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長久
近年來,課堂教學改革風生水起。在此過程中,部分學校畢其功于“課堂教學模式”的探尋與建構,視模式建構情況為是否進行課改的標志。一時間,所謂的高效模式也因此“批量”產(chǎn)生。筆者覺得課改“病”了,“病”的名字就是“模式病”。
一、大多數(shù)所謂的模式實質(zhì)只是對教學流程的新概念化
近年來,部分地方和學校為落實新課程理念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摸索出了一些較好的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得到廣泛認可。但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個別地方和學校把課改狹隘地理解為探索教學流程的“幾步幾環(huán)”,所謂的模式只是用表示課堂時間分配比例的數(shù)字或套用一些時髦的詞匯對教學流程冠以新的概念而已,沒有實質(zhì)性內(nèi)容,沒有成熟的體系構建,沒有科學的理論支撐,其實是“偽模式”。一方面,一些圍繞課堂流程所構建的模式,其內(nèi)涵大同小異,如基本上都用到自學、群學(小組合作)、展示、點撥、訓練等概念,然而這些學習形式和方法是課改的基本要求,不是某一個模式所獨具的特征。這些花樣繁多的套路,與其說是模式,不如說僅是對教學流程的一種新表述。另一方面,課堂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一個成功的完善的課改模式應是一個具有科學理論支撐、操作性強且富有實效的教學實踐體系,是在備課、上課、考試、作業(yè)、輔導、評價等諸環(huán)節(jié)確立起對課改理念全方位落實的實踐路徑,是對課改理念的行動化、操作流程的明晰化,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僅著力于課堂流程的打磨、優(yōu)化和固化,以此構建高效教學模式,是不可能的。
二、探索技術層面的教學模式不是課改的全部或課改的核心
程紅兵說,課程改革說到底是文化再造問題,課程文化缺失導致課程改革在技術層面、工具層面、模式層面徘徊,真正的課改必須深入到文化層面、思想層面和精神層面,課程文化性缺失將導致課改表面化、簡單化和形式化。這番話切中課改肯綮,直擊課改要害。課堂教學改革最重要的是把新課改理念內(nèi)化為教師自覺的價值追求,最終外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缺失價值追求,僅停留在技術層面上,容易陷入舍本逐末的泥淖,導致課改本末倒置。
三、辯證地看待教學模式的確立和價值
這里所說的模式是具有科學性、實效性的教學范式,同時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兼容性的特點。即使是這類模式,我們也要辯證地看待其價值。一方面,教學作為專業(yè)工作,有其自身的規(guī)范和標準。對于課改取得成功的學校以及名師們建立起的教學實踐程序,我們要積極借鑒。特別是對于年輕老師來說,若有一套成熟的操作模式給予其指導,對于其專業(yè)成長和發(fā)展將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教學需要模式,但不能唯模式,不能模式化。如果將模式教條化,則會桎梏師生的思維,讓課堂沒了活力、沒了創(chuàng)造,課堂效率反而會降低。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活’。”蘇霍姆林斯基說:“上課并不像把預先量好、裁好的衣服樣式擺到布上去,問題的全部在于,我們的工作對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著敏感而嬌弱精神的兒童。”所以,我們要靈活運用模式,能對模式進行有生命質(zhì)感的現(xiàn)場重構和改造,讓自己的課堂充滿創(chuàng)造、富有個性,要把樹立教學風格、建構教學主張作為奮斗目標,這樣教師的生命之樹才會常青。
課改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是沒有窮期的永恒工程。目前,部分學校課改還停留在表面或技術層面的探索上,著力于“標”而忽略了“本”。我們要把轉(zhuǎn)變靈魂深處的教學觀念放到第一位,真正做到尊重生命、呵護個性、遵循規(guī)律,讓每堂課都能發(fā)展學生、成就老師,這或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課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912441.html
相關閱讀:學點語法知識破解詞類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