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關于借代這種修辭手法,各類文章中的論述已經(jīng)頗為詳盡。一般來說,恰當?shù)剡\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可以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可以使文章簡潔精練,可以使文章語言富有變化和有幽默感……實際上,古典詩詞里的借代還有其他一些方面的作用。
一、巧用借代,避免重復用字
李白《送羽林陶將軍》中有“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一句。龍泉在古代常常被借代指寶劍!端陀鹆痔諏④姟分校驗榍懊嬉延眠^“劍”字,故而后面才用龍泉代之;否則,一句中出現(xiàn)兩個“劍”字——拔“劍”舞“劍”,不但會造成用詞的重復,還會破壞這首詩的韻律。這首詩是一首三韻小律,押“先”韻,“劍”不合此韻,“泉”則在此韻之內。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有“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一句。“遠芳”,即遠處的芳草;“晴翠”,是沐浴在陽光下更加翠綠的青草。這兩個詞在詞義上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但是,如果兩句都用芳草、綠草之類的詞語描繪,顯然會違背詩詞不宜重復用字的審美規(guī)律。因此,詩人才用“遠芳”和“晴翠”兩個不同的詞語借指草。這真是匠心獨運之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一句。“芳菲”,本是花的香味,此處借代為花,從而避免了與下一句中出現(xiàn)的“花”重復,使用得真是恰到好處。如果不用借代,而是寫成類似“人間四月花開盡”之類的句子,則不但犯了重字之忌,還會弄得全詩索然寡味。
二、巧用借代,嚴守詩詞格律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有“左牽黃,右擎蒼”之句。詞中的“黃”和“蒼”本來是分別指黃犬和蒼鷹的顏色,這里是用“黃”代指黃犬,用“蒼”代指蒼鷹。顯然,詞句如果不用借代,而是將其寫成“左牽黃犬,右擎蒼鷹”之類的句子,不僅大煞風景,還嚴重違背了詞牌的要求。因為,“江城子”這個詞牌要求所填之詞第二句和第三句必須都是三個字,而且平仄排列必須是“仄平平,仄平平”,顯然“左牽黃犬,右擎蒼鷹”的寫法根本不合格律要求。寫成“左牽犬,右擎鷹”又會如何呢?顯然,這樣寫雖然沒有破壞詞牌對字數(shù)的要求,但根本不合押韻的規(guī)則。因此,無論從表達手段還是從韻律要求角度看,以上兩種假設都不如以顏色借代進行表述來得更妙。此外,以“黃”和“蒼”入詞,還直接給黃犬和蒼鷹這兩個意象著上了鮮明的色彩,進而突出了其形象特征,使整首詞更加有了意境美。毋庸置疑,蘇軾借“黃”代“犬”,借“蒼”代“鷹”,不僅嚴守了詞的格律,而且還使詞句更加生動形象了。“左牽黃,右擎蒼”真可謂不可多得的神來之筆。
三、巧用借代,使表達更加委婉含蓄
白居易在《長恨歌》 里為什么不直接寫唐明皇好色而是要借“漢皇”言之呢?這是因為李隆基是詩人的前朝皇帝,其不能違背“為尊者諱”“為長者諱”的古訓。古詩中,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杜甫在《兵車行》中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窮兵黷武給人民造成的巨大災難,矛頭本來是指向唐玄宗的,但他卻只能以“武皇”借代之,即只能用“武皇開邊意未已”的詩句表達自己的憤怒,并且還在“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兩句中以“漢家”借指唐王朝。這也是因為對于杜甫來說,唐明皇也是“尊者”。再如,陸游和原配夫人唐琬本是一對恩愛夫妻,后來卻因唐琬不容于陸母使他們不得不離異!垛O頭鳳》中,陸游正是因為不便直接宣泄心中的這份痛苦,才用“東風惡,歡情薄”含蓄委婉地借“東風”表達了他的沉痛與憤慨。詞中,陸游之所以要運用借代手法,是因為這樣做可以在遵守“為長者諱”之古訓的同時委婉地鞭撻封建惡勢力。
綜上所述,借代這種修辭手法可謂妙處多矣,如果能合理使用,不僅可以使語言表達更加靈活多樣,還可以使所要表達的內容更加形象生動,更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詩歌在語言形式方面的要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239584.html
相關閱讀:名師談語文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