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擔任的是初一的生物老師,在我看來初一下冊的課本知識點比較多,章節(jié)也比較多,我總覺得時間太少太短。一周只有三節(jié)課,每節(jié)課的時間只有45分鐘,如此短的時間里教一些簡單的章節(jié)還好,對于內容比較多的章節(jié)像腎臟還有呼吸這些地方就會顯得很緊張。在跟我的指導老師談論后。記憶最深的話題是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用最短時間所獲得的最大進步或發(fā)展。這里的“效”,不單獨指“效果”,確切說指“效率”,后者包含前者,而且還含有“速度”的要素。
不要誤認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就是有效教學。教學效益不僅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內容,更主要是取決于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教學沒有效益肯定不行。但沒有效益并不僅指教師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不認真,也可指學生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有限時間內學生進步大小或發(fā)展快慢是“有效教學”的惟一指標。
此外,這里的“有效”還應該是“效益”的最大化。如果單單把它理解為有效果的教學,就太片面、太狹隘了,因為應試教育的教學方法也不是沒有效果,正如我們有的老師所述“應試教育這么多年,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怎么能說應試教育沒效呢?”。澄清了概念,不難回答這個問題,應試教育有效果,誰也否定不了。應試教育效果也非常顯著,但它以犧牲大多人的個性、天賦和創(chuàng)造力為代價,能力的培養(yǎng)和開發(fā)絕對先天不足,所以說應試教育不是效率和效益最高的教育。
“有效教學”模式因人而異。首先可以肯定說,應試教育模式下的教學方法肯定不能形成有效教學,因為其扼殺了人的天性和創(chuàng)造力。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住新課程理念的13個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自主、合作、探究”,去探索新的、適應學生個體的教學方法。這個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不能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犯“教條主義”,因為學校有區(qū)別、師生有差異,適合別的學校和別的師生,不一定適合本校及本校師生。教育共性的東西我們可以“移植”,教育“個性”的東西我們必須“本土”挖掘。
當然創(chuàng)造有效課堂自然需要老師的努力。要想課堂達到高效率老師也要轉變思路,摒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這樣更有利于他們的理解和記憶。及時的進行反思,不斷改進課堂。讓課堂效率上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916790.html
相關閱讀:高中生物必修一走近細胞知識點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