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氣中直接點燃鎂條,由于氧氣比氮氣活潑,觀察不到鎂與氮氣反應的現(xiàn)象,產物中也檢驗不出氮化鎂。如何利用空氣中的氮氣來證明鎂能與氮氣反應生成氮化鎂?筆者經過設計并反復實驗,發(fā)現(xiàn)筆者所用方法簡單,能觀察到鎂與氧氣、氮氣反應的不同現(xiàn)象(見表1),比較方便地驗證氮化鎂的生成,還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進一步開放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
表1
氧氣
氮氣
燃燒激烈程度
劇烈
緩和
發(fā)光強弱程度
耀眼的白光
紅光
反應產物
MgO
Mg3N2
熱量
迅速放出大量的熱
放熱
2.儀器、藥品
儀器:水槽、鐘罩(內徑15cm、容積約為2300ml)、家用保鮮薄膜袋、單孔塞、粗銅絲、小試管、蒸發(fā)皿(直徑9.3cm)
藥品:鎂條、蒸餾水、紅色石蕊試紙
3.儀器裝置
4.步驟、現(xiàn)象
4.1如圖一所示,將一蒸發(fā)皿浮于水面,通過燃燒的紅磷除去鐘罩內的氧氣,待充分冷卻,觀察到鐘罩內的水面上升了其容積的1/5,得到了較為純凈的氮氣。(為節(jié)約上課演示時間,此步驟可預先完成)。
4.2往水槽內慢慢注水,使鐘罩內外水面持平。
4.3在一單孔塞上固定一家用保鮮薄膜袋,另一端插入一粗銅絲,銅絲下端懸掛一約25cm長繞成螺旋狀的光亮的鎂條。
4.4點燃鎂條,同時拔出插有燃燒匙的塞子,立刻將燃燒著的鎂條伸入鐘罩內,并塞緊單孔塞(如圖二所示)。可觀察到鎂條與剛混入的少量氧氣劇烈反應,冒出大量的白煙,發(fā)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的熱使鐘罩內的氣體體積迅速膨脹,一會兒光的強度在減弱,變成了紅光。
4.5燃燒停止后,鐘罩內的水面立刻上升,上端的內壁出現(xiàn)淡黃色粉未(氮化鎂升華所致)。
4.6打開單孔塞,移走鐘罩,把蒸發(fā)皿內的灰分轉移至小試管內,加入1ml蒸餾水,在試管口平放一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加熱到沸騰,可觀察到紅色石蕊試紙變藍。反應方程式為:Mg3N2+6H2O3Mg(OH)2↓+2NH3↑。
5.注意事項與問題討論
5.1鎂條要過量、光亮、雙層且繞成螺旋狀,方便伸入鐘罩內。
5.2鐘罩口內頸用雙面膠粘少許耐火棉,防止燃燒匙、鎂焰直接與它接觸。
5.3在蒸發(fā)皿中直接檢驗氨,不便于氨的聚集。
5.4鎂條在罩內空氣中點燃時間過長,溫度高,有利于與氮氣的反應,但氣體膨脹大,會引起鐘罩的晃動;點燃時間過短,溫度低,則出現(xiàn)紅光的時間也短。
5.5也可用單孔塞、乳膠管、止水夾來控制氣體體積的膨脹。打開止水夾,伸入點燃的鎂條,看到導氣管內有大量的白煙冒出,關閉止水夾,可避免鐘罩的晃動。用氣球來控制,則不妥,膨脹的氣體會從水下逸出鐘罩,引起鐘罩較大的晃動,并浸沒蒸發(fā)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312270.html
相關閱讀:想要學好化學要勤于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