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酵理論:在墳墓上“跺腳”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在巴黎醫(yī)學會上,一位著名醫(yī)生正大量引用希臘和拉丁術語,試圖證明產褥熱是由新陳代謝紊亂所致。這已是19世紀80年代后期。

“元兇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陳代謝,而是你們這些醫(yī)生!”一個響亮的聲音,突然從后排的觀眾席上傳來。眾人回頭一看,說話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這個主張細菌理論的人,被當時一些著名學者稱為“微生物狂”和“戀菌癖”。

現(xiàn)場有人回應:“先生,您是在哪兒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的?”

的確,翻開巴斯德履歷,他未曾接受任何的醫(yī)學教育。但這個缺乏幽默感的人,大半輩子都在跟醫(yī)學和生物學界的學者較勁。與人論戰(zhàn),伴隨了他的一生。

1854年,32歲的巴斯德受邀擔任法國里爾大學理學院院長。在就職演說中,他公開宣傳自己的發(fā)酵理論。這個理論在一些化學家看來,違背了化學界的傳統(tǒng)教義,以李比希男爵為代表的化學家,挖苦巴斯德“好比小孩子一樣想當然”。

面對年長自己19歲的男爵,巴斯德毫不客氣地給予了反擊。甚至在25年后,巴斯德發(fā)表長篇論文《發(fā)酵的生理學理論》時,依然用了23頁的篇幅,來駁斥李比希等人的批評與假設。此時,李比希去世已整整6年之久。

在一些傳記作家的記述里,巴斯德與人爭論時“一副毋庸置疑的樣子,自信的態(tài)度令人難以忍受”。不過,這個自信而寡言的人,也有妥協(xié)的時候。

在醫(yī)學科學院的一次會議上,巴斯德和哥林博士爭論時,激怒了對方。80多歲的哥林從座位上跳起來,沖上去要打巴斯德,會議就此中斷。第二天,哥林派助手告訴巴斯德,自己要和巴斯德決斗以挽回名譽。

這一次,巴斯德妥協(xié)了,在第二次中風后,他的身體尚未徹底恢復。行動不便的巴斯德向哥林表示了歉意,爭吵就此結束。

在1868年,年僅46歲的巴斯德第一次中風癱瘓,生命一度垂危。脫離危險之后,這個中年人的性格,似乎不曾因此有絲毫的改變。

他一邊舉著一只僵硬的手臂,一瘸一拐地在實驗室里工作,一邊和實驗室外面的人唇槍舌劍。即便是已經(jīng)去世的同行老友貝爾納,他也不放過。

對巴斯德和他人之間的爭論,貝爾納生前曾私下做過研究,并留下了研究筆記。在筆記里,貝爾納對巴斯德的觀點也表示出了疑問,但他從來沒有想過要公開這些筆記。

不過,在1878年貝爾納去世后,筆記落入了巴斯德的論敵之手。筆記的內容被公布,這令巴斯德極為惱怒。他不愿相信,這個自己曾在事業(yè)和感情上給予多次幫助的人,竟然懷疑自己的觀點。

巴斯德決定反擊貝爾納,一篇措辭極為激烈的文章很快出手。不料,對死者的批駁,惹惱了當時的很多人,這其中包括克呂夫。50年后,正是克呂夫寫的一本暢銷書,確立了巴斯德在美國的地位。但在此時,他對巴斯德卻只有批評:“這個情緒容易激動的人,是在貝爾納的墳墓上跺腳!

1885年7月,一位絕望的母親帶著9歲的兒子梅斯特,來到巴斯德面前,孩子剛被一只瘋狗嚴重咬傷。巴斯德的狂犬疫苗剛剛在狗身上實驗成功。

面對一個9歲男孩的生命時,作為父親的巴斯德表現(xiàn)出了少有的謹慎。咨詢了兩個醫(yī)生后,他才決定給男孩注射狂犬疫苗。在注射了13針疫苗之后,男孩兒最終獲救。

男孩兒獲救10年后,久病的巴斯德在巴黎郊外去世。又過了45年,德國軍隊在二戰(zhàn)中攻占了巴黎。一群德國士兵闖進巴斯德研究所,研究所的守門人正是接種了第一支狂犬疫苗的梅斯特。當士兵要求梅斯特打開巴斯德的墳墓時,守門人選擇了自殺。

這個生前“在別人墳墓上跺腳”的人,在死后,卻有人為了保護他的墳墓不被踐踏而拋卻生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368066.html

相關閱讀:北京高考生物試題解析:難度有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