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效的閱讀教學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內容摘要:

在強調課程改革、關注課堂高效的同時,作為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閱讀教育的高效性的探索是十分必要的。我們所追求的高效,就是讓學生的每一次閱讀活動都能有盡可能多的收獲。筆者從問題導引,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尊重差異,個性閱讀、適度拓展,幫助理解幾個方面去進行嘗試和反思。

閱讀是人類最主要的學習方法,它伴隨著所有的學習全過程,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無疑就擔負起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任。因此,閱讀教學就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我們就是讓學生通過對一篇篇課文,一段段材料的閱讀,日積月累中逐漸積累知識,形成了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礎。

課程改革風起云涌的今天,我們在關注課堂高效的時候,作為語文課堂教學核心組成部分的閱讀教學,以及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參與最多的閱讀活動,我們是否關注到它們的高效了呢?我們讓學生所作的那些閱讀活動,又有多少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呢?因此,無論是從提高課堂效率出發(fā),還是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出發(fā),對閱讀高效性的探索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我認為的高效閱讀,就是讓每一次閱讀活動能在單位時間內有盡可能多的收獲。那么怎么才能做到高效閱讀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了嘗試和反思。

一、問題導引有的放矢

閱讀,肯定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或求知,或怡情,或獵奇,總會有一個閱讀的理由。即使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但也會“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也就是說他讀書還是為了追求對文章意思的領會。作為學生來說,求知當然是他們讀書的第一要務,通過讀書以達到積累知識,形成能力的目的。可是,我們也常常見到一些為了讀書而讀書的情況。如我們在課堂上經常采用的齊聲朗讀,早讀時有些老師喜歡要求的課代表領讀,以及只是單純的布置學生去讀某個作品等,我覺得都是一種低效、無效的閱讀。因為你只是讓他們去讀了,而通過讀要達到什么目的呢,他們不清楚,你也無從知道他們讀的情況怎么樣,即使聽起來書聲瑯瑯,整齊洪亮,又有什么用呢?學生們無非就是在機械的重復那些文字,讀完以后能夠留在心里的東西可能少之又少。如果我們在布置學生的每一次閱讀活動時,能夠設置相應的問題讓他們在讀書的同時去思考,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問題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敝旖B禹先生也說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使問題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是‘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的基本保證,是‘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必要條件!笨傊,問題是課堂教學得以推進和運行的動力所在。而閱讀教學更是如此,一個好的問題能夠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使他們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閱讀材料上來;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激發(fā)他們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能夠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時利用反饋回來的信息不斷調控教學程序,使課堂效益達到最大化,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有了問題的導引,學生讀書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就不會只是用嘴而不得不用心了。所以,我們無論在什么時候,要學生讀書就一定要帶著問題去讀,不要只搖頭晃腦的做嘴部運動了。

我在教學過程中會針對學生不同的閱讀階段、不同的閱讀內容和不同的閱讀形式設置不同閱讀問題,讓他們讀有所思,讀有所為,讀有所獲。我也會讓學生齊讀一些精彩的語段和篇章,但也一定會讓學生讀的時候有所指向,也許是強調某一些精辟的用詞,也許是體會某種感情,也許是揣摩某種語氣,但絕不會只是為了有這么一個教育環(huán)節(jié)而讀。

二、循序漸進層層深入

讀書也是一個反復閱讀,逐步深入的過程,想通過一次閱讀就解決所有問題,或者對作品有較深領悟無異于癡人說夢。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的時候,應該按步驟分階段進行,每一步都要有明確的任務,而且這些任務是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每一階段的閱讀任務應該和那一階段閱讀所能達到的的認知水平相一致,問題過少過易,學生可以輕易完成,那是對課堂寶貴時間的浪費;而過難過多,大多數(shù)學生難以完成,則會挫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欲速則不達。

我在閱讀教學時一般分四步進行:第一步,初步閱讀,整體把握。就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疏通文句,了解大意。第二步,評析課文,探究內容,就是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的基礎上賞析課文的寫作手法,品讀好詞佳句。第三步,深入領悟,感受情感,就是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或思想感情。第四步,總結反思,寫作指導,就是讓學生對本課的知識和方法作一個系統(tǒng)的回顧,再對本文在寫作上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作一個總結,并進行仿寫片段練習。

以教學《列夫.托爾斯泰》為例,首先,我會在課前出示自學要求:借助文中的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解釋生詞,讀通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列夫.托爾斯泰那幾個方面的內容,各有什么特點。這些問題是讓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去自主完成的,課堂上就以預習反饋的形式加以展示和交流,再由師生共同評價和明確。然后,精彩的外貌描寫,由外貌透視人物心靈是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因此課堂上我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勾畫批注,匯報展示,教師點撥等形式體會人物外貌描寫的方法、在表現(xiàn)人物內心世界以及人物個性特點上的作用,掌握相關題目的解答技巧等。第三步,就由學生在前面領悟列夫.托爾斯泰內心世界的基礎上感受他偉大的人格以及作者對他的無限崇敬之情。最后就是學習文中人物外貌描寫的方法寫寫周圍熟悉的人的外貌。

三、尊重差異個性閱讀

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其實從學生學習的效率來說,尊重他們的個性,讓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閱讀更有利于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有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讀書也是一樣,有的喜歡默讀,有的喜歡小聲讀,有的則喜歡大聲朗讀。我記得我讀書的時候就喜歡邊讀便寫,因此每次讀書時旁邊都要放一個本子,遇到我認為重要的內容總喜歡在本子上默寫一遍,我就覺得這樣我記得更牢,而且?guī)资暌恢倍急A糁@種習慣。

那么我在學生讀書時就盡量不要要求學生按照某一種固定的方式去閱讀,無論是早讀,還是課堂學習時,都讓他們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去讀書,只要他們能夠順利的完成學習任務,為什么一定要限定他們用什么方法呢?我還是比較推崇邊讀邊寫的讀書方法的,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邊讀邊寫,眼、手、口、心齊動,記憶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四、適度拓展幫助理解

由于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對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背景、典故、資料涉獵較少,如果不適度對有關知識進行拓展,是無法滿足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的要求,這樣他們所獲取的知識是較膚淺的,所受到的熏陶也是無法持久的。因此,進行一些與課堂教學有關的課外延伸,也應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必須充分認識課內閱讀只是一條腿,要有課外閱讀這條腿與之配合,才能走得穩(wěn)、走得快。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拓展:第一,作者的相關資料。例如教學《五柳先生傳》時,我們就可以先讓學生去了解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的身世,這樣他們就能更深的理解五柳先生先生為什么具有那些特立獨行的個性了。第二,與課文有關的歷史背景,特別是學生不熟悉的那些歷史時段。如學習《星星變奏曲》、《雨說》這兩首現(xiàn)代詩時,如果學生不了解“文革”那段歷史,他們就難以理解詩中的寓意,但有關那個特殊時期的資料卻很少,這就需要我們做老師的給他們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了。第三,課文所涉及的一些典故,歷史人物的相關資料。對這些知識如果一無所知的話,學生就會不知所云,云里霧里,所以就可以要求學生自主查閱、合作交流先對這些知識作一個了解。像《藤野先生》中提到的日俄戰(zhàn)爭;《漁家傲秋思》中的“燕然未勒”;《沁園春雪》中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第四,有關的文學常識和語法知識,F(xiàn)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大多沒有對文學常識和語法知識作系統(tǒng)的講解,但學生如果不具備這些基本的知識的話,理解文章有時也是十分困難的,這就要我們在遇到相關問題時作一些必要的補充。

拓展是必要的,但拓展也是適度的,我們要注意控制拓展的度,不能一展開就無止無休,最后導致喧賓奪主,即耽擱了時間,又沖淡了主題。

五、及時復習溫故知新

對于任何學習活動,復習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只有及時、充分的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才能更扎實的掌握這些知識。這就要求我們每次學習新課之前就對上一次的學過知識作一個簡單的回顧。每過一段時間,例如一個單元結束以后,就要對上一階段所學的知識做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復習、鞏固。例如,我們結束了一個議論文單元,我就應該用一個課時對議論文的基礎知識,這個單元所訓練的學習議論文的方法進行復習,并且通過練習,檢測等手段來進行鞏固和反思;如果結束了一個文言文單元,那這個單元所涉及到的文言實詞虛詞,詞語的特殊用法,特殊句式包括一些重點詞句的理解都是需要我們進行系統(tǒng)復習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閱讀教學也是如此,探索高效的閱讀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除了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以外,更重要的是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奠定基礎。希望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能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做到高效,也讓學生能掌握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

內容摘要:

在強調課程改革、關注課堂高效的同時,作為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閱讀教育的高效性的探索是十分必要的。我們所追求的高效,就是讓學生的每一次閱讀活動都能有盡可能多的收獲。筆者從問題導引,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尊重差異,個性閱讀、適度拓展,幫助理解幾個方面去進行嘗試和反思。

閱讀是人類最主要的學習方法,它伴隨著所有的學習全過程,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無疑就擔負起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任。因此,閱讀教學就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我們就是讓學生通過對一篇篇課文,一段段材料的閱讀,日積月累中逐漸積累知識,形成了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礎。

課程改革風起云涌的今天,我們在關注課堂高效的時候,作為語文課堂教學核心組成部分的閱讀教學,以及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參與最多的閱讀活動,我們是否關注到它們的高效了呢?我們讓學生所作的那些閱讀活動,又有多少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呢?因此,無論是從提高課堂效率出發(fā),還是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出發(fā),對閱讀高效性的探索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我認為的高效閱讀,就是讓每一次閱讀活動能在單位時間內有盡可能多的收獲。那么怎么才能做到高效閱讀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了嘗試和反思。

一、問題導引有的放矢

閱讀,肯定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或求知,或怡情,或獵奇,總會有一個閱讀的理由。即使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但也會“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也就是說他讀書還是為了追求對文章意思的領會。作為學生來說,求知當然是他們讀書的第一要務,通過讀書以達到積累知識,形成能力的目的?墒,我們也常常見到一些為了讀書而讀書的情況。如我們在課堂上經常采用的齊聲朗讀,早讀時有些老師喜歡要求的課代表領讀,以及只是單純的布置學生去讀某個作品等,我覺得都是一種低效、無效的閱讀。因為你只是讓他們去讀了,而通過讀要達到什么目的呢,他們不清楚,你也無從知道他們讀的情況怎么樣,即使聽起來書聲瑯瑯,整齊洪亮,又有什么用呢?學生們無非就是在機械的重復那些文字,讀完以后能夠留在心里的東西可能少之又少。如果我們在布置學生的每一次閱讀活動時,能夠設置相應的問題讓他們在讀書的同時去思考,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問題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敝旖B禹先生也說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使問題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是‘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的基本保證,是‘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必要條件。”總之,問題是課堂教學得以推進和運行的動力所在。而閱讀教學更是如此,一個好的問題能夠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使他們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閱讀材料上來;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激發(fā)他們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能夠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時利用反饋回來的信息不斷調控教學程序,使課堂效益達到最大化,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有了問題的導引,學生讀書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就不會只是用嘴而不得不用心了。所以,我們無論在什么時候,要學生讀書就一定要帶著問題去讀,不要只搖頭晃腦的做嘴部運動了。

我在教學過程中會針對學生不同的閱讀階段、不同的閱讀內容和不同的閱讀形式設置不同閱讀問題,讓他們讀有所思,讀有所為,讀有所獲。我也會讓學生齊讀一些精彩的語段和篇章,但也一定會讓學生讀的時候有所指向,也許是強調某一些精辟的用詞,也許是體會某種感情,也許是揣摩某種語氣,但絕不會只是為了有這么一個教育環(huán)節(jié)而讀。

二、循序漸進層層深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910859.html

相關閱讀:淺談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