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經濟學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與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在19世紀中葉創(chuàng)立的,這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有其客觀必然性。
第一,18世紀末19世紀中葉,英、法、德等國的產業(yè)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確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使它本身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為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本質及其發(fā)展趨勢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第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發(fā)展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無產階級已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革命實踐呼喚著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指導。
第三,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提供了思想材料,或者說構成了理論來源。馬克思批判地繼承前人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是人類經濟思想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
2.商品經濟
(1)商品經濟定義
商品經濟是自然經濟的對稱,是指商品的生產、交換、出售的總和。商品經濟最早產生于第二次社會分工即手工業(yè)從農業(yè)中分離并進一步擴大,在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時出現了商品經濟的重要媒介——商人。當商品經濟不斷發(fā)展,商品之間的交換主要由市場調配時,這種社會化,由市場進行資源調配的商品經濟就是市場經濟。
產生商品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出現了偶然的交換;當發(fā)生了畜牧業(yè)和農業(yè)的分工時,商品交換逐漸擴大;后來發(fā)生了手工業(yè)和農業(yè)的分工,從而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商品生產的產生使商品交換經常化,進而產生了貨幣,出現了商品經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商品經濟是在自然經濟的縫隙中生長的;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才取代自然經濟,成為普遍的經濟形式;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商品經濟。
(2)商品經濟產生的條件
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fā)展是以一定的經濟條件為前提的。這些經濟條件主要有:①社會分工。在社會分工體系中,每個生產者固定地從事某一具體勞動 高三,勞動具有單一性和獨立性;各自不同的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出各自不同的產品。同時,每個生產者的需求又是多樣化的。為了滿足生產者各自的需要,彼此之間用自己的產品交換對方的產品,由此就產生了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各自勞動產品的必要性。②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所有者,不能無償地占有對方的產品,彼此要取得對方的產品,必須通過等價交換,即把各自的產品作為商品來交換。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經濟中,生產產品的勞動是私人勞動,生產的產品是私人勞動的產品。這種獨立的互不依賴的私人勞動的產品,是作為商品互相對立的。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中,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于不同的所有者,是由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各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的性質決定的。各種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是各種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不同經濟實體,它們之間也必須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發(fā)生商品交換關系,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商品經濟產生和發(fā)展的主要經濟條件,決定了勞動產品必然成為不同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其勞動的物質承擔者,決定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必然成為不同生產者之間經濟交往關系的實現形式。
3.商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83425.html
相關閱讀:高一政治知識點:企業(yè)與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