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魏禧《留侯論》蘇軾《留侯論》比較閱讀及答案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高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2 題。 (一) 客問魏子曰: 或曰: 子房弟死不葬,以求報韓。 既擊始皇博浪沙中,終輔漢滅秦,似矣。韓王成既殺,酈生說漢立六國后,而子房沮之,何也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2
題。
(一)
客問魏子曰:“
或曰:‘
子房弟死不葬,以求報韓。’
既擊始皇博浪沙中,終輔漢滅秦,似矣。韓王成既殺,酈生說漢立六國后,而子房沮之,何也?故以為子房忠韓者,非也。”
魏子曰:“
噫,是烏足知子房哉!人有力能為人報父仇者,助之以滅其仇,其子父事之,豈得為非孝子哉?子房知韓必不能興也,則報韓之仇而已矣。天下之能報韓仇者,莫如漢。漢既滅秦,而羽殺韓王,是子房之仇,昔在秦而今又在楚也。六國立則漢不興,漢不興則楚不滅,楚不滅則六國終滅于楚。夫立六國,損于漢,無益于韓。不立六國,則漢可興,楚可滅,而韓之仇以報。故子房之心決矣。

子房之說項梁立橫陽君【注】也,意固亦欲得韓之主而事之,然韓卒以夷滅。韓之為國與漢之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氣,勸羽急擊之,非不忠于所事,而人或笑以為愚。且夫天下非一人一姓之私也,天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于水火,則天以為子,而天下戴之以為父。子房欲遂其報韓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禍亂之君,故漢必不可以不輔。夫孟子,學(xué)孔子者也?鬃幼鹬埽献佑握f列國,拳拳于齊梁之君,教之以王。夫孟子豈不欲周之子孫王天下而朝諸侯?周卒不能,而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為天下也,顧欲責(zé)子房以匹夫之諒、為范增之所為乎?亦已過矣!”
(取材于魏禧《留侯論》)
【注】橫陽君:韓國公子成。
(二)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zhàn)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fā)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zhèn),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取材于蘇軾《留侯論》)
7
.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而子房沮之
沮:阻止
B
.然韓卒以夷滅
夷:平坦
C
.拳拳于齊梁之君
拳拳:彎曲
D
.顧欲責(zé)子房以匹夫之諒
諒:原諒
8
.對下列兩句中“
既”
字的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
分)

既擊始皇博浪沙中 ②
韓王成既殺
A
.①②
中的“
既”
都是連詞 B
.①
中的“
既”
是副詞,②
中的“
既”
是連詞
C
.①②
中的“
既”
都是副詞 D
.①
中的“
既”
是連詞,②
中的“
既”
是副詞
9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6
分)

天下之能報韓仇者,莫如漢。

夫孟子豈不欲周之子孫王天下而朝諸侯?
10
.用斜線(/
)給上面文言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6
分)
11
.下列對文本的理解和推斷,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魏禧的《留侯論》指出,張良是韓國人,卻先是投靠項羽,后來又做了劉邦的謀臣,毫無忠貞之心,更不要談報韓國之恩、替韓國報仇的事情了。
B
.魏禧寫《留侯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勸說朋友選對所依靠的集團,抓住有機會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xiàn)個人價值,從而改變歷史。
C
.魏禧所舉孟子學(xué)孔子的事例,與張良為報韓國之仇而事二主相似,更加充分地證明張良事二主是時勢所趨,不是個人力量所能左右的。
D
.蘇軾的《留侯論》把項籍成功的原因歸結(jié)為能“
忍”
,正是張良時時提醒,才使得百戰(zhàn)百勝、剛強勇武的項羽不斷獲得勝利。
12
.請在方格里填寫《鴻門宴》中的原句,然后根據(jù)上下文意思在橫線上填空。(6
分)

項伯得知項羽準備攻打劉邦以后,連夜到劉邦的軍營中想叫張良和自己一同離開,張良認為在沛公有危難時“□□□□
,□□□□”
,于是把消息告訴了劉邦,從而為扭轉(zhuǎn)局勢打下了伏筆。

鴻門宴上,“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
,——
亞父者,范增也;沛公□□□
;張良□□□”
。從座次可以看出,張良的身份是最

的。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7.
(3
分)A
(B.
夷:鏟平,消滅;C.
拳拳:態(tài)度誠懇地對待;D.
諒:忠誠守信)
8.
(3
分)C
(既:已經(jīng))
9.
(6
分)①
天下能夠替韓國報仇的,沒有誰比得上漢王。
【評分參考】句式2
分,“
莫如”1
分。

那孟子難道不想要周天子的子孫稱王天下而使諸侯們朝拜他們嗎?
【評分參考】句式1
分,“
王”1
分,“
朝”1
分。
10.
(6
分)觀夫高祖之所以勝/
而項籍之所以敗者/
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項籍唯不能忍/
是以百戰(zhàn)百勝而輕用其鋒/
高祖忍之/
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弊/
此子房教之也/
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
高祖發(fā)怒//
見于詞色/
由此觀之/
猶有剛強不忍之氣/
非子房其誰全之
【評分參考】斷對2
處得1
分。斷錯2
處扣1
分,扣完6
分為止。畫//
處可斷可不斷,如果未斷不扣分。
11.
(3
分)C
(A.“
毫無忠貞之心,更不要談報韓國之恩、替韓國報仇的事情了”
與文意不符;B.
于文無據(jù);D.“
項籍成功的原因”
應(yīng)為“
漢高祖成功的原因”

12.
(6
分)①
亡去不義
不可不語

南向坐
北向坐
西向侍
低微
【評分參考】每句1
分。句中有錯該句不得分。最后一空意思對即可。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一)
有朋友問我說:“
有人說‘
張良弟弟死了不安葬,(張良是)用(這件事)來回報韓國(的)’
。(張良)在博浪沙襲擊秦始皇之后,最終輔佐漢朝滅掉了秦朝,像是(回報韓國)了。(但是)韓王成被殺后,酈食其勸說漢天子立六國的后代(為王),張良(卻)阻止?jié)h天子(
這樣做)
,為什么呢?所以(我)認為張良忠于韓國的說法,是不對的。”
我說:“
唉,這哪里是懂得張良。∪擞心芰δ軌蛱鎰e人報殺父之仇的人,幫助他來消滅他的仇人,他的兒子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那人,難道能夠說不是孝子嗎?張良知道韓國一定不能興盛,那么(只能)替韓國報仇罷了。天下能夠替韓國報仇的,沒有誰比得上漢王。漢王已經(jīng)消滅了秦朝,可是項羽又殺了韓王,這(也)是張良的仇人,(只是)當(張良的仇人)是秦朝,現(xiàn)在卻是楚國了。六國(重新)立國那么漢王就不能興盛,漢王不能興盛那么楚國不會滅亡,楚國不滅亡那么六國終究要被楚國消滅。立了六國(的后代),對于漢王有所損害,對于韓國沒有好處。不立六國(的后代),那么漢王可以興盛,楚國可以消滅,而韓國的仇恨得以報復(fù)。所以張良下定決心這樣做了。

張良勸說項梁擁立韓國的公子韓成,心中本來也想得到韓國的君主而侍奉他,然而韓國最終被滅亡。韓國的立國和漢朝的得到天下,張良分辨得(十分)明白。范增認為劉邦有天子氣象,勸項羽趕緊攻打他,不是不忠于(他)所做的事,然而有的人卻譏笑范增是愚蠢的。況且天下不是一人一姓的私人產(chǎn)業(yè),上天為百姓確立了君王,所以(他)能夠從水深火熱中拯救百姓,那么上天把(他)當做兒子,而天下人擁戴(他)把他作為父親。張良想要完成自己為韓國報仇的心愿,而得到能夠平定天下禍亂的國君,所以漢一定不能不輔佐。(那)孟子是學(xué)習(xí)孔子的?鬃幼鸪缰芡醭,然而孟子(卻到各個)諸侯國游說,態(tài)度誠懇而深切地對待齊國梁國的君王,用成就王道的方法教他們。那孟子難道不想要周天子的子孫稱王天下而使諸侯們朝拜他們嗎?周朝(的子孫)最終做不到,然而天下的百姓,不能夠不拯救。上天生下子房來拯救天下,(人們)卻想用匹夫的忠誠守信來責(zé)備他、(要讓他)做范增(想)做的事情嗎?(這)也太錯誤了!”
(二)
看那漢高祖成功、項羽失敗的原因,在于能忍耐和不能忍耐之間罷了。項羽因為不能忍耐,所以百戰(zhàn)百勝卻隨隨便便消耗自己的實力。漢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實力等到對方疲困,這是張良教他的。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為王,高祖發(fā)怒了,語氣臉色都顯露出來,從這里看出,(他)還是有剛強不能忍耐的情緒,不是張良,難道還有誰能成全他?司馬遷猜想張良的形貌認為是魁梧奇?zhèn)サ,可是他的長相竟然像女人,與他的志向和度量不相稱。!這就是張良成為張良的原因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381427.html

相關(guān)閱讀:《新軒樂府引》閱讀答案及翻譯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閱讀答案
《許孟容,字公范》閱讀答案及翻譯
《答吳充秀才書》閱讀答案及翻譯
節(jié)選自《史記?魏公子列傳》閱讀答案(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