景中有情;下四句雖重在言情,而情觸景生。八句詩情景交融,構成完美的意境,令讀者玩味無窮。
【英漢對照】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 獨宿江城蠟炬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 中天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絕, 關塞蕭條行陸難。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強移棲息一枝安。
STAYING AT THE GENERAL'S HEADQUARTERS
Du Fu
The autumn night is clear and cold in the lakka-trees of this courtyard.
I am lying forlorn in the river-town. I watch my guttering candle.
I hear the lonely notes of a bugle sounding through the dark.
The moon is in mid-heaven, but there's no one to share it with me.
My messengers are scattered by whirls of rain and sand.
City-gates are closed to a traveller; mountains are walls in my way --
Yet, I who have borne ten years of pitiable existence,
Find here a perch, a little branch, and am safe for this one night.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tangshi/639884.html
相關閱讀:唐詩《秋夜寄邱員外》韋應物 賞析
蘇武廟
利州南渡
王維 歸嵩山作 賞析
《聽蜀僧浚彈琴》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