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網高中頻道收集和整理了高一生物寒假作業(yè)精煉,以便考生在高考備考過程中更好的梳理知識,輕松備戰(zhàn)。預祝大家寒假快樂。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人體內細胞生活的液體環(huán)境稱為內環(huán)境,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是細胞生活必需的。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滲透壓的穩(wěn)定遭到破壞,必然會引起代謝紊亂
B.酸堿度和溫度的穩(wěn)定,都給酶正常發(fā)揮催化作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
C.免疫系統識別并清除異物、外來病原微生物也是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機制
D.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是在神經和體液調節(jié)的共同作用下維持的,體液調節(jié)占主導地位
解析: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jié)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神經調節(jié)占主導地位。
答案:D
2.下表為人體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的物質組成和含量的測定數據,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成分
(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機酸 蛋白質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47 A.②屬于血漿,其滲透壓大小主要與無機鹽及蛋白質的含量有關
B.③屬于組織液,②的蛋白質含量減少將導致③增多
C.④屬于細胞內液,因為其含有較多的蛋白質、K+等
D.由于多種因素的調控,人體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是穩(wěn)定不變的
解析:分析表中數據,因④含有較多的蛋白質、K+等,故屬于細胞內液;①為細胞外液,②中蛋白質含量較高,故屬于血漿,其滲透壓大小主要與無機鹽及蛋白質的含量有關;③中蛋白質含量很少,為組織液,血漿蛋白減少則會導致組織液增多,引起組織水腫;人體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應是在一定范圍內波動,而不是穩(wěn)定不變的。
答案:D
3.下列有關神經興奮的敘述,正確的是()
A.靜息狀態(tài)時神經元的細胞膜內外沒有離子進出
B.組織液中Na+濃度增大,則神經元的靜息電位減小
C.突觸間隙中的神經遞質經主動運輸穿過突觸后膜而傳遞興奮
D.神經纖維接受刺激產生的興奮以電信號的形式傳導
解析:靜息狀態(tài)時神經細胞的生命活動正常進行,膜內外都有離子進出;組織液中Na+濃度增大,則神經元的靜息電位增大;突觸間隙中的神經遞質經突觸后膜上的受體識別,將化學信號轉化成電信號而傳遞興奮;神經纖維上興奮以電信號的形式傳導。
答案:D
4.下列有關神經調節(jié)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軸突末端可釋放神經遞質在神經纖維上傳導,也可通過突觸傳向下一個神經元細胞
B.反射過程的時間長短主要取決于反射弧中突觸的數目
C.興奮沿神經纖維向前傳導時,膜外電流由未興奮部位流向興奮部位
D.某人大腦受傷,不能說話但能聽懂別人的話,能寫字能看書看報,其受損部位是語言中樞的S區(qū)
解析:軸突末端釋放的神經遞質只能在突觸間傳遞興奮。
答案:A
5.如圖為人體內體溫調節(jié)的示意圖,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當受到寒冷刺激時,a、b、c、d激素的分泌均會增加
B.上圖可反映出激素具有分級調節(jié)的特點
C.下丘腦是感覺體溫變化的主要中樞,是形成冷覺、熱覺的部位
D.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進骨骼肌與內臟代謝活動增強,產熱量增加
解析:當機體受到寒冷刺激時,a、b、c、d激素的分泌均會增加,可促進骨骼肌與內臟代謝活動增強,產熱量增加,圖中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可反映出激素具有分級調節(jié)的特點,下丘腦是體溫調節(jié)中樞,形成冷覺、熱覺的部位在大腦皮層。
答案:C
6.當人做長時間大量運動后,血液中的水、無機鹽、葡萄糖等營養(yǎng)物質會大量消耗,此時胰島A細胞和胰島B細胞的活動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A.胰島A細胞活動加強,胰島B細胞活動減弱
B.胰島A細胞和胰島B細胞的活動都加強
C.胰島A細胞和胰島B細胞的活動都減弱
D.胰島B細胞活動加強,胰島A細胞的活動減弱
解析:胰島B細胞分泌降低血糖濃度的胰島素,胰島A細胞分泌升高血糖濃度的胰高血糖素。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使血糖相對穩(wěn)定。
答案:A
7.糖尿病患者有三多,其中之一是尿多。下列對其成因的解釋,正確的是()
A.糖尿病患者的腎臟病變,導致產生的尿量增多
B.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有葡萄糖,增加了尿液的滲透壓,從而使腎小管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導致尿量增多
C.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濃度高,導致口渴,水喝得多了,尿就多了
D.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發(fā)生病變,胰島素分泌減少,胰島素具有促進腎臟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尿量的作用
解析:糖尿病患者缺少胰島素,導致血糖濃度升高,使尿液中含有大量葡萄糖,增加了尿液的滲透壓,從而腎小管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導致尿量增多。
答案:B
8.下圖是反射弧的模式圖(a、b、c、d、e表示反射弧的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觸的組成部分),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正常機體內興奮在反射弧中的傳導是單向的
B.切斷d、刺激b,不會引起效應器收縮
C.興奮在結構c和結構b的傳導速度相同
D.Ⅱ處發(fā)生的信號變化是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
解析:d是傳入神經,b是傳出神經,切斷d,刺激b,可以引起效應器收縮。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速度比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速度快。Ⅱ指突觸后膜,Ⅱ處發(fā)生的信號變化為化學信號電信號。
答案:A
9.下圖為人的體液免疫圖解,請分析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細胞③為B細胞
B.細胞①~⑤均能識別抗原細胞
C.細胞⑤為靶細胞
D.階段Ⅳ、Ⅴ為體液免疫的效應階段
解析:⑤為效應B細胞,不能識別抗原;Ⅵ、Ⅶ為效應階段,③為B細胞,②為T細胞,故A正確。
答案:A
10.如圖是一個反射弧的部分結構圖,甲、乙表示連接在神經纖維上的電流表。在A點給以一定的電流刺激,甲、乙電流表的指針發(fā)生的變化正確的是()
A.甲、乙都發(fā)生兩次方向相反的偏轉
B.甲發(fā)生兩次方向相反的偏轉,乙不偏轉
C.甲不偏轉,乙發(fā)生兩次方向相反的偏轉
D.甲發(fā)生一次偏轉,乙不偏轉
解析:當A點興奮時以電信號的形式傳到細胞體而不能傳到上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所以乙所在的神經元不興奮,電流表指針不偏轉。而甲表的左側膜外電位會發(fā)生變化,產生興奮但不會傳至甲表右側,因此甲表偏轉一次。
答案:D
11.將某植物的胚芽鞘(圖1)放在單側光下照射一段時間,然后取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制成臨時裝片(圖2),以下結論中正確的是()
A.生長素通過促進細胞的分裂和伸長來促進植物的生長
B.由于b側細胞較長,所以單側光來自b側
C.如果圖1植物橫放,a側位于遠地側
D.圖1和圖2可以說明感光部位在尖端,彎曲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
解析: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單側光的照射使背光側生長素濃度較高,促進作用較強,背光側生長迅速;生長素促進植物生長的作用機理是通過促進細胞縱向伸長來實現的;生長素的分布還受重力的影響,遠地側分布少,所以細胞伸長幅度小。
答案:C
12.在植物體內的各種激素中,生理作用最為相似的是()
A.赤霉素和生長素
B.脫落酸和細胞分裂素
C.赤霉素和脫落酸
D.生長素和乙烯
解析:赤霉素和生長素都具有促進細胞縱向伸長的作用。脫落酸抑制細胞分裂,而細胞分裂素促進細胞分裂,乙烯促進果實成熟。
答案:A
13.圖一是將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側,胚芽鞘彎曲的情況(彎曲角度用A表示);圖二是生長素對胚芽鞘生長的作用示意圖。由此可以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瓊脂塊中生長素濃度在b點濃度時A具有最大值
B.當生長素濃度小于b點濃度時,隨生長素濃度的增加A逐漸減小
C.只有生長素濃度高于c點濃度時,生長素才會抑制胚芽鞘的生長
D.由圖二可知生長素對于胚芽鞘的生長作用具有兩重性
解析:生長素濃度為b時,生長素的促進作用最明顯,因此A應具有最小值。
答案:A
14.當人體處在寒冷環(huán)境中,為抵御嚴寒,體內激素的分泌會發(fā)生變化,其中分泌量不會增加的有()
A.促甲狀腺激素
B.胰島素
C.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D.甲狀腺激素
解析:人處在寒冷環(huán)境中,下丘腦受到冷覺感受器傳來的興奮,會使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的分泌增加,作用于垂體,使垂體產生的促甲狀腺激素增多,作用于甲狀腺,使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物質氧化分解加快,產熱量增加。
答案:B
15.有研究表明健康的心態(tài)能使人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能力提高,其原因很可能是()
①健康的心態(tài)有利于T細胞的分化 ②健康的心態(tài)有利于提高抗體的生成能力 ③健康的心態(tài)有利于效應T細胞增殖分化為大量的記憶細胞 ④健康的心態(tài)有利于漿細胞增殖分化為大量的記憶細胞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③④
解析:免疫力提高說明免疫細胞的產生和殺傷力物質抗體的生成能力均得到提高。在免疫過程中記憶細胞可產生相應的效應T細胞和漿細胞,細胞分化具有不可逆性,故效應T細胞或漿細胞不能增殖分化為記憶細胞。
答案:B
16.假若某生態(tài)系統有四種生物,并構成一條食物鏈abcd,某一時間分別測得這四種生物a、b、c、d所含的有機物總量分別為m1、m2、m3和m4。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A.四種生物中所含的能量歸根到底來自于a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
B.在一段時間內,若b種群數量增加,則a種群數量下降,d種群數量增加
C.若m15m2,則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就會遭到破壞
D. d個體所含的有機物的質量一定比c個體生物所含的有機物的質量多
解析:生態(tài)系統中的能量都來自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若b種群數量增加,則a種群數量下降,c種群增加,d種群也隨之增加。由于能量傳遞效率為10%~20%,若m15m2,則a種群無法養(yǎng)活b種群,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將受到破壞。d個體所含有機物質量不一定比c個體所含有機物質量多。
答案:D
17.如圖為某森林生態(tài)系統的食物網組成,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圖中共有3條食物鏈,狐貍同時占據了兩個營養(yǎng)級
B.松毛蟲數量增加時,灰喜鵲的數量也會增多,從而使松毛蟲種群數量的增長受到抑制
C.生物群落內部存在著負反饋調節(jié)的機制,使各種生物的數量能維持相對穩(wěn)定
D.調查灰喜鵲的種群密度,最常用的估算方法是標志重捕法
解析:分析題干中的圖可以發(fā)現,該食物網共由3條食物鏈構成,其中狐貍在每條食物鏈上所占的營養(yǎng)級都是不同的,所以在這個食物網中狐貍同時占據了三個營養(yǎng)級,分別是第三、第四、第五營養(yǎng)級。
答案:A
18.生態(tài)系統中含有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的傳遞對生物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下列關于生態(tài)系統中的信息的說法,錯誤的是()
A.蝙蝠的回聲定位這一物理信息使得蝙蝠能夠捕食獵物,躲避敵害
B.菊花接受的日照長短這一化學信息使得菊花能夠適時開放
C.信息傳遞在生態(tài)系統中可以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
D.植物間也存在信息的傳遞
解析:物理信息包括生態(tài)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菊花接受的日照長短是光信息,屬物理信息。
答案:B
19.下列有關穩(wěn)態(tài)的說法錯誤的是()
A.個體穩(wěn)態(tài)的實現是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等共同調節(jié)的結果
B.維持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是細胞正常代謝所必需的
C.穩(wěn)態(tài)即系統內的各種組成成分及含量都不發(fā)生變化
D.個體水平和生態(tài)系統水平上的穩(wěn)態(tài)都有賴于反饋調節(jié)
解析: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維持是細胞正常代謝所必需的;個體穩(wěn)態(tài)的實現是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等共同調節(jié)的結果,系統內的各種組成成分及含量不是不發(fā)生變化,而是在一定范圍內波動;不管是個體水平還是生態(tài)系統水平上的穩(wěn)態(tài)都有賴于反饋調節(jié)。
答案:C
20.下列有關食物鏈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在生態(tài)系統中,生物種類越復雜,個體數量越龐大,食物鏈就越多
B.沿著食物鏈的方向,動物個體越來越大
C.在食物鏈中,根據動物的食性,每種動物只能歸屬于某一特定的營養(yǎng)級
D.陸地生態(tài)系統的食物鏈中,營養(yǎng)級越高的生物含有的碳元素越多
解析:生物種類越復雜食物鏈會越多,有時螞蟻群食毛毛蟲等遠大于自身個體的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鏈中同一種生物可能處于不同的營養(yǎng)級,陸地生態(tài)系統中由于上一營養(yǎng)級所有生物不可能全部被捕食,所以下一營養(yǎng)級的有機物總量不會多于上一營養(yǎng)級。
答案:A
21.下圖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過程。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該群落的次生演替過程使得群落結構越來越復雜
B.在人的作用下發(fā)生的⑤①的動態(tài)變化改變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C.群落演替都是群落內部因素和外界環(huán)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顯的垂直結構,沒有水平結構
解析:次生演替的方向使得生物種類多樣化,所以群落結構越來越復雜;人們的生產活動改變了群落演替的方向與速度;群落的垂直結構與水平結構是從不同的方面進行的分析,應該同時具備。
答案:D
22.下列關于種群、群落和生態(tài)系統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態(tài)系統的能量以物質為載體,不斷地進行循環(huán)利用
B.森林生態(tài)系統的恢復力穩(wěn)定性比草原生態(tài)系統的恢復力穩(wěn)定性強
C.利用樣方法調查稻田中稗草的種群密度時,應在稻田中稗草密集的地方取樣
D.森林中植物的分層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解析:生態(tài)系統中物質是能量的載體,但能量只能單向流動而不能被循環(huán)利用,森林生態(tài)系統動植物種類繁多,營養(yǎng)結構復雜,抵抗力穩(wěn)定性強而恢復力穩(wěn)定性差,利用樣方法調查時應在植物分布均勻的地方,隨機取樣。森林中植物的分層分布主要是受陽光的影響,便于植物充分利用光能。
答案:D
23.下圖曲線a、b表示兩類生物種群密度與存活率之間的關系。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曲線a代表的種群個體一般體型較大,營養(yǎng)級較高
B.依據曲線b,人工養(yǎng)蜂時種群密度中等最好
C.對大型動物遷地保護,遷移的種群密度不宜過大
D.種群密度為d時,曲線b代表的種群個體間競爭最劇烈
解析:要根據a、b兩條曲線所呈現的信息,分析兩個種群的相關問題。曲線a表示隨著生物種群密度的增大,種群生物個體的存活率降低,說明該種群生物個體生存所需要的空間較大,因此該種群個體一般體型較大,營養(yǎng)級較高;根據曲線b可知,人工養(yǎng)蜂時,種群密度中等時,種群的存活率最高;對大型動物實行遷地保護時,若遷移的種群密度過大,會造成存活率降低,部分動物死亡;曲線b代表的種群在種群密度最大時,種群個體間的競爭最激烈。
答案:D
24.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過生物技術手段,轉化淀粉生產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保證糧食穩(wěn)產
C.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利用
D.大力開墾濕地,擴大糧食種植面積
解析: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利用,實行無廢物生產,大力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最有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
答案:C
25.某生態(tài)系統中生活著多種植食性動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動物種群個體數量的變化如圖所示。若不考慮該系統內生物個體的遷入與遷出,下列關于該種群個體數量變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A.若a點時環(huán)境因素發(fā)生變化,但食物量不變,則a點以后個體數量變化不符合S型增長曲線
B.若該種群出生率提高,個體數量的增加也不會大幅度超過b點
C.天敵的大量捕食會導致該種群個體數量下降,下降趨勢與b~c段相似
D.年齡結構變動會導致該種群個體數量發(fā)生波動,波動趨勢與c~d段相似
解析:a點時,若環(huán)境因素發(fā)生變化,可影響種群的個體數量,但種群個體數量的變化仍符合S型增長曲線。若該種群出生率提高,則因存在生存斗爭,死亡率也將會隨之升高,故種群個體數量不會大幅度超過b點。天敵的大量捕食會使種群個體數量減少,下降趨勢與b~c段相似。年齡結構變動會使種群個體數量發(fā)生變動,但無論增加還是減少,其種群個體數量始終會在K值上下波動,變化過程與段c~d相似。
答案:A
二、非選擇題(共50分)
26.(10分)將同種大鼠分為A、B兩組,A組大鼠除去淋巴細胞后,產生抗體的能力喪失;從B組大鼠中獲得淋巴細胞并轉移到A組大鼠后,發(fā)現A組大鼠能夠重新獲得產生抗體的能力。請回答:
(1)上述實驗可以說明是免疫反應所需的細胞。?
(2)為了證明接受了淋巴細胞的A組大鼠重新獲得了產生抗體的能力,需要給A組大鼠注射,然后檢測相應的抗體。?
(3)動物體內能產生特異性抗體的細胞稱為 。?
在抗體、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編碼抗體的基因這四種物質中不屬于免疫活性物質的是。在吞噬細胞、淋巴細胞和紅細胞這三類細胞中不屬于免疫細胞的是。?
解析:(1)通過A、B相互對照以及A組前后對照,不難看出免疫反應離不開淋巴細胞(或B淋巴細胞)。(2)抗體是在機體受到相應的抗原刺激時產生的,要產生抗體必須給小鼠注射抗原。(3)能產生抗體的是漿細胞(或效應B淋巴細胞)。免疫活性物質是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fā)揮免疫作用的物質,包括淋巴因子、抗體、溶菌酶。免疫細胞包括吞噬細胞和淋巴細胞。
答案:(1)淋巴細胞(或B淋巴細胞) (2)抗原 (3)漿細胞(或效應B淋巴細胞) 編碼抗體的基因 紅細胞
27.(11分)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這種腦內分泌物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感,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也與上癮有關?煽ㄒ蚴且环N微細、白色結晶粉狀生物堿,具有麻醉感覺神經末梢和阻斷神經傳導的作用。如圖為可卡因對人腦部神經沖動的傳遞干擾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結構①的名稱是,它將多巴胺釋放到突觸間隙的方式稱為。這體現了生物膜具有的結構特點。?
(2)癮君子吸食毒品可卡因后,可導致突觸間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強并延長對腦的刺激,產生快感,表現出情緒高漲、好動、健談、沖動、體溫升高、產生幻覺等現象,此時吸食者體內激素的含量增多。?
(3)結構②能與多巴胺特異性結合,使其所在細胞膜產生興奮,則細胞膜外的電位表現為電位,結構②的化學本質是。?
(4)興奮在細胞A與細胞B之間的傳遞方向是 。?
解析:(1)由圖可知A為突觸小體,含有①突觸小泡,內含神經遞質多巴胺;突觸小泡采取胞吐的方式釋放神經遞質,從而體現了生物膜的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2)由題干可知多巴胺具有增強并延長對腦的刺激,從而產生快感,表現出情緒高漲、好動、健談、沖動、體溫升高、產生幻覺等現象,故食用可卡因可以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導致多巴胺含量增加,吸食者體內甲狀腺激素含量增多。(3)圖B中②為突觸后膜的受體,其化學本質是糖蛋白,能夠接受多巴胺傳來的信息。當多巴胺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后,就會引起局部電流,膜外的電位為負。(4)興奮在突觸上傳遞的方向為單向,由于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的受體,故傳遞方向只能由A傳遞到B。
答案:(1)突觸小泡 胞吐 一定的流動性 (2)增多
甲狀腺 (3)負 糖蛋白 (4)由A傳遞到B
28.(10分)下圖甲為北極凍原生態(tài)系統中部分生物構成的食物網。圖乙虛線方框內表示一個生態(tài)系統,箭頭表示該生態(tài)系統能量流動的方向。請據圖回答:
(1)圖甲中雪兔和狼之間有明顯的種間關系是。?
(2)假如北極狐的食物1/2來自雷鳥,1/8來自植物,且該系統能量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傳遞效率為10%,從消費者到消費者的能量傳遞效率為20%,如果北極狐種群增加的能量為80 kJ,若不考慮其他變化的影響,則植物增加的能量是kJ。?
(3)圖乙中C代表生態(tài)系統中的成分是。?
(4)下表表示圖乙生態(tài)系統的能量流動情況。
同化總量(106 J) 儲存能量(106 J) 呼吸消耗(106 J) A 900 200 700 B 100 15 85 C 15 2 13 D 18 60 12 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該生態(tài)系統的總能量為(106 J),從第二營養(yǎng)級到第三營養(yǎng)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從能量輸入和輸出來看,該生態(tài)系統的總能量是否增加?。?
解析:從圖甲中可以看出雪兔和狼之間明顯的種間關系是捕食;北極狐的能量有三個來源,雷鳥提供1/2、植物提供1/8,還有雪兔提供3/8,若北極狐種群增加能量80 kJ,則植物增加的能量為:801/220%10%+801/810%+803/820%10%=3 600 kJ;從圖乙中可以看出C為分解者,A為生產者,B、D分別為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流入圖乙生態(tài)系統的總能量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即900106 J,第二營養(yǎng)級到第三營養(yǎng)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8100100%=18%;從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來看,能量的輸入大于輸出,因此該生態(tài)系統的總能量正在增加。
答案:(1)捕食 (2)3 600 (3)分解者 (4)900 18%
增加(是)
29.(9分)如圖是生態(tài)系統碳循環(huán)示意圖,圖中表示碳的流動方向,請據圖回答相關問題。
(1)碳在AB和BC過程中分別以 形式流動。?
(2)在自然生態(tài)系統的碳循環(huán)過程中,植物通過 從大氣中攝取碳的速率,與生物通過把碳釋放到大氣中的速率大致相同;隨著現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大量化學燃料的燃燒,打破生物圈中的平衡,形成溫室效應。?
(3)寫出圖中包含的一條食物鏈:(用字母和箭頭表示)。?
(4)若生產者固定了100 kJ的能量,則圖中最高營養(yǎng)級理論上可獲得的能量為 kJ。?
(5)周一請吃素,這是坎昆會議中支持環(huán)保的進步青年提出的一個新理念,這一理念符合能量流動的特點。?
解析:(1)碳循環(huán)在無機環(huán)境與生物群落之間以CO2的形式循環(huán)利用,在生物群落內部以有機物的形式傳遞。(2)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CO2,生物通過呼吸作用把有機物中的碳變成CO2返回到大氣中。隨著現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大量化學燃料的燃燒,使大量的碳變成CO2返回到大氣中,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環(huán)的平衡,形成溫室效應。(3)圖中A與B是雙向箭頭,且化學燃料燃燒產生的CO2進入了A,故A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B能從A中獲取CO2,故為生產者,B、C、D都可以為E提供能量,故E為分解者,C、D為消費者,此題中的食物鏈就是BCD。(4)相鄰兩營養(yǎng)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0%~20%,圖中最高營養(yǎng)級D理論上可獲得的最多能量為:10020%20%=4 kJ;理論上可獲得的最少能量為:10010%10%=1 kJ;故為1~4 kJ。(5)能量流動的特點是逐級遞減。
答案:(1)CO2和(含碳)有機物 (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細胞呼吸) 碳循環(huán) (3)BCD (4)1~4 (5)逐級遞減
30.(10分)某研究性學習小組設計了一個實驗,旨在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請將下列實驗設計中空缺的內容補充完整,并回答相關問題。
實驗材料:新鮮的月季枝條若干、2,4D溶液。
實驗用具:天平、量筒、容量瓶、燒杯、滴管、試劑瓶、玻璃棒、木箱(下方帶流水孔)、盛水托、礦泉水瓶。
(1)扦插枝條的處理:所有的枝條均保留3~4個芽,并將枝條的形態(tài)學下端削成斜面。
(2)先進行預實驗,以確定適宜的系列濃度梯度:具體方法:可先設計一組濃度梯度比較大的實驗進行探究。
(3)根據預實驗設置生長素類似物的濃度梯度:0.2、0.4、0.6、0.8、1.0、1.2、1.4、1.6、1.8 mg/mL的2,4D溶液,實驗時,除溶液濃度不同的實驗組對比外,還應設置。?
(4)本實驗的測量指標為,觀察記錄。平均溫度為15.8 ℃。結果如下:?
處理方式 插條總
數(條) 成活數
(條) 平均根
數(條) 平均根
長(cm) 對照 16 10 3 1.95 0.2 mg/mL
2,4D浸泡24 h 16 13 5 2.75 0.4 mg/mL
2,4D浸泡24 h 16 14 6 2.85 0.6 mg/mL
2,4D浸泡24 h 16 15 10 3.07 0.8 mg/mL
2,4D浸泡24 h 16 16 14 4.45 1.0 mg/mL
2,4D浸泡24 h 16 16 15 4.82 1.2 mg/mL
2,4D浸泡24 h 16 16 17 5.06 1.4 mg/mL
2,4D浸泡24 h 16 16 15 2.55 1.6 mg/mL
2,4D浸泡24 h 16 14 11 2.80 1.8 mg/mL
2,4D浸泡24 h 16 14 9 1.75 (5)實驗結論:
①本實驗中促進月季枝條生根最好的濃度為 。?
②2,4D以對月季插條生根的作用與其濃度密切相關,說明2,4D的作用具有。?
③通過實驗能說促進月季扦插生根的最適濃度是1.2 mg/mL嗎?若不能,請寫出探究最適濃度的設計思路。
解析:在探究最適濃度時,一般要設定預實驗先進行摸索,芽能產生生長素在扦插時要保留。本實驗中是為了驗證最適生長素濃度,通過實驗結果可知在1.0~1.4 mg/mL之間可能為最適濃度,根的向地一側生長素濃度在重力作用下升高,并對根的生長表現為抑制。若探究最適濃度應在1.0~1.4 mg/mL之間設置濃度梯度,再做實驗。
答案:(3)清水對照組
(4)枝條的生根數和根長
(5)①1.2 mg/mL ②雙重性 ③不能。a.在1.0~1.4 mg/mL之間設置濃度梯度,b.按照上述方式對月季枝條進行處理, c.測定月季的平均生根數及根長。
以上就是高一生物寒假作業(yè)精煉,更多精彩請進入高中頻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564795.html
相關閱讀:高考生物備考手冊:重要知識點梳理(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