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優(yōu)化閱讀教學課堂的讀與寫策略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作者:貴州省貴陽市第三十八中學張小波

一次教研活動,有幸聆聽到了一節(jié)高一閱讀教學的讀寫公開課——人教版《燭之武退秦師》(第二課時),這次活動是XX中學的《新課程背景下XX中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課題問題課堂化的讀寫實踐課。在評課交流時,聽到了這樣的評價:“讀寫結合,實用,享受課堂”“以閱讀帶動寫的活躍,是很好的切入點”“在寫作中享受快樂”“課堂經(jīng)濟、實用”……

該讀寫實踐課的教學流程如下:

【環(huán)節(jié)一】誦讀課文。(用時4分鐘)

學生集體齊讀課文兩遍。

【環(huán)節(jié)二】品人物形象(用時10分鐘)

問:燭之武是怎樣的一個人,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問題一出,學生紛紛說,紛紛答)

教師歸納,板書:燭之武是深明大義的義士、深謀遠略的謀士、膽識過人的勇士、懷才不遇的志士。

【環(huán)節(jié)三】悟?qū)懽魇址ǎㄓ脮r7分鐘)

問:為了刻畫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文中運用了哪些方法?

(問題一出,學生紛紛說,紛紛答)

教師歸納,板書:(一)巧設情景、欲揚先抑。(二)側(cè)面描寫(佚之狐、環(huán)境)。(三)正面描寫(語言描寫、細節(jié)描寫、行動描寫)

【環(huán)節(jié)四】片斷練習(用時24分鐘)

題目《課間十分鐘》。要求:寫事——有點波瀾;寫人——凸顯個性。

1、學生練寫。(用時10分鐘)

2、學生個別展示,教師從寫作方法角度簡潔點評。(用時14分鐘)

【環(huán)節(jié)五】布置作業(yè):課后觀察三天,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這節(jié)讀寫實踐課,在45分鐘內(nèi),既有學生的品讀,也有學生的習作,似乎能夠體現(xiàn)閱讀課的精神,學生在有限的課堂里,品讀時思維活躍,習作時靈性閃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這節(jié)課讓學生在品讀的基礎上進行寫作能力的訓練,雖然做到了閱讀教學中的讀寫結合,但并非如評課時所言的“讀寫結合,實用,享受課堂”“以讀帶動寫的活躍,是很好的切入點”,而是簡單地將讀寫糅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寫結合。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幾點:

1、品讀文本淺層化。學生只是誦讀課文后,老師就以問題的形式帶著學生歸納燭之武的人物形象,沒有讓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進行品讀,學生不能真正地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中,得到的就只能是“燭之武是深明大義的義士、深謀遠略的謀士、膽識過人的勇士、懷才不遇的志士”的概念化、標簽化人物形象。

2、以讀悟?qū)懞唵位。教師忽視了言意兼得,沒有讓學生回歸到文本的語言,沒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悟習作技法,自然就妨礙了學生從宏觀語境中把握刻畫人物形象,達不到習作借鑒的目的。

3、習作訓練機械化。從教學時間看,在45分鐘的閱讀教學課里,大致用了24分鐘進行片斷練習,這就不得不扣問了:這樣的課是閱讀課,還是寫作指導課?在時間的大致分配上,讀與寫平均分割時間,實屬不妥;從習作話題看,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將《課間十分鐘》寫好的話,不容易啊,題目范圍應該縮小為“課間一瞬間”一類的小話題,況且《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是刻畫人物形象的訓練,而《課間十分鐘》卻有讓學生去思考場景描寫的可能,這就有點南轅北轍了;從學生習作內(nèi)容看,教者在點評學生習作時,只從寫作技法角度進行,而忽視學生習作中的語言、情感的點評,這有點重形式而輕內(nèi)容,可能是品讀環(huán)節(jié)做得不到位所致吧。

4、教學創(chuàng)意程式化。由于教學創(chuàng)意沿襲“讀—寫”程序,導致深度設計不夠,在品讀燭之武人物形象時,走不進人物的精神世界而耗時。在習作“課間十分鐘”時,時間不簡約,這節(jié)課的“高效”落不到實處。

讀寫結合,學以致用,是閱讀教學課堂竭力所追求的。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梢姡喿x教學中讀與寫的關系非同一般。學習語文必須積累。寫作能力,是在對語文材料大量反復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過程中形成的。學生必須透過閱讀,貯備語匯、句型,培養(yǎng)語感,豐富知識,開拓思維。那么,讀寫結合,在閱讀教學課堂如何優(yōu)化讀寫環(huán)節(jié)而找到讀與寫的平衡點,又不失去閱讀教學的特質(zhì),凸顯學生讀與寫的能力,提高閱讀教學課堂效率呢?筆者談談點滴感悟,以求證于同仁。

其一,讀寫沁潤心田性靈:優(yōu)化語言品味

閱讀教學是一種動態(tài)的對話過程,從學生的操作層面說,是在經(jīng)驗環(huán)境、心理環(huán)境、探討情景的場中品味語言,追求與文本作者的思維溝通與精神呼應的契合,著眼于內(nèi)容的理解而求得方法的把握,著眼于文本意義的建構而欣賞作品的文采,著眼于情感的揣摩而品味語言的妙處。

如余光中《聽聽那冷雨》一文,優(yōu)化語言品味,讓學生緊扣冷雨與故國的隱秘關系進行解讀:漢字、國畫、詩文,感“瓦戶的絕響”的語言,悟“秋蟲的絕唱”的語言,味“現(xiàn)在只剩下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的語言,作者為什么要重復著說?“黑白片”說的是故鄉(xiāng)影像已成歷史遺痕,“黑白的默片”道盡了鄉(xiāng)愁無言的隱痛……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具體語句體味文章旨趣。再如教學《祝福》一文時,要學生理解“祥林嫂是怎樣死的?”這一問題時,教師不能貼標簽式地給答案,應讓學生去品味祥林嫂臨死前的神態(tài)(肖像描寫)、心理活動(與“我”的一段對話、柳媽等人的閑言話語)、短工的旁證等語言,使學生在語言的背后去悟得祥林嫂是那樣勤勞、善良,希圖依靠勤勞的雙手度過一生,但專制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卻不斷地摧殘她,直至她離開這個世界。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緊抓“簡”不放!昂啞闭,簡約也,一言以蔽之:優(yōu)化讀寫創(chuàng)意設計,創(chuàng)意要基于文本,立足教學實際,否則難以取得教學實效。

如魯迅的《祝福》一課要實現(xiàn)“長文短教”,教學目標設定為“掌握鑒賞小說人物形象的方法”時,讓學生讀“魯四老爺”(涉及外貌描寫、語言描寫、書房對聯(lián)等),可簡約為采用與文本與文中插圖比較的方式;從“看客”的角度讓學生讀“祥林嫂”;從阿毛的故事在經(jīng)歷了同情的眼淚、冷漠的奚落之后,僅剩下渣滓的角度讀小說的創(chuàng)作意圖等,然后讓學生用10分左右寫一個人物。通過“讀”,讓學生悟小說人物刻畫的方法,再在“寫”中使用人物刻畫的方法,讓學生在過程中逐漸掌握的。

閱讀是積累素材、磨練技巧的過程,習作則是根據(jù)需要自主表述、表情達意的手段。閱讀教學課堂,要圍繞語言做好五件事:感悟語言、體味語言、解讀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前四件是“讀”,后一件是“寫”,作為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課堂中要建立為習作而閱讀的思想,以語言為載體,生活為脈搏,思想感情為靈魂,讀寫結合,互相促進,讀寫才能切實有效地得以提高。讓學生閱讀品味,借鑒他人的語言素材,砥礪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在語文的海洋中多閱讀,善閱讀,多習作,善習作,蕩起閱讀與習作的雙槳,不倦地飽覽,自由地徜徉,體驗精彩的語文世界。

本文系2013年貴州省貴陽市教育科研課題《學科有效教學模式研究——閱讀教學優(yōu)化層次實踐研究》(批準文號:gyjy-2013-19)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杜少凡.從“經(jīng)典閱讀”到“我的創(chuàng)作”——香港讀寫結合教學實驗管窺[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2年第12期

2、崔宣茹.論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的關系[EB/OL].

net/xueke/120710/08354378-2.html

3、侯紅寶.問題設計要指向教學的核心價值[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12期

4、劉躍夫.課堂教學中教師“越位”現(xiàn)象分析及糾正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2年第12期

5、祝念亭.高效課堂評價芻議——由一節(jié)有爭議的“優(yōu)質(zhì)課”說開去[J].語文教學通訊,2012年第12A期

6、余應潮.閱讀教學中的微型寫作[J].中學語文教學,2013年第10期

作者:貴州省貴陽市第三十八中學張小波

一次教研活動,有幸聆聽到了一節(jié)高一閱讀教學的讀寫公開課——人教版《燭之武退秦師》(第二課時),這次活動是XX中學的《新課程背景下XX中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課題問題課堂化的讀寫實踐課。在評課交流時,聽到了這樣的評價:“讀寫結合,實用,享受課堂”“以閱讀帶動寫的活躍,是很好的切入點”“在寫作中享受快樂”“課堂經(jīng)濟、實用”……

該讀寫實踐課的教學流程如下:

【環(huán)節(jié)一】誦讀課文。(用時4分鐘)

學生集體齊讀課文兩遍。

【環(huán)節(jié)二】品人物形象(用時10分鐘)

問:燭之武是怎樣的一個人,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問題一出,學生紛紛說,紛紛答)

教師歸納,板書:燭之武是深明大義的義士、深謀遠略的謀士、膽識過人的勇士、懷才不遇的志士。

【環(huán)節(jié)三】悟?qū)懽魇址ǎㄓ脮r7分鐘)

問:為了刻畫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文中運用了哪些方法?

(問題一出,學生紛紛說,紛紛答)

教師歸納,板書:(一)巧設情景、欲揚先抑。(二)側(cè)面描寫(佚之狐、環(huán)境)。(三)正面描寫(語言描寫、細節(jié)描寫、行動描寫)

【環(huán)節(jié)四】片斷練習(用時24分鐘)

題目《課間十分鐘》。要求:寫事——有點波瀾;寫人——凸顯個性。

1、學生練寫。(用時10分鐘)

2、學生個別展示,教師從寫作方法角度簡潔點評。(用時14分鐘)

【環(huán)節(jié)五】布置作業(yè):課后觀察三天,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孫紹振先生曾經(jīng)說過,閱讀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獨特的領悟、探索和發(fā)現(xiàn),這是確論,讀得深,讀得廣,讀得主動,并有所思,有所悟。教學中,要把教學價值放在首位,兼顧文本的核心價值和教師其他合情理的品味,適時做好語言品味的優(yōu)化,讓學生品味語言,感悟文本,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浸潤心靈,觸摸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天空,與之進行情感的交流與碰撞,自主地領悟作品內(nèi)涵與情感,生成自己的閱讀感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寫”的環(huán)節(jié)里得心應手,通過自己的感悟,進行流暢的抒寫,寫出上乘的作品。只有高品位的閱讀,才能寫出高品位的作品。

其二,讀寫砥礪創(chuàng)新激情:優(yōu)化微型寫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處處是創(chuàng)新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新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新之人。學生的讀寫創(chuàng)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長期有意識的培養(yǎng)形成的。在閱讀教學課堂中,語文教師要堅持以“讀”為要務,讓學生好好讀文本,涵詠文本,根據(jù)文本的體式不同而優(yōu)化諸如默讀、范讀、激情誦讀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觸發(fā)學生習作的敏感性。

如教學《陳情表》一文,學生因怕學文言文而興趣不大,他們只是看到冷冰冰的文字,不能深入到文字背后,去尋找古人的心靈表白,從而無法說感受到李密對祖母的一份孝心。教師可以優(yōu)化“讀”,在情上下功夫,以傷感的樂曲為背景音樂,教師先化作李密動情朗讀,進而讓學生感染文章所帶來的憂傷之情,再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最后教師又朗讀。這樣,以語文老師的多情,帶動學生的多情,師生共同感受生命的溫度,特別是感受古人生命的溫度。

有了“讀”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鋪墊與渲染,讓學生進行習作,可以由模仿與借鑒開始,逐步讓學生懂得變化求新,追求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造。語文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情,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根據(jù)文本特點,制定好高一高二閱讀教學中“寫”的層次性,優(yōu)化仿寫、改寫、擴寫、讀書筆記、續(xù)寫、悟?qū)懙龋寣W生進行容易上手、任務不重的小片段練習,砥礪學生習作的良好習慣,提升寫作能力。

如學習了《報任安書》,可讓學生模仿“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的形式進行給司馬遷寫頒獎詞的小練習,讓學生的習作與老師擬好的頒獎詞進行對照:“良史——司馬遷,一個史官,堅守秉筆直書的職責,留下了永遠不朽的記錄。一份堅持,達成一家之言的宗旨,造就了一個悲情的英雄。志存高遠,實事求是,忍辱負重,堅韌不拔,這是他最美的人生寫照,可光照千古,能燦爛寰宇。”讓學生在實例中梳理習作技巧與方法,提升寫作能力。學習了《涉江采芙蓉》,讓學生當堂以“思念,我心中的歌”為題寫一首小詩(5—12句)等等。

閱讀與寫作能力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zhì)的體現(xiàn),一個人閱讀品位和寫作品位,關系到他的一生修養(yǎng)。因此,要提高閱讀與寫作的能力,決不僅僅限于技巧和方法,它還涉及到人的情感世界、審美能力、思維方式、思想靈魂、人格魅力等因素。

其三,讀寫巧渡思維時空:優(yōu)化課堂結構

在閱讀教學四十五分鐘的時空里,注意科學分配,教學中抓準重點,突破難點,“讀”要占主導地位,精簡“寫”的時間,優(yōu)化“讀”與“寫”的比例,巧抓讀寫時機,巧定讀寫層次,巧設讀寫形式,提高課堂讀寫的針對性、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減少課堂時間損耗,提高課堂學習的實用時間。

如教學《相信未來》一課時,讓學生用5分鐘的時間,仿照《相信未來》第一節(jié)的格式,另選一組意象,表達“相信未來”這一主題。學生會寫道:“當暴風雨冷酷地封鎖了我的道路,當融化的溪水流淌著消失的遺憾,我依然堅定地掃除失望的風雪,用清澈的雨滴寫下:相信未來!”

特別是新授課最容易拓展寫作空間,片段練習能訓練學生的思維,拓展寫作空間。只要與文本內(nèi)容有關,有寫作靈感的地方,我們語文老師都要去思考,去設置“片段寫作場”,時間大致控制在10分以內(nèi)為宜。只要每堂課抓住時機,善于引導,給課堂一個實際操作訓練的機會,長時間在課上這樣訓練下去,學生就會受益匪淺,寫作訓練的道路就會越走越開闊,沿途就會看到別樣的風景、旖旎的風光。

其四,讀寫立足教學實際:優(yōu)化創(chuàng)意設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934733.html

相關閱讀:適合高中朗誦比賽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