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
1、生活背景:
明末清初政治混亂,社會動蕩,迫使很多有作為的知識分子開始探求救國救民的道理。
2、主張 提倡“經(jīng)世致用”思想。
3、影響: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4、代表作:《天下郡國利病書》
進步思想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
在分析李贄、黃宗羲的反封建思想時,已經(jīng)作了一結(jié)論性說明:“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是在當時政治經(jīng)濟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條件下萌生的,是適應時代要求的。”在總體上分析明清時期儒學思想出現(xiàn)活躍局面的原因時,又作了較具體的說明:“君主專制制度的空前加強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以及“江南一帶的市民工商業(yè)者”的涌現(xiàn)。
顧炎武、王夫之和黃宗羲都是同時代人。他們生活在明末清初,目睹了明朝的滅亡,經(jīng)歷了抗清斗爭的失敗,感受了社會的動亂和危機,這就促使知識分子對社會制度和與此相應的意識形態(tài)(程朱理學)進行反思和批判。顧炎武批判道學脫離實際的學風,主張發(fā)揮孔子的“博學于文,行已有恥”的積極思想,提倡到實踐中求真知。王夫之從哲學的層面批判理學所謂萬物只是一個天理及其在內(nèi)心求“理”的認識論,建立起“天下惟器”的唯物主義體系。顧炎武、王夫之都主張文人多研究一些有關國計民生的現(xiàn)實問題,反對空談。這說明進步思想的產(chǎn)生除了與當時特定的政治、經(jīng)濟因素有關外,還與思想史自身的沿革和思想家個人的經(jīng)歷相關。
顧炎武及其思想主張:
顧炎武(1613?1682),號亭林,江蘇昆山人。年輕時參加“復社”反宦官斗爭。清軍南下,參加當?shù)氐目骨宥窢?骨迨『螅橛稳A北,載書自隨。所至墾田度地,訪問風俗,搜集材料,尤致力于邊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顧炎武學問廣博,對經(jīng)史子集、音韻訓詁、典章制度、兵農(nóng)經(jīng)濟、郡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絕清政府的征辟,專志經(jīng)學的研究。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等數(shù)十種著作。
顧炎武主張“經(jīng)世致用”,“明道救世”。他認為明末一部分知識分子束書不觀、脫離實際、游談無根,“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弄得“股肱墮而百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墟”(《日知錄》),是一種誤國誤民的不良風氣。因此,他主張學以致用,認為著書立說應該有益于當世,“凡文之不關于六經(jīng)之旨、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止為一人一家之事,而無關經(jīng)術政理之大則不作也”(《亭林文集》)。他努力實踐自己的主張,把書本知識和實地調(diào)查結(jié)合起來,開創(chuàng)了踏踏實實做學問的優(yōu)良學風,對清代學者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顧炎武還反對君主專制的“獨治”,主張吸收更多地主階級分子參政的“眾治”,認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獨治也。獨治之則刑繁矣;眾治之,而刑措(廢棄不用)矣”(《清儒學案?亭林學案》)。顧炎武還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他把封建社會中“亡國”與“亡天下”作了區(qū)別,說:“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這里所說的“亡國”指的是改朝換代,是一個封建統(tǒng)治集團代替另一個封建統(tǒng)治集團的問題;而“亡天下”則是指民族、文化的淪亡,是關系到整個民族命運的大問題。他認為,“保國”與“保天下”不同,“保國”即保衛(wèi)舊的封建王朝,“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一般人不必關心;“保天下”即保衛(wèi)本民族及其文化,則是每個人應有的責任,這就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日知錄?正始》)的著名論點。梁啟超把他這種愛國思想歸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八個大字。顧炎武的這些思想,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對后人曾有很大的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523221.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知識點:東盟的成立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