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林類①
且百歲,底春被裘,拾遺穗于故畦,并歌并進(jìn)?鬃舆m衛(wèi),望之于野。
顧謂弟子曰:“
彼叟可與言者,試往訊之!”
子貢請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嘆曰:“
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
林類行不留,歌不輟。子貢叩之,不已,乃仰而應(yīng)曰:“
吾何悔邪?”
子貢曰:“
先生少不勤行,長不競時,老無妻子,死期將至,亦有何樂而拾穗行歌乎?”
林類笑曰:“
吾之所以為樂,人皆有之,而反以為憂。少不勤行,長不競時,故能壽若此。老無妻子,死期將至,故能樂若此。”
子貢曰:“
壽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惡。子以死為樂,何也?”
林類曰:“
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子貢聞之,不喻其意,還以告夫子。夫子曰:“
吾知其可與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盡者也。”
子貢倦于學(xué),告仲尼曰:“
愿有所息。”
仲尼曰:“
生無所息。”
子貢曰:“
然則賜息無所乎?”
仲尼曰:“
有焉耳。望其壙②
,睪如也,宰如也,墳如也,鬲如也,則知所息矣。”
子貢曰:“
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仲尼曰:“
賜!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憊,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
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
死也者,德之徼③
也。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也。有人去鄉(xiāng)土、離六親、廢家業(yè)、游于四方而不歸者,何人哉?世必謂之為狂蕩之人矣。又有人鐘賢世,矜巧能,修名譽(yù),夸張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為智謀之士。
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與一不與一,唯圣人知所與,知所去。”
(選自《列子④
·
天瑞》)
【注】 ①
林類:古代隱士,事跡不詳。②
壙:墳?zāi)。?br />徼:求取。④
列子:戰(zhàn)國時期鄭國人,學(xué)說屬于道家之流!读凶印窞榈澜探(jīng)典著作之一。
10.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孔子適衛(wèi)
適:到;往
B
.逆之垅端
逆:阻擋
C
.子貢聞之,不喻其意
喻:明白;了解
D
.矜巧能,修名譽(yù)
矜:夸耀;自得
11.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
A.
生無所息
某所,而母立于茲
B
.君子息焉
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
C
.面之而嘆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D
.乃仰而應(yīng)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2
.
下列敘述對原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列子用林類的故事告訴人們,以求生為快樂,也許正是人們憂慮的根源;超越生與死來看待人生,也許才能像林類那樣充滿快樂。
B
.人們戀生懼死是因為留戀這屬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類看來,人人都會死,死后還會在別處重生,所以死亡沒有什么可怕的。
C
.孔子認(rèn)為,無論“
狂蕩之士”
還是“
智謀之士”
都是有過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贊揚(yáng)其中的哪一種人,反對其中的哪一種人。
D
.列子用子貢倦于學(xué)的故事告訴人們,生命是與辛勞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徹底的休息和解脫,才能使人回到和諧安寧的狀態(tài)之中。
13
.
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
分)
①
先生少不勤行,長不競時,老無妻子,死期將至,亦有何樂而拾穗行歌乎?(4
分)
②
人胥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憊,未知老之佚(4
分)
③
而世與一不與一,唯圣人知所與,知所去(4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579518.html
相關(guān)閱讀:《元順,字子和》閱讀答案及譯文
“吳起者,衛(wèi)人也”閱讀答案及翻譯
司馬遷《鴻門宴》節(jié)選閱讀答案
《送秦少章赴臨安薄序》閱讀答案
《墨竹賦》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