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平時的教學效果如何?學生掌握多少知識及能力水平有哪些缺陷?這一切肯定要通過做習題的形式才能得到反饋,習題的訓練不僅可以打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避免教學的盲目性,更可以使學生不斷感到自己在掌握和理解歷史知識上還有這樣那樣的空白點,從而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增強理解能力,提高思維能力。習題教學就是要把教授的歷史內容設計成一個個的問題,用習題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逐一加以解決,實現教學目標,加強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提高。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和考試能力。
我認為高中歷史教學中習題的設計應注意明確性、漸進性、學生主體性、透徹性等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明確性
俗語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歷史的習題教學中必須訓練學生學習歷史的明確方法,方法的訓練就是能力的培養(yǎng)。習題分析的方法包括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一般方法即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等,是歷史學習中常用的基本思維方法;特殊方法就是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評價歷史人物、分析歷史現象,如階級分析法、歷史分析法等。最后引導學生歸納解決這一類歷史問題的思維方法,即評價歷史人物時,要認識到歷史人物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掌握歷史人物的活動、主要事跡、主要思想,然后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和歷史分析的方法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歷史人物,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貶低。這樣,方法以知識為載體,知識以方法為鑰匙,相得益彰,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漸進性
一般情況下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有淺入深,有表及里。只有按照一定的順序和層次漸進去分析,才能思路清晰,深刻記憶和理解憶歷史問題。如講述"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時,我設計了這樣三個小問題:(1)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是什么?(2)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的最大特征是什么?為何有這一顯著特征?(原因:在中國近代,西方列強大肆侵略和掠奪中國,破壞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發(fā)展的革命活動,阻撓中國走向獨立和發(fā)展;在中國民主革命過程中,曾經得到蘇聯(lián)的支持。)(3)(怎樣評價"一邊倒"政策的歷史作用?)(評價:該政策適合建國初的國內外條件,有利于打破美國孤立、遏制中國的企圖;有利于獲得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鞏固新生的政權。
三、學生主體性
面對新世紀對基礎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戰(zhàn),面對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教師對課堂教學新理念的思考,課堂教學中"新理念"的實施被廣泛關注,歷史課也不例外。課堂教學的功能從以本為本轉化為以人為本;從授知轉化為啟智;從單一知識傳授轉化為人的整體的和諧發(fā)展。
習題教學也不能排斥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教師講解習題時,不能一味地給學生對答案,要鼓勵學生參與思維,在操作上要積極引導,允許學生對答案進行辯論。只要有新意,教師就應該肯定,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對習題的全面認識,讓習題課的教學也能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如在復習蘇聯(lián)"斯大林模式"的時候,對"斯大林模式"的評價問題,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自主考慮。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對書中有關斯大林模式的史實加以整理,然后以高考模擬試卷的模擬題為例"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其特征是什么?給我們留下了哪些歷史教訓?"讓學生根據這一習題加以討論。結果是學生通過自主分析和概括,得出了對"斯大林模式"的評價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功方面:蘇聯(lián)實現經濟快速發(fā)展,實現工業(yè)化,形成比較齊全的工業(yè)體系。
四、透徹性
透徹性是指引導學生深刻而透徹理解歷史,在透徹理解歷史的基礎上使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全面發(fā)展。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學不僅要傳授基本歷史知識,更要"能把一些思想重新綜合為一種完整思想,產生出新的結構和新的思想即是創(chuàng)造思維等能力"(布魯姆語)。如復習洋務運動時,我也以模擬高考題為例,"關于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積極作用,但也有消極作用;(二)主要是消極作用,但也有積極作用,請按照自己的理解說明你同意哪種看法并闡述理由"。通過分析學生深刻理解了洋務運動,并在教材基礎上得出新的結論,體現在進步性方面:(1)洋務運動反映中國人謀求近代化的道路,體現在軍事、經濟、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洋務思想得以宣傳,也為西方政治學說及民主思想的傳播提供了條件。(2)洋務運動具有愛國的性質—出于維護民族利益的要求。(3)洋務運動以商戰(zhàn)為主要形式抵制外國侵略。但其消極作用也十分明顯:由清朝政府舉辦,為維護反動統(tǒng)治服務;軍事工業(yè)主要是為了鎮(zhèn)壓人民革命,不能為國求強;民用工業(yè)是為解決軍事工業(yè)的困難,不能為社會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控制;經營管理腐敗。甲午中日戰(zhàn)爭證明,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選擇這題主要是變換角度訓練學生,給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透徹理解洋務運動對當時社會的發(fā)展以及歷史發(fā)展的深刻影響。教師能設計好習題,并有機地貫穿于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聽"和"習"結合,教師的"教"和"查"掛鉤,就能活學活用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fā)展。這對開闊學生的視野,改善學生學習的方法也是一個有益的啟示。
這樣的命題形式會令人耳目一新,而且體現出考查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鮮明意圖,通過講解習題,一朵朵思維的火花會照亮整個課堂,形成討論問題時群情激奮的教學情景,從而使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培養(yǎng)與發(fā)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821482.html
相關閱讀:汪榮祖:歷史的主體性不能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