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篇》訓練提高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1.選擇加點字注音都正確的一組(    )

 

A.降落(jiàng)        撤離(chè)         序幕(xǔ)

 

B.凝重(níng)         矚目(zhǔ)         停泊(pō)

 

C.旗幟(zhì)          接載(zaì)         冉冉(rǎn)

 

D.撰寫(zhuàn)       雛菊(chú)           窒息(zhì)

 

2.選擇適當的詞語填在空格處:

 

A.統(tǒng)治、管治

 

①4時40分,代表英國女王      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了港督府。

 

②晚6時15分,象征英國      結束的告別儀式在距離駐港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東面舉行。

 

B.裝修、擴建、改建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個多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guī)模      、       和      。

 

C.終結、告終

 

①英國國旗就要降下,中國國旗將飄揚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國管治即將      。

 

②在1997年6月30是的最后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宣告      。

 

D.木然、茫然

 

①還有一些參觀者注視著毒氣室和焚尸爐,開頭,他們表情      ,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的。

 

他們表情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間,有一張?zhí)貏e引人注目,發(fā)人深思。

 

3.“英國國旗”和“米字旗”在本文出現頻率最多,意義完全相同,但情感上有細微區(qū)別,請在下面句子空格處選填適當的詞語?

 

①在香港飄揚了150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這里降落后,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

 

②查爾斯王子在雨中宣讀英國女王贈言說:“英國國旗就要降下,中國國旗將飄揚于香港上空!

 

③156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占領了港島,在這里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④在1997年6月30 日的最后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宣告終結。

 

⑤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港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

 

4.下面的句子中,沒有雙關意義的句子是:

 

A.4 時 40 分,代表英國女王統(tǒng)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了港督府。

 

B.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wèi)下,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C.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D.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

 

5.聯系上下文,揣摩下面語句的內涵。

 

A.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B.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C.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

 

D.對另外一些人說來,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答:                                       。

 

6.《別了,“不列顛尼亞”》描寫了幾個場景,請你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答:                                       。 

 

7.說說這兩篇新聞標題有什么樣的的含義和作用?

 

答:                                       。 

 

8.《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里有很多否定句,請你找出幾句,說說應該怎么理解?

 

答:                                       。 

 

9.作文。(1)題目:運用特寫消息的形式寫作一則消息,標題力求新穎別致。(2)內容:報道學;虬嗉壟e行的運動會。(3)要求:字數在300左右;通過幾個場景的描寫體現班集體的凝聚力;進行適當的描寫;適當穿插議論、抒情;結構要符合新聞的體例。 

 

解析與答案

 

1.解析:A項“序”xù;B項“泊”bó;C項“載”zài(注意音標位置)

 

答案:D。

 

2.解析:A項要注意詞的褒貶,“統(tǒng)治”有不平等的關系。B項要注意事理,只有改建才能擴建,只有建好后才能裝修。C項“告終”就是“宣告終結”。②句已有“宣告”,故只能用“終結”做賓語。D項“木然”,麻木,沒有反應!懊H弧笔遣恢,①句有“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的”,故該用“茫然”。

 

答案:A項①統(tǒng)治,②管治。B項依次為改建、擴建、裝修。C項①告終,②終結。D項①木然,②茫然。

 

3.解析:用“國旗”比較莊重;用“米字旗”則欠嚴肅。

 

答案:略。(見課文)

 

4.解析:A項如實描寫彭定康離去的情景,沒有雙關的意義。B項“退役”實指船艦退出服役,但因為在本文中“不列顛尼亞”是殖民主義的象征,所以“退役”又暗指殖民主義的退出歷史舞臺。C項參觀者是為死難者祈禱,表示她對死者的同情和對法西斯的憤恨;后一句是交代奧斯維辛沒有教堂,法西斯不信基督,不存在象征。D項“夠了”,一方面是參觀者說“夠了”,無法再看下去了;另一方面也暗含作者說“夠了”,不需再看,法西斯的罪惡也完全暴露無遺了。

 

答案:A、C。

 

5.解析:品味具有深刻含義的語句,要有語境意識,注意其與上下文的聯系。

 

答案:A.“不列顛尼亞”號是殖民主義的象征,紫金花圖案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qū)區(qū)旗的標志,兩者互相映襯,構成“日落儀式”的背景。這背景的特征是,一個如落日,一個如朝陽,一個已經腐朽衰落,一個正在興旺發(fā)達。B.大英帝國從海上乘船登陸香港,開始了長達156年的殖民統(tǒng)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順利回歸祖國,參加儀式的英國官員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強的話,把香港百年歷史的滄桑巨變凝聚其中,暗含著歷史和現實的對比。C.這個句子作者用了所謂“以樂寫哀”的手法,布熱金卡這個當年的人間地獄,太恐怖太可怕了,所以與之相配的景色本來也應該是恐怖可怕的,但現在呈現的卻是和平寧靜的景色,在極大的反差中,人們越是感受到現在的和平寧靜的幸福,就會越發(fā)感到法西斯殘暴的恐怖和可怕,從而也就越是激發(fā)起對法西斯暴行的憎恨。D.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句子,中心就在“雛菊花”象征什么。有人認為“雛菊花在怒放”這個細節(jié)象征著正義是邪惡鎮(zhèn)壓不了的,自由與光明之花必將燦爛地開放!督處熡脮氛J為“雛菊在怒放”象征“朝氣蓬勃的生命”,“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的確讓人難忘。也許是諷刺,任納粹刑罰多么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也許是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我們認為這些說法都未能從具體語境出發(fā)。句子寫得明白,“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不能忘了前面有個介詞結構作狀語,“德國人撤退時炸毀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是為了毀滅罪證,它們的陰謀能得逞嗎?“雛菊花在怒放”!所以白色的“雛菊花”當是象征那些屈死的冤魂,“雛菊花在怒放”當是象征死難者在不屈地怒吼,在控訴,在聲討。西方人為死者哀悼常手捧雛菊花,這一習俗對理解句子也可能有幫助。

 

6.解析:本題要求在熟讀課文的前提下進行綜合概括。

 

答案:四個主要場景: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晚上6點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儀式;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7.解析:一篇新聞分為三部分,即標題、導語、主體。由此也便可知,新聞標題在一篇新聞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新聞標題的作用有:劃分與組織新聞內容;揭示新聞內容;評價新聞內容;吸引讀者閱讀;美化報紙版面等。

 

答案:《別了,“不列顛尼亞”》這個標題很有特點。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fā)表之時,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標題,以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tǒng)治!皠e了”委婉的口氣中略帶一絲嘲諷,借以表達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結束。不僅揭示了事件的主題,而且新穎別致,寓意深刻。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本文的題目非常醒目,奇妙無比!皧W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沒有新聞還寫什么新聞?這不能不讓讀者產生疑問,懷著好奇心讀下去。同時,作者通過這個標題,也暗示我們,奧斯維辛雖然有的只是“舊聞”,沒有什么“新聞”可寫,也沒有什么新的東西可看,但人們還是會天天地來到這里,也會經常地說起它,只是因為永遠也不能忘記法西斯的暴行,不能忘記那些死去的同胞,應該特別珍惜今天的來之不易的和平和幸福。

 

8.解析: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不僅表現在思想內容上,也表現在語言風格上,多用否定句是這篇新聞的語言風格,這一風格很好地服務于其內容的表達。

 

答案:本文用了一連串的否定句,像一條線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統(tǒng)一的風格,同時把奧斯維辛這個被納粹顛倒了的世界展現在讀者面前。每個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內涵,值得細細體會。比如:

 

標題就是一個典型的否定句,類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現了兩次:一次是介紹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說“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這句話承上啟下,一方面奧斯維辛太出名了,人們已經了解了它很多東西,的確沒有什么新聞可以報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沒有新聞,作者還是要寫一寫,因為他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結尾“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除了呼應前文之外,還突出了文章主題。意思是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鮮東西了,每一個參觀者都看到同樣的東西,也都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震驚,甚至窒息?吹竭@些遺留的東西,就有這樣的感覺,如果看到那些真實的場景,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這樣,雖然話語貌似平靜,卻表現出對納粹罪惡的深刻揭露。

 

9.解析:消息是我們天天接觸的一種文體,通過寫作練習進一步熟悉這種文體,對于我們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答案: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242928.html

相關閱讀:高考語文:語言運用解題歌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