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念奴嬌?赤壁懷古_蘇軾_翻譯注釋_賞析講解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宋詞精選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簡介】

  《念奴嬌·赤壁懷古》由蘇軾創(chuàng)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蘇軾謫居黃州,游黃岡赤壁礬,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詞。詞中描繪了赤壁雄偉壯麗的景色,歌頌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戰(zhàn)功,并抒發(fā)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將寫景、懷古和抒情結合在一起,縱橫古今,意境寬闊,是豪放詞風代表作。起調將奔騰的長江與飛逝的歷史相交織,造成寬闊邈遠的抒情空間。然后聯想自己壯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際遇,感慨萬端。全詞的氣氛是開朗、豪邁的,雖然露了一種低沉、消極的情緒,但不是主要的。全詞既有歷史的沉重感,又有對現實的責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腸蕩氣的悲壯樂章。

【原文】

  《念奴嬌·赤壁懷古》

  作者:蘇軾

  大江(1)東去,浪淘(2)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3)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崩云)(4),驚濤拍(裂)岸,卷起千堆雪(5)。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6),小喬(7)初嫁了(liǎo),雄姿英(yīng)發(fā)(8)。羽扇綸(guān)巾(9),談笑間,檣櫓(10)灰飛煙滅。故國(11)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12)。人生(13)如夢,一尊還酹(lèi)(14)江月。

【注釋】

  (1)大江:長江。(古時“江”特指長江,“河”指黃河)。為古今異意。

  (2)淘:沖洗,沖刷。

  (3)故壘:黃州古老的城堡,推測可能是古戰(zhàn)場的陳跡。過去遺留下來的營壘。

  (4)人道是:人們傳說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還吳,孫策授其建威中郎將,逾時年二十四歲,吳中皆呼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聳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 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稱。周瑜精通軍事,又精于音律,江東向來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下,于赤壁以火攻擊敗曹操的軍隊,此戰(zhàn)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僅36歲。(安徽廬江有其周瑜墓。)

  (5)雪:比喻浪花。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6)遙想:形容想得很遠。當年:當時,或解作盛壯之年。

  (7)小喬:喬玄的小女兒,生的閉月羞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喬為孫策之妻,有沉魚落雁、傾國傾城之貌。 

  (8)英發(fā):英俊勃發(fā)。

  (9)羽扇綸(guān)巾:手搖動羽扇,頭戴綸巾。這是古代儒將的裝束,詞中形容周瑜從容嫻雅。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

  (10)檣櫓:這里代指曹操的水軍戰(zhàn)船。檣,掛帆的桅桿。櫓,一種搖船的槳。(所謂檣櫓,物也;所謂強虜,人也。自古便有檣櫓與強虜之爭,記得上此課時,老師也曾對這兩個詞進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編者的喜好以及個人的理解,并沒有所謂的對錯,這兩個詞用于此處皆對,所以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用,不過考試時最好根據課本。鄙人認為,有爭論的東西出在考試卷上需要慎重,F在人教是用“檣櫓”。)(蘇教版作“強虜”)

  (11)故國:這里指舊地,當年的赤壁戰(zhàn)場。指古戰(zhàn)場。指假戰(zhàn)場黃州。

  (12)多情應笑我:應笑我多情的倒裝。華發(fā):花白的頭發(fā)! ∪A:《現代漢語詞典》這個字讀huā(一聲),花白義

  (13)人生:現有版本作人間。

  (14)尊:同“樽”,酒杯。

  (15)酹(lèi):(古人祭奠)以酒澆在地上祭奠。這里指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翻譯】

  長江向東流去,波浪滾滾,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隨著長江水)逝去。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時候周瑜(作戰(zhàn)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擊著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麗的圖畫,那個時代匯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當年的周瑜,小喬剛嫁給他,他正年經有為,威武的儀表,英姿奮發(fā)。(他)手握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就把)強敵的戰(zhàn)船燒得灰飛煙滅。(此時此刻),(我)懷想三國舊事,憑吊古人,應該笑我自己多情善感,頭發(fā)早早地都變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場夢一樣,我還是倒一杯酒來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講解】

  題中的赤壁,是黃州(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城外,長江北岸的一段紅色山崖。“懷古”,是古人寫詩詞常常采用的一個題目。在這類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詠歷史事跡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慨。這首詞就是蘇軾游覽黃州赤壁想到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zhàn),有所感觸而寫。其實,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吳三國爭雄,吳國名將周瑜聯合劉備,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軍的地方是另一個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縣西南的赤磯山。這里詞人借懷古以抒懷抱,不一定拘泥于地點的確鑿。
  懷古的重要一環(huán),是怎樣把今和古聯系起來。蘇軾望著波禱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古以來那些才華出眾的人物都已隨同時間流逝而消失,猶如被源源而來的浪濤從歷史上沖洗掉了一樣。于是,他用“浪淘盡”三個字,把眼前的長江和歷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聯系起來,在這種自然而又形象的聯想中,表現他對歷史人物的懷念。大江即長江。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聲韻的要求外,也顯得更有氣魄。“千古”,指久遠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從江濤轉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來的戰(zhàn)爭遺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故”,舊的。“壘[lěi]”,指營盤。“人道是”,據說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歲就當了將軍,當時吳國人稱他為周郎。這三句詞說,在那古代營盤西邊,據說,就是三國時代周瑜打勝仗的赤壁。點出了赤壁的歷史意義,也為下片歌頌周瑜埋下了伏筆。那么,作者當時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亂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嚇人的大浪頭,拍打著江岸,激起的浪花象無數堆耀眼的白雪。面對著這雄偉的景象,難怪作者要贊嘆不已:既贊美這雄偉的大好河山,更贊美歷史上曾經在這里叱咤風云的無數英雄豪杰。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帶出了對古人的懷念。下片,就轉入對赤壁之戰(zhàn)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頌。蘇軾寫這首詞時,距離發(fā)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戰(zhàn),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著幾百年前的往事,用“遙想”兩個字把我們引向了遙遠的過去。“公瑾[jǐn]”,周瑜的字。“小喬”,周瑜的妻,是當時著名的喬氏姊妹中的妹妹。詞中提到他們的婚事是為了突出周瑜年輕得意的神態(tài)。作者用“雄姿英發(fā)”來形容周瑜氣度雄偉、人才出眾。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著戎裝,手搖羽毛扇,頭戴著配有黑絲帶子的頭巾(綸[guān]巾),風度瀟灑,從容指揮,在說笑之間,輕而易舉地就把曹操水軍戰(zhàn)船燒成灰燼。“檣[qiáng]”,帆船上的桅桿。這里用“檣櫓”代表曹軍的戰(zhàn)船。“羽扇綸巾”,寫出了周瑜的神態(tài)。“談笑間”,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檣櫓灰飛煙滅”,六個字就再現了一場歷史性的大戰(zhàn)。寥寥幾筆,顯示了作者藝術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間,傾注了作者對周瑜的由衷贊賞。
  對歷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對自己現實狀況的不滿。對比之下,四十七歲的蘇軾深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樣年紀輕輕就建立了卓著的功業(yè)而感嘆。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氣說:“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象他這樣,通過想象去經歷(神游)那三國(故國)的赤壁之戰(zhàn),人們大概會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過早地有了花白頭發(fā)(華發(fā))吧!自嘲之余,一種看破紅塵的消極情緒油然而生。“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尊”,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爵[lèi]”,灑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覺得,人間不過象夢境一樣,不要徒然感嘆了,還是給江上的明月,獻上一杯酒,伴月痛飲吧!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雖然結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贊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構成了豪放的基調。原載:《唐宋詞選講》作者:陸永品

【賞析】

  眾所周知,《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東坡豪放詞的代表作。但它究竟豪放在哪里,似還須詳加探討。

  首先是思想感情的豪放,這是豪放詞的靈魂。而感情的豪放必定以充實的思想內容為基礎,否則就只剩下一堆空洞的豪放語,那是“偽豪放”。感情充實與否,關鍵在于有沒有自我真情的抒發(fā)。東坡的這首豪放詞正得力于此。上闋至下闋的前半部分以赤壁為背景,抒發(fā)了對祖國悠久歷史與壯美江山的崇敬之心,并由衷贊美了它們所哺育的、以周瑜為代表的英雄人物,感情激昂飽滿,酣暢淋漓。接下來突然轉到對自己老大無成的感慨,而這正是東坡被貶黃州后內心的真實寫照。這種巨大的感情落差,不但沒有減弱豪放詞的色彩,反而大大增加了它的力度。須知大豪放之人,往往經歷過大悲傷的磨難,一路春風得意、平步青云的人是很難陶冶出真正的豪放情懷。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對周瑜和自己形象刻畫所用的筆墨極其得當。對周瑜不憚其詳,用詞評家的術語,“雄姿英發(fā)”是謂“點”——對周瑜的形象作了最生動的概括。“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是謂“染”——從不同方面鋪陳他如何雄姿英發(fā)。對自己不憚其略,一句“早生華發(fā)”將自己的感慨盡包其中。尤其值得辯駁的是最后兩句。有人說這首詞前面都很豪放,只是最后太消極了,有敗筆之嫌。這真是天大的誤解。理解“酹江月”的行動要和開頭對“大江東去”的憑吊相結合。東坡的意思是說,雖然周瑜不愧是英雄,但他在歷史上也是短暫的,也不能逃脫被“浪淘盡”的命運。那么什么才是不朽的呢?看來只有那永恒的江月了,所以我這杯酒還是祭奠它吧。這是在大悲哀之后的大超脫、大曠達,絕不能僅因出現“人間如夢”,就片面地說這是消極?偟膩碚f,全詞的感情曲線經歷了“贊美”、“悲傷”、“超脫”三個階段,而且都是發(fā)自內心的感慨。

  其次是時空觀的豪放。詩人要有敏銳的思致,重要的表現就是要有超出常人的時空觀,亦即能突破自然時空的限制而進入更廣闊的心理時空。正如《文心雕龍·神思》所云:“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而此詞最能體現豪放時空觀的是第一大句:“大江東去”——豪放之空間觀也;“千古風流人物”——豪放之時間觀也。而最妙的是“浪淘盡”三個字。“浪”尚屬空間范疇,但“淘盡”的則是屬于時間范疇的千古人物,這樣就緊緊地把空間與時間結合在一起,真是神來之筆。難怪它能和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一樣,成為最能抒發(fā)作者情感的代表句。在豪放的時空觀的基礎上,該詞的寫景力度也得到極大的提升。“亂石”三句寫景,有生動的形狀,如“亂”、“千堆”;有出神入化的勢態(tài),如“穿”、“驚”、“拍”、“卷”,甚至暗含了巨大的聲響和鮮明的顏色,如從“驚”和“拍”二字上,我們仿佛聽到轟隆隆的巨響,從“雪”字上我們仿佛看到了耀目的光彩?傊,筆筆都有強大的震撼力。

  最后是音律的豪放。對此詞評家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詞別是一家”的“本色派”對此持批評態(tài)度,認為蘇軾的一些詞作“雖工,而不入腔處,正以不能唱耳”(彭乘《墨客揮犀》),“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陳師道《后山詩話》)但東坡并非真的是“棒槌”,只是“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陸游《老學庵筆記》)。之前蘇軾曾作《江城子·密州出獵》,并有一段自我評價:“雖無柳七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頗壯觀也。”(《與鮮于子駿書》)從這“呵呵”一笑的調侃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意識到,蘇軾對這種有意拗折的風格是多么自負。這次他又故意選用了原本用來描寫婀娜美女的詞牌《念奴嬌》,來描寫具有天風海雨般氣勢的赤壁懷古詞,再次體現了“橫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引晁補之語)的豪放本色。這首詞在具體行文中不避諱某些字的重復,如“江”和“人”都出現了三次,“國”、“故”、“如”、“千”都出現了兩次。在句子的安排上也與通常的曲拍多有不合,如“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和“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按慣例當以四、五的句式為宜,但蘇軾都斷為五、四的句式,這樣唱起來難免給人以拗折之感,但蘇軾卻敢于變著調地這樣唱,于是就有了這樣一段詞壇佳話:“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如何?’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zhí)紅牙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俞文豹《吹劍續(xù)錄》)在東坡絕倒的時候,我們仿佛聽到他“呵呵”地笑道:“子真知我者也!”

 。ㄗ髡 趙仁? 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

【拓展閱讀】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作年新考論

  作者:楊松冀


  內容提要 學術界一般依從南宋傅藻的觀點,認為此詞為蘇軾元豐五年七月游赤壁后繼《前赤壁賦》而作。比較《念奴嬌》詞和《前赤壁賦》描寫的情境,二作當不可能因同一次赤壁之游而作;詞中對英雄人物的熱烈歌頌和“人間如夢”的人生悲慨形成了強烈的情感沖突,此種強烈情緒必因一非常事件之觸發(fā)?急彼问穼,元豐四年十一月宋師“靈州潰敗”,可能這正是本詞創(chuàng)作的原因。因蘇軾得到宋師失敗消息當在該年十二月中下旬,故本詞亦當作于是時。另本詞的詞牌、詞題、詞句以及形象的塑造和謀篇布局中都暗藏玄機,這些都為元豐四年說之有力證據。
關鍵詞 創(chuàng)作時間 創(chuàng)作原因 黃州 元豐四年 大雪 靈州潰敗

  眾所周知,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是我國豪放詞的奠基之作,自其問世以來,雖然有人非議其豪放不合律之瑕疵,但其“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的逸懷浩氣,其對后來辛派詞人豪放詞風的形成以及對元明清后代詞人的積極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然而,自此詞問世900多年來,學者們幾乎眾口一詞,都認為此詞是蘇軾游赤壁之后的懷古之作,元豐五年蘇軾“三詠赤壁”也幾乎成了不易之論。筆者在研讀蘇軾生平經歷及其作品時,對上述的關于蘇軾這首著名詞作的創(chuàng)作原因和創(chuàng)作時間的傳統(tǒng)觀點產生了懷疑,因為迄今為止都還沒有發(fā)現任何史料證據可證明上述之觀點。不言而喻,搞清楚該詞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對于確定詞的主題思想以及了解詩人當時的思想狀況,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故筆者不揣淺陋,試圖對上述問題進行探究,引玉之磚,懇請方家指正。


  一
  關于《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創(chuàng)作的具體時間,學術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元豐五年七月說。此說出于宋人傅藻,其在《東坡紀年?》中云:“元豐五年壬戌先生四十七歲,(七月)既望,泛舟于赤壁之下,作《赤壁賦》,又懷古,作《念奴嬌》。”[1]1755此說已經被蘇詞研究專家們普遍認可,如朱祖謀《東坡樂府》、唐圭璋《全宋詞》、龍榆生《東坡樂府箋》、石聲淮、唐玲玲《東坡樂府編年箋注》、孔凡禮《蘇軾年譜》、薛瑞生《東坡詞編年箋證》、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等皆依此說。顯然,這是學術界最為流行的說法。
  元豐四年十月說。主此說者為清代著名的蘇軾研究專家王文誥,其《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卷二十一云:“(元豐四年辛酉十月)赤壁懷古作《念奴嬌》詞。”[2]584王文誥沒有說到自己的編年依據,其說亦鮮有依從者,但其說卻最為接近真相。
  元豐五年四月說。王水照先生《蘇軾傳》中曾有此說,見該書第七章“三詠赤壁成絕唱”。[3]295
  元豐五年八月說。持此說者有朱靖華[4]734、饒學剛[5]84先生等。
  以上諸說有兩個共同點:其一,都認為此詞是蘇軾游赤壁后懷古而作;其二,都只提出觀點,并無具體之證據。筆者以為,沒有確鑿之證據,武斷地下結論,是難以令人信服的;況且,僅僅憑借詞題“赤壁懷古”和詞之內容,就斷定此詞一定是詩人游赤壁后所作,也是不充分的。在此,我們只討論最流行的第一種觀點。
  請看傅藻的說法:“元豐五年壬戌先生四十七歲,(七月)既望,泛舟于赤壁之下,作《赤壁賦》,又懷古,作《念奴嬌》。”傅的這段話表明了兩點:第一,《前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是因同一次游赤壁之后所作,且后者是繼前者而作;第二,二篇作品同作于這年七月,寫作時間當不會相隔幾天。
  首先,把《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置于《前赤壁賦》后不妥。
  比較二作可知,一寫夜晚的景象:月白風清,江平浪靜,這是一個靜謐安寧而又舒適的夜晚!時間地點交代得非常清楚,它很明顯是蘇軾回家后回憶游覽時的情景而作。一寫白天的景象:亂石崢嶸,雪浪滔天,一副驚心動魄的長江風浪圖。從二作的意境來看,前者是清曠灑脫,后者是慷慨豪放;從二作的記敘方式來看,《前赤壁賦》是追記七月十六晚上游赤壁時的情景及經過,而《念奴嬌》詞則是先從眼前的大江寫起,再轉到西邊的赤壁,明顯是即景抒懷。無論從所寫景象、兩作所表現的意境情感以及寫作角度來看,二者相差都太大,因此二作決不是因同一次赤壁之游而作,傅藻把二作系于同事同時,顯然是不妥的,故其“元豐五年七月之說”亦是不可靠的。
  其次,《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也不一定是游赤壁后之所作。
  蘇軾貶居黃州四年又二月,先寓居城東南之定惠院,后遷居城南之臨皋亭,元豐五年十月后遷居東坡之雪堂。據蘇軾《記赤壁》文云:“黃州守居之數百步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處,不知果是否?斷崖壁立,江水深碧……遇風浪靜,輒乘小舟至其下。”[6]2255臨皋亭至傳說中的赤壁大戰(zhàn)遺址城西之赤壁磯不過數里,只要愿意,詩人可日日游赤壁。又據其《秦太虛題名記》一文記載,早在元豐三年八月,“時去中秋不十日,……獨與兒子邁棹小舟至赤壁。”而據饒學剛先生《東坡先生游蹤考》一文考證,蘇軾謫黃期間,游赤壁有案可查者就有十次。[7]81-87蘇軾自己也說“遇風浪靜,輒乘小舟至其下。”可見蘇軾游赤壁是很頻繁的。而到元豐五年七月,蘇軾游赤壁有案可查者即已有三次,但為什么蘇軾偏偏在元豐五年七月游赤壁之后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呢?雖然傳說中的古代赤壁大戰(zhàn)遺址就在詩人居所之西邊不遠處,但古人作懷古詩詞并非一定要親臨古跡一游之后才能作,故《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為游赤壁后所作的觀點也是欠說服力。


  二
  那么這首詞到底作于何時,作者又是在什么背景下創(chuàng)作此詞呢?關于《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大家是再熟悉不過了,雖然自其問世以來就爭議不斷,但如下幾點應是眾所公認的:第一,這是一首氣勢磅礴意象恢宏的豪放詞;第二,這是一首情感強烈激昂慷慨之作;第三,這是一首對三國英雄人物周瑜的激情贊歌;第四,此詞乃作于臨皋亭家中,觀察點也應是臨皋亭而非赤壁。而這幾點恰恰是本文的關鍵所在。筆者以為研究者在研讀這首詞時,似乎忽視了對這樣幾個問題的思考:其一,在全部蘇詞中此詞是獨一無二之作(在現存的全部蘇詞中只有兩首“念奴嬌”詞,另一首是《念奴嬌·中秋》,而如此慷慨激昂大氣磅礴卻唯有此篇),這是為什么?其二,九百多年以來,眾口一詞評定其為豪放之作,但蘇軾貶黃期間始終處于一種憂讒畏譏潛心內省的精神狀態(tài)下,為何突發(fā)此豪放情懷作此等驚世駭俗之作?其三,作者塑造周瑜英雄形象目的何在?難道就僅為反襯自己華發(fā)早生功業(yè)無成嗎?其四、當時的蘇軾寓居之地黃州臨皋亭,距西邊赤壁磯不過數里,詩人只需在家憑窗遠眺,即可隨時觀賞到赤壁之景,他不一定非要游赤壁之后才能創(chuàng)作“赤壁懷古”詞。故我認為蘇軾在貶居黃州時的那種潛心內省、憂讒畏譏的心態(tài)下,突然創(chuàng)作此等大氣磅礴情感強烈的豪放詞,一定是有重大事件的刺激,決不僅僅是因為游歷了日日可游之赤壁之后就能創(chuàng)作出來的,正所謂赤壁日日可游但《大江東去》詞絕非隨時可作!故蘇軾創(chuàng)作此詞必有更為深層的原因。為了解開上面的疑團,我們先還是來了解蘇軾貶黃期間的思想實踐。
  首先,憂讒畏譏修身養(yǎng)性的獨善思想和“雖廢棄,未忘為國家慮”的兼濟思想并存。
  蘇軾因詩賈禍,“烏臺詩案”使蘇軾由一個大州太守頃刻間變成階下囚徒,期間性命幾乎不保,出獄后貶謫黃州,于元豐三年二月一日到黃,元豐七年四月離黃,在黃州共歷四年又兩月。蘇軾貶居黃州期間,不得不深刻反思。他于元豐七年四月離黃州前所作的《黃州安國寺記》,清楚地表明了他這期間的反思,詩人“間一二日輒往安國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意圖“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乃至想“洗心歸佛祖”,然經近五年的潛心內省,卻始終“求罪垢之所由生而不可得”。從蘇軾黃州時的實踐來看,其“所以自新之方”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時時小心,處處留意,盡量少作文字,絕不給“好事君子,便加粉飾”把柄。在黃期間,蘇軾曾多次婉言謝絕為人作文字。他自己所作的詩文書信,亦深恐為人傳抄而多次于與友人的書信中叮囑“乞不示人”,不要“輕以示人”、要“深藏之不出”,甚至“看訖,便火之”。更有甚者,元豐五年,詩人的好友杜道源病卒,蘇軾曾致信其子杜孟堅,表達了自己不能親往祭奠的歉意,賀生吊死,乃人倫之至重也,而詩人竟“恐畏萬端”、“無緣往吊”,這已經是居黃的第三年了,足見其謹慎小心憂讒畏譏之程度。第二,修身養(yǎng)性,或學佛參禪或養(yǎng)氣服丹。詩人一方面“焚香默坐”,“唯佛經以遣日”(《與章子厚參政書》),另一方面又“用道書方士之言,厚自養(yǎng)煉”(《答秦太虛書》)并服用丹砂、還曾“借得天慶觀道堂三間,自冬至日起,齋居四十九日”[8]1233,真是虔誠向佛潛心修煉,不惟見諸語言文字而且付諸實踐行動了。第三,研讀經書,著書立說。據蘇軾與友人信中自述,“某閑廢無所用心,專治經書。一二年間,欲了卻《〈論語〉說》、《〈書〉傳》和《〈易〉傳》。”“到黃州無所用心,輒復覃思于《易》、《論語》,端居深念,若有所得,遂因先子之學,作《易傳》九卷,又自以意作《論語說》五卷。”(《黃州上文璐公書》)。第四,求田問舍,躬耕壟畝。蘇軾不但墾東坡,建雪堂、筑南堂而且還多次想在黃州買田,蘇軾這樣做,表明他已經做好了“永為齊安民”的準備,同時亦有向政敵表明自己“問舍求田、已無大志”的心理。第五,優(yōu)游山水,江海寄余生。蘇軾貶居黃州期間,除參佛修煉研讀經書外,還游覽了黃州及其附近的許多名勝古跡,如傳說中的古戰(zhàn)場赤壁、武昌對面的西山、麻城的岐亭以及女王城、沙湖等,足跡幾乎遍及周邊各縣。
  其實,詩人內心于世事民情,并沒有真的“百事灰心”(《與楊元素書》第二簡),詩人元豐六年與好友李公擇的信中云“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好一句“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這絕不只是說說而已,蘇軾也是這么做的。如他在貶黃州自身都前途未卜衣食無著的情況下,仍然記掛著他曾經答應的為普通百姓程裴請功的事。元豐三年十月,蘇軾在與好友王定國信中云:“杜子美在困窮之中,一飲一食,未嘗忘君,詩人以來,一人而已。……仆雖不肖,亦庶幾仿佛于此也。”以詩圣杜甫“一飲一食,未嘗忘君”的精神與因自己而遭貶謫的好友共勉,其于友之義于國之忠,是無愧于“忠義填骨髓”的。元豐三年春,當詩人了解到黃州存在溺殺嬰兒的陋俗以后,“聞之酸辛,為食不下”,當即向州守朱壽昌獻書,請求禁止這一非人道的風俗;詩人于民之懷,確是無愧于“道理貫心肝”的。
  詩人一方面憂讒畏譏、“收召魂魄”“深自省察”,“身耕妻蠶,聊以卒歲”;另一方面又“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雖廢棄,未忘為國家慮”。這種矛盾的思想貫串于詩人整個黃州期間,其實這正是儒家“窮則獨善,達則兼濟”思想的表現,蘇軾在自己遠貶江湖之時仍能不忘“兼濟”和“尊主澤民”,這種對現實的執(zhí)著和超越正是蘇軾的偉大之處。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思想基礎,故一旦國家發(fā)生重大事件時,詩人定會密切關注并形諸于文字?急彼问穼,正是在蘇軾貶居黃州的元豐四年,宋朝確實發(fā)生了重大事件,那就是宋朝征討西夏的戰(zhàn)爭。
  其次,元豐四年北宋對西夏戰(zhàn)爭的失敗,或許正是《念奴嬌》詞創(chuàng)作的原因。
  元豐四年春,西夏主諒祚死,幼主秉常繼位,梁太后擅權。同年四月,西夏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秉常被梁太后囚禁。于是宋朝主戰(zhàn)派們紛紛進言,以為“此其上下叛亡之變,正宜乘此之時,大興王師,以問其罪。”(主戰(zhàn)派邊將種諤進言)“梁氏奪秉常政而幽之,宜興師問罪,此千載一時也。”(知慶州俞充疏)[9]宋神宗亦雄心勃勃,認為平定西夏在此一舉,于是不顧元老舊臣的反對,于元豐四年“秋七月庚寅,詔李憲五路之師大舉伐夏”。
  宋朝悍然發(fā)動的這場戰(zhàn)爭,開始確實取得了一些較大的勝利,但好景不長,由于宋師缺乏統(tǒng)一的指揮,西夏軍隊又采取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抄絕糧道的正確策略,最后宋軍將領高遵裕的部隊圍攻靈州城十八日不克,反被西夏軍引決黃河水貫營,以至全軍潰敗,將士民夫死傷三十多萬,這就是著名的“靈州潰敗”。蘇軾雖遠貶黃州,但對這場戰(zhàn)事始終非常關注。對于朝廷的這次大舉伐夏,蘇軾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元豐四年八九月間,蘇軾代好友滕達道作了《代滕甫論西夏書》,文中提出了“滅國大事也,不可以速”、“吾今急之則合,緩之則相圖”、“愿陛下之取西夏,如曹操之取袁氏也”、“愿陛下選用大臣宿將素為賊所畏服者,使兼帥五路,聚重兵境上。外為必討之勢,而實不出境”等主張。戰(zhàn)爭開始后,蘇軾多次致信好友陳季常、滕達道,向他們打聽戰(zhàn)況。這年的十月,宋師種諤軍取得了“無定川大捷”,這是一次重大的軍事勝利,據詩人《聞捷》詩序云:“元豐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謁王文父于江南。坐上,得陳季常書報:是月四日,種諤領兵深入,破殺西夏六萬余人,獲馬五千匹。眾喜忭唱樂,各飲一巨觥。”[10]1089聽到宋師大捷的喜訊,詩人和朋友們都極為高興,以至“各飲一巨觥”。接著,詩人還寫了《聞捷》《聞洮西捷報》兩詩,表達了自己的興奮之情。我們不妨設想,當對戰(zhàn)爭滿懷希望的詩人驟然聽到宋師大敗的消息后的情景:極度悲憤的詩人,目睹眼前滾滾東去的長江聯想到戰(zhàn)爭中被黃河水淹死被冰雪凍死的宋軍士兵,聯想到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進而想到西邊不遠處幾百年前曾經發(fā)生的赤壁大戰(zhàn),想到“談笑間”就讓曹操幾十萬大軍“灰飛煙滅”的東吳統(tǒng)帥周瑜,這樣的聯想不是自然而然完全合情合理的嗎?詩人心潮起伏夜不能寐,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一氣呵成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千古絕唱,這應該是合情合理的。那么蘇軾會是甚么時候聽到這個消息的呢?
  再次,詩人聽到“靈州潰敗”的消息當在元豐四年冬十二月中下旬,《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亦當作于此時。據《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二十一載:
  元豐四年十二月癸丑,朔,詔:“?{遵裕自去月丁酉后未有奏報,不聞軍前攻戰(zhàn)次第,令鄧繼宣厚以金帛,募勇士赍書間道走軍前,取報及體探,見今措置次第以聞。”仍移文與潘定、劉僅等,亦令選募或差人展轉往探,伺及承接文字轉遞前來。”“乙卯,盧秉言:‘鎮(zhèn)戎軍熙寧等寨?申:靈州河水圍城,官軍去城一里累土囊成堤約二丈,靈州城高三丈,盡以氈?水沃之,大軍糧盡,人皆四散,漢蕃兵投靈州者甚眾。
  查陳垣《二十史朔閏表》可知,“去月丁酉”是十一月十五,十二月癸丑是十二月初一,乙卯是初三,可見朝廷都已經半個月沒有戰(zhàn)爭進展的消息了,從盧秉的奏言來看,朝廷這天應該已經知道了宋師失敗的消息。黃州距京城開封只有千余里,據常理,京城消息應該十余天即可傳到黃州。當初,蘇軾自京城赴黃州,途中走走停停,在陳州和岐亭等地共逗留十余日,也一月就趕到黃州。又從上述《聞捷》詩序來看,種諤無定川大捷是在元豐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十月五日皇帝得到捷報,十月二十二日蘇軾就收到陳季常報捷信,也就是說消息從京城傳到黃州也只17天,自邊關戰(zhàn)場傳到黃州也只經歷24天,考慮到壞事往往比好事傳得更快更廣,且“黃州當江路,過往不絕”,在當時是個水路交通要沖之地,故宋師失敗的消息當在十二月中旬至遲到下旬即可達黃州,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亦當作于是時。


  三
  由于自身的特殊處境和經歷,詩人必定千方百計地掩飾自己創(chuàng)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的意圖。在現存的蘇軾詩文及其和親友的交往文字中,竟然無一字提及此詞,這是不得不引人生疑的。筆者在經過反復研讀原詞后發(fā)現詞本身暗藏玄機。
  第一,詞牌、詞題的掩飾。向來有學者詬病此詞的不合律,其實對于驟聞敗訊而心潮激蕩感慨萬端的詩人,其時最迫切的是找到一種最適宜于表情達意的工具,好讓自己胸中涌起的掀天巨浪盡快平息下來,而一旦找到了這種工具,他是不在乎是否能熟練運用這種工具的,這個工具就是“念奴嬌”詞牌,蘇軾以前還從沒有寫過此曲。筆者以《蘇軾詞編年校注》為本,統(tǒng)計了書中全部339首蘇軾詞(不包括存疑詞,其實存疑詞中亦無“念奴嬌”詞牌),這些詞中一共用到了75個詞牌,而“念奴嬌”詞牌僅用了兩次,且《赤壁懷古》詞是蘇軾第一次使用這種詞牌。據劉尊明、陳欣《論宋詞“金曲”〈念奴嬌〉》一文考證,《念奴嬌》是宋詞長調的三大“金曲”之一,共有六百一十八首詞作傳世;《念奴嬌》詞調的第一首作品是北宋仁宗時期沈唐的一首明為詠杏花而實寫艷情之作;而蘇軾的此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則是宋代第二首“念奴嬌”詞。[11]219“念奴嬌”詞曲向以聲調高亢著稱,因此詩人臨時選用了這個詞調,倉促之間創(chuàng)作此詞無非是借之抒懷而已,故詞中有幾句不符合詞律也是必然的。
  關于詞題“赤壁懷古”前文已論及,此處借用前人詩句:“題是赤壁,心實為己而發(fā)。”(清·黃蘇《蓼園詞話》)、“赤壁何須問出處,東坡本是借山川。”(朱日!冻啾趹压拧)誠然,赤壁懷古之題只不過是詩人借以抒懷而已,詞題雖然是赤壁懷古,但這并不能證明詩人一定是為赤壁之游而作。其實,以此為題,亦可掩蓋作者作此詞的真實原因,也正是這個詞題和詞作的內容,使后來的讀者都拘泥于此而不去深究其“別有用心”。
  第二,詞中語詞的暗示。詞一開頭,“大江東去”四字,豁然給我們展現了一副江水奔流的壯闊景象。由于長江整體是由西向東流,故從來就無人去深究其中的奧秘。但如果去實地考察一下黃州赤壁磯之地形,你就會明白,如果是站在赤壁磯上俯瞰長江,你則只能唱“大江南去”,因為此段長江是南北走向的。黃岡的饒學剛先生在其《東坡赤壁游蹤考》一文中繪有“東坡赤壁游蹤示意圖”,(該書第88頁)讀者只要一看地圖或親臨黃州赤壁一游即可明白。當時蘇軾所居之臨皋亭位于黃州城南的長江岸邊,本是古代水路驛站,長江流至此已是正常的東西走向。
  又詞句“故壘西邊”即西邊故壘之意,“故壘”一詞亦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其實不管如何理解,其指向都是下句的“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此處強調的是方位問題,講的是赤壁古戰(zhàn)場遺址正好在臨皋亭之西北邊,這表明了詩人的觀察視角從眼前的滾滾東去的長江轉到西邊不遠處的傳說中的古戰(zhàn)場遺址。這說明了詩人是以臨皋亭為觀察點的。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起千堆雪。”是又一處關鍵的暗示句。這三句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虛實相生巧妙至極。詩人以夸張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赤壁長江的壯觀景象,但這三句又何嘗不是詩人心潮起伏情緒激蕩不平的生動寫照?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事情使一直在“潛心向佛”、“深自內省”幾乎達到了“也無風雨也無情”的“天地境界”的詩人突然有如此強烈的內心動蕩和不平靜呢?我以為“赤壁懷古”決不是充分的理由,而只有驚聞宋師大敗這樣的關系國家興衰命運的大事,才會在已經經歷過人生大起大落乃至死里逃生的詩人心中掀起如此大的波瀾。而“?起千堆雪”,其實亦暗示了創(chuàng)作的時間。通常對這一句的理解是:“千堆雪”乃詩人以夸張的筆法來形容被江水沖蕩而激起的“千萬朵浪花”。這樣的理解當然不錯,但人們通常忽視了一點,詩人這里不僅僅是用虛筆,而是虛實結合。因為作者創(chuàng)作此詞時,黃州正經歷著一場連月大雪,且這場大雪還延續(xù)到第二年的春天,詩人的東坡雪堂就作于次年春天的大雪中。考蘇軾詩文,可確知元豐四年冬十二月,黃州確實連月大雪。元豐四年十二月作的《江城子》(黃昏猶是雨纖纖)詞序亦云:“大雪,有懷朱康叔使君。”其《記夢回文二首》之敘言有:“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之語。其《書雪》文亦云:“黃州今年大雪盈尺,吾方種麥東坡,得此,固我所喜。”另詩人好友孔平仲有《元豐四年十二月大雪》、《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兩詩,亦詳細描述了黃州大雪的情況。(四庫全書本《清江三孔集》)由以上資料可確證,元豐四年冬十二月,黃州連月大雪。此足可證《念奴嬌》詞中“?起千堆雪”決不純是作者的想象,此應該是虛實結合,甚至是實多于虛。
  第三,周瑜形象含深意。在短短的一首百字詞作中花如此多的筆墨去描繪一個英雄人物,在詞作中是絕無僅有的。這既是詩人高超藝術才能的體現,同時亦不排除詩人別有用心。作者不惜筆墨塑造周瑜這個英雄形象用意何在?其實詩人一開篇就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風流人物,都已經被大浪淘盡了,今天已經沒有周瑜這樣“談笑間”就能讓敵人“灰飛煙滅”的英雄了。詩人為什么有如此強烈的“時無英雄”的感嘆?只要再詳細了解此次宋師西征失敗的情況你就不會感到奇怪了。據《宋史紀事本末》“西夏用兵”條記載:
  (元豐四年)秋七月庚寅,詔熙河經制李憲等會陜西、河東五路之師,大舉伐夏。……固曰:“然則孰為陛下任此者?”帝曰:“朕已屬李憲。”固曰:“伐國大事,而使宦者為之,則士大夫孰肯為用?”帝不悅。他日,固又曰:“今五路進師,而無大帥,就使成功,兵必為亂。”帝諭以無其人。呂公著進曰:“問罪之師,當先擇帥,既無其人,曷若已之?”固曰:“公著之言是也。”帝不聽,竟命李憲出熙河,種諤出?延,高遵裕出環(huán)慶,劉昌祚出涇原,王中正出河東,分道并進。[12]1378
  五路大軍,數十萬人馬大舉進軍,權當統(tǒng)帥的竟然是宦官出身的李憲,(王中正亦是宦官)其失敗的命運則是必然的了。蘇軾把宋師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時無英雄”,面對滔滔江水,仰天長嘆“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正是詩人反思戰(zhàn)爭失敗原因的結果。詩人于詞中不惜筆墨塑造周瑜這個風流儒雅談笑間即能使“強虜灰飛煙滅”的英雄形象,不正是對北宋“朝中無大將,宦官充統(tǒng)帥”的暗諷嗎?近千年以來,人們通常只是把作者塑造周瑜形象意義理解成是為了表現作者自己功業(yè)無成華發(fā)早生的慨嘆上,卻從來沒有人表達過對蘇軾塑造周瑜形象目的的懷疑,顯然,如果考慮到宋師大敗這一重大的歷史背景,考慮到宦官權作大帥這一歷史現象,則詩人突發(fā)的強烈情感波瀾和苦心孤詣塑造周瑜形象的原因就完全合情合理了。
  第四,巧妙構思有玄機。烏臺詩案前車之鑒不遠,心有余悸的詩人雖然有滿腹牢騷,也只能把自己的不滿和對戰(zhàn)爭的反思深深的掩藏起來,這對于才高八斗的詩人來說,是輕而易舉之事。請看詩人匠心獨運的構思:“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起筆不凡,一開篇就給讀者展現了一副壯闊的時空畫面,使欣賞者不自覺地沉浸于其深刻的人生哲理之中而忽略了詞句中暗含的對現實的諷喻。從“故壘西邊”直到“強虜灰飛煙滅”數句,乃緊承前意、借題發(fā)揮、借古諷今。以下“故國神游”三句是轉,此轉最是奇妙,陡然之間,詞的情感就從慷慨激昂到低沉哀嘆,詞的內容就從熱烈歌頌古之英雄到幽怨長嘆今之衰我,這種轉變真是太突然太劇烈了。這本是極為突兀之變化,但被詩人一句“故國神游”總上起下巧妙地化解于無形,此處天衣無縫之轉筆正是全詞最為緊要之處,也最能體現詩人的煞費苦心。我們只要比較一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會明白其中的奧秘。辛詞與蘇詞的立意構思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辛棄疾敢于在詞中毫不掩飾自己的意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雖然仍是借古諷今,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對宋孝宗任用韓?胄倉促北伐失敗的強烈不滿,而蘇軾只能把這種不滿的情緒深深地掩藏起來唯恐人知。試把蘇詞中“故國神游”數句改為“元豐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西顧。”雖然只改動兩字,則“蘇東坡之心,路人皆知了”。正是詩人此處生花妙筆的輕靈一轉,既使詩人避免了惹火燒身,又把千百年來的讀者之思維引入到了詩人預設的軌道上去了;再加之最后兩句“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進一步推發(fā),而使得被引入機彀中的讀者皆欣欣然而懵然不覺,現在仍有許多學者在為此詞的主題思想爭論不休,卻很少有人能夠超出詩人謫居黃州的小背景,而從時代的大背景上去探究詞作的創(chuàng)作起因和詩人塑造周瑜形象的真實意圖。蘇翁獨運之匠心,高明之手段真令人嘆為觀止。

【參考文獻】
  [1]蘇軾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4.
  [2]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M].成都:巴蜀書社,1985.
  [3]王水照.蘇軾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4]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M].北京:中國書店,2007.
  [5][7]饒學剛.蘇東坡在黃州[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5.
  [6]孔凡禮.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孔凡禮.三蘇年譜[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9]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0]孔凡禮.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1]劉揚忠.宋代文學研究年鑒[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7.
  [12]陳邦瞻.歷代紀事本末[M].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合訂本.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二年),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更多唐詩宋詞賞析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相關文章。

  蘇軾的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又與陸游并稱蘇陸;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

  蘇軾現存世的文學著作共有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以及大量散文作品。最早的成名文章是嘉?二年(1057年)應試時的《刑賞忠厚之至論》,最早的一批詩作是嘉?四年與父親和弟弟合編的《南行集》中的40多首詩,最早的詞則寫于熙寧五年(1072年)。詩文有《東坡七集》《東坡集》《東坡詞》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瀟湘竹石圖》等。

【宋詞英譯】

Reflections on the Ancient Red Cliff--To the tune of Niannujiao


The Great River flows,

Eastward waves sweeping awa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gallant heroes.

West of the ancient fort, they say, stands

The Red Cliff of the Three-Kingdoms' Duke Zhou.

Rocks pierce the sky, shore-tearing

Waves swirl into piles of snow.

What a glorious sweep of land,

Once a stage for so many a hero!


My thoughts drift to those years when Zhou

Had newly married the beautiful Qiao,

Vigour and valour aglow.

A feather fan and a silken hat,

He masterminded the fire-attack on the foe--

Over a casual chat

To see their fleet perish, blow by blow.

Back from my mental vagrancy in that bygone age,

I must laugh at myself: letting sentiments grow

Into grey hairs, too soon.

But isn't life a dream, after all?

Let me pledge this cup to the River,

To the Moon.

【詞牌簡介】

  《念奴嬌》,詞牌名之一。念奴是唐天寶年間著名歌妓,調名本此。此調有仄二體!对~譜》以蘇軾“憑空跳遠”詞為平仄體正格。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旬四仄韻。此令宜于抒寫豪邁感情。東坡赤壁詞,句讀與各家詞微有出入,是變格。另有平韻格,以陳允平詞為正體,用者較少。

  《念奴嬌》又名《大江東去》、《千秋歲》、《酹江月》、《杏花天》、《赤壁謠》、《壺中天》、《大江西上曲》、《百字令》等十多個名稱。

【格律】

  定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或: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變格一】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韻)。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韻)。
  平平平仄,仄中平仄平仄(韻)。
  中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仄平平仄(韻)。
  中平平仄(韻),仄平平仄平仄(韻)。


  【注】前片第二句九字,有作“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韻)”者,后片二三句有作“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韻)”者,第七、八句有作“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韻)”者。


  【變格二】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songci/686528.html

相關閱讀:少年游·并刀如水
宋詞精選《御街行?秋日懷舊》范仲淹
木蘭花?秋千院落重簾暮_晏幾道_翻譯注釋_賞析講解
漁家傲·秋思原文及翻譯
朝中措·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