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三教合一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發(fā)展——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間傳播。儒學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
2、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
①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
②佛教和道教的發(fā)展,開始挑戰(zhàn)儒學正統(tǒng)地位,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儒、佛、道三家相互影響和融合:

(1)儒家的政治倫理思想和道家哲學思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2)道教理論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為本;
(3)佛教調整了與世俗王權的關系,調整了與儒學的關系,調整了與民俗的關系。特別是調整了與儒學的關系。


儒、佛、道的融合:

1、儒教:
①早在魏晉,玄學已經(jīng)將三教的思想進行了一次融合。魏晉玄學上承先秦西漢以來的道家哲學思想,并把儒家的政治倫理思想和道家哲學思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不同于先秦西漢的新道家學說。
②玄學以精神性的“無”,作為思想體系的核心,強調“以無為本”,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這些實際存在的“有”,都產(chǎn)生于“無”,體現(xiàn)在政治上,便主張“無為”,認為統(tǒng)治者要無為而治,老百姓也要無為而處。漢初黃老思想所講的“無為”,著重講統(tǒng)治術;
③玄學所說的“無為”,重點在講處世術。從“無為”出發(fā),為維護封建的綱常名教進行辯解,認為“名教即自然”,封建的尊卑、上下關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
④玄學是儒家唯心主義哲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變種,其宣揚的老莊哲學,經(jīng)過曲折的演變,終于與儒家哲學相表里,即披著道家思想外衣來宣傳儒家綱常名教的外道內(nèi)儒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成為士族地主的意識形態(tài)。
2、佛教:
①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必須與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相結合,才能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fā)展。佛教自傳入中國的那一天起,受中國古代經(jīng)濟政治及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逐步走上了中國化的道路。佛教調整了與世俗王權的關系,調整了與儒學的關系,調整了與民俗的關系。特別是調整了與儒學的關系。
②佛教的傳入并泛濫,必然要引起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抗爭,首先引起論爭的是道教,在理論上與佛教爭論的是儒家,但儒家是以直覺思維進行批判的,缺乏思辨的理論色彩。由于儒家在中國的正統(tǒng)官方地位十分鞏固,這使得許多佛教徒竭力調和佛、儒兩家,“內(nèi)(儒)外(佛)兼修”,解釋戒殺為仁,戒盜為義。儒家注重用世,具有強烈的入世精神,佛教則解釋為出家不是不問世俗之事,而是降魔,統(tǒng)一了出家與入世的關系。
3、道教:
①晉朝人葛洪是最早把道教理論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的人,他所寫的《抱樸子》一書,不僅對戰(zhàn)國以來“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yǎng)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從理論上作了系統(tǒng)的闡發(fā)論述,更重要的是把神仙信仰與儒家思想捏合起來,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為本,否則,雖勤于修煉,也不能成仙。北朝寇謙之以“整清道教”為己任,打出“專以禮度為首”的旗號,完全按照封建倫理觀念制定了一套教義,鼓吹“于君不可不忠”,“不得叛逆君主,謀害國家”,勸導人們“勿怨貧苦”,“戒勿以貧賤求富貴”。他還襲用佛教輪回轉生思想,用“若有罪重之者,轉生蟲畜”欺騙恫嚇人民。
①劉宋的陸靜修依據(jù)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吸收佛教儀式,編制了新的道教齋戒儀式,齊梁時的陶弘景,以現(xiàn)實社會為模式,制造出“仙亦有等級千億”的理論,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道教兼采儒、佛、道三家之說,把它們糅雜融匯在一起,以漢民族土生土長的傳統(tǒng)形式出現(xiàn),有利于宣傳推廣,擴大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608528.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知識點:早期改良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