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字浣溪沙·秋水斜陽演漾金
賀鑄
秋水斜陽演漾金,遠山隱隱隔平林。幾家村落幾聲砧。
記得西樓凝醉眼,昔年風物似如今。只無人與共登臨。
這首詞寫別后的凄涼兼及懷人。上片寫登臨所見,下片回憶往昔的歡會以突出物舊人非的凄涼處境。
“秋水斜陽演漾金,遠山隱隱隔平林”二句描繪景物:清澈的秋水,映著斜陽,漾起道道金波。一片片平展的樹林延伸著,平林那邊,隱隱約約地橫著遠山。這兩句抓住秋天傍晚時分最典型的景物來描摹,將那“秋水”、“斜陽”、“遠山”、“平林”描繪得出神入化。
“幾家村落幾聲砧”緊承上句而來,仍寫登臨所見所聞:疏疏的村落,散見在川原上。隱隱之中,但見煙霧繚繞,徐徐升騰。斷斷續(xù)續(xù)之中,但聽得那單調的砧杵捶衣之聲。
上片三句,單看詞人所描摹的這幅深秋晚景圖,似乎只是純客觀的寫生,詞人視聽之際,究竟有哪些情感活動,并不容易看出。實際上,等讀者讀完全詞,反回頭來再仔細體味這上片三句的景物描摹,便覺這三句貌似純客觀的景物描摹,不含詞人的主觀情感,實則不然。這秋水斜陽,這遠山平林,這村落砧聲,句句情思化,句句都是詞人心中眼中之景,都有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傷心情緒寄寓其中。這與梁元帝:“登樓一望,唯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的賦吟和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比梁、李之作更委婉,更含蓄,更騰挪跌宕,更富于情趣。
“記得西樓凝醉眼,昔年風物似如今”二句急轉,由上片的眼前景物鋪陳轉而回憶昔年的賞心樂事。記得當年在西樓之上,飲酒賞景,兩人酒酣耳熱之際,執(zhí)手相向,醉眼相望,情意綿綿。如今當年的風物依舊,而人去樓空,倍覺凄涼。本來,詞的上片所寫之景,只有一幅,但當我們讀到這兩句時,卻發(fā)現原來似乎只是平鋪直敘地再現眼前景物的寫法至此卻起了變化,虛實相生,出現兩幅圖景:一幅是今天詞人獨自面對的眼前之景;一幅則是有美人作伴,詞人當初凝著醉眼所觀賞的往昔之景。昔日之景是由眼前之景所喚起,呈現在詞人的心幕上。兩幅圖景風物似無變化,但“凝醉眼”三字卻分明透露出昔日登覽時是何等愜意,遂與今日構成令人悵惋的對照。
“只無人與共登臨”這句是全詞的詞眼。上片所寫的那秋天斜陽,那遠山平林,那村落砧聲,至此便知都是詞人“物是人非”、“良辰好景虛設”的情感物態(tài)化體現。這末句的點醒,令人于言外得之,倍覺其百感蒼茫,含蓄深厚。
歷來的詞論家們很欣賞詞的下片,認為:“只用數虛字盤旋唱嘆,而情事畢現,神乎技矣!保愅㈧獭栋子挲S詞話》卷一)細細品味,所謂“數虛字盤旋唱嘆”當指用“記得”、“只無”兜起了下片三句,把時間跨度很大的今昔兩幅情景,綰結到了一起,詞人的心神浮游其間,表現出一種恍如隔世之感,內容沉郁無限,而在遣詞造語上,收縱變化,卻又極其自然。結尾一句,巧妙點醒,畫龍點睛類也。陳廷焯贊嘆說:“賀老小詞,工于結句,往往有通首渲染,至結處一筆叫醒,遂使全篇實處皆虛,最屬勝境!保ā栋子挲S詞話》)卷八)觀此詞之結句,可知陳氏之論不謬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606831.html
相關閱讀:白居易《暮江吟》閱讀答案及賞析
《登岳陽樓(其一) 陳與義》閱讀答案
盧尚書《哭李遠》閱讀答案附賞析
山館 佘靖 閱讀附答案
《毋丘儉字仲恭,河東聞喜人也》閱讀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