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滸》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優(yōu)秀長篇小說,作者 ,作于 時期。課文節(jié)選自小說第十回,回目的標題是 ,主人公 ,原是京城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小說通過描寫他走上農民起義道路的曲折歷程,深刻表現 , 的重大主題。
2.對下列各項中加點的字詞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赍發(fā)jī 掇石zhuì 彤云tón? 拽上yè
B.恁地nèn ?察qī 髭須zī 盤纏chán
C.玷辱diàn 倉廒áo 尷尬gāngà 酒饌zhuàn
D.迤邐yǐ 央浼měi 虞候yú 朔風sù
3.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①又得林沖主張陪話,救了他免送官司,方得脫免。
②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門前安排菜蔬下飯,只見一個人閃將進來.
③街上尋了三五日,不見消耗,林沖也自心下慢了。
④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結果他性命。
⑤那跟來的人討了湯桶,自行燙酒。
A.①主意。②動詞,吃飯。③消息。④無論如何。⑤盛菜羹的木桶,湯,菜羹。
B.①出頭做主。②名詞,下飯的菜肴。③消息。④好壞。⑤熱水桶。湯,熱水。
C.①出頭做主。②動詞,吃飯。③情況。④不管怎樣。⑤熱水桶。湯,熱水。
D.①主意。②名詞,下飯的菜肴。③痕跡。④好壞。⑤盛菜羹的木桶,湯,菜羹。
4.從句子后面的括號內選擇詞語填入句中的空格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
①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門前安排菜蔬下飯,只見一個人 將進來。(走、跨、邁、閃)
②看那雪,到晚越下得 了。(緊、大、密、猛)
③旁邊止有一塊大石, 將過來靠了門。(推、掇、移、搬)
④輕輕把石頭掇開,挺著花槍,大 一聲:“潑賊那里去!”(罵、叫、喝、喊)
A.①走,②大,③推,④罵。 B.①跨,②密,③移,④叫。
C.①閃,②緊,③掇,④喝。 D.①邁,②猛,③搬,④喊。
5.對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個標題有多種不同的理解:一是“林教頭風雪之夜投宿山神廟”的省略;二是由三個名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綴連而成,猶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名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保3)句中“風雪”當作為名詞活用動詞來理解。這三種說法有沒有道理?你最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答:
6.前呼后應,榫接縫合,正如金圣嘆所說:“草蛇灰線,一以貫之”,是本文結構上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小說對雪、火、槍、刀、酒的描寫充分體現了這一特征,請從其中任選兩例,各寫一段二三百字的賞析文字。
答:
7.古人說:“無巧不成書。”本文的特點之一,就是通過一系列偶然的巧合事件的描寫來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請你從課文中舉幾個例子說明小說的這一特點。
答:
8.刻畫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說的中心任務,請仔細閱讀課文最后一個片斷,說說小說是怎樣通過手刃仇人這個場面來刻畫林沖這個人物形象的。
答:
9.課文可分四個部分,請你仿照回目的形式,給每一部分寫一個小標題。
答:
10.小說兩次描寫了隔墻聽音之戲,請你對這兩個場面進行對比閱讀,然后回答問題。
(一)(李小二渾家)便入去聽了一個時辰,出來說道:“他那三四個交頭接耳說話,正不聽得說甚么。只見那一個軍官模樣的人去伴當懷里取出一帕子物事遞與管營和差撥。帕子里面的莫不是金銀?只聽差撥口里說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結果他性命!闭f之時,閣子里叫:“將湯來!”
(二)林沖就伏門邊聽時,是三個人腳步響,直奔廟里來;用手推門,卻被石頭靠住了,再也推不開。三人在廟檐下立地看火,數內一個(①)道:“這條計好么?”一個(②)應道:“端的虧管營、差撥兩位用心!回到京師,稟過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這番張教頭沒得推故了!”一個(③)道:“林沖今番直吃我們對付了!高衙內這病必然好了!”又一個(④)道:“張教頭那廝,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說‘你的女婿沒了’,張教頭越不肯應承,因此衙內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兩個央浼二位干這件事,不想而今完備了!”又一個(⑤)道:“小人直爬入墻里去,四下草堆上點了十來個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個(⑥)道:“這早晚燒個八分過了!庇致牭靡粋(⑦)道:“便逃得性命時,燒了大軍草料場也得個死罪!”又一個(⑧)道:“我們回城里去罷。”一個(⑨)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兩塊骨頭回京,府里見太尉和衙內時,也道我們也能會干事!
(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出人物的名字。
答:
(2)這兩段隔墻之戲,有什么不同的特點?對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解析與答案
1.答案:施耐庵。明末元初。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侯火燒草料場。林沖。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2.解析:A.掇duō(綴zhuì);拽zhuài(曳yè)。B.?gē(乞qī)。D.朔shuò(塑sù)。
答案:C.
3.解析:《水滸》是用古代白話文寫就的小說,相對來說,通俗易懂,但與現代漢語也有許多的不同,特別對那些同形異義的詞語,閱讀時要格外留神。本題選的都是此類詞語,要防止用今義釋古義。
答案:B。
4.解析:①閃,才能表現陸謙等人鬼鬼祟祟的神態(tài)。②緊,不僅能表現雪之大之密之猛,而且富有神韻,能使人聯想到形勢的緊張,林沖處境的緊迫。③掇,不需費多大的氣力,表現林沖力大無窮,與下文“輕輕掇開”相照應。④喝,最能表現林沖聲如雷霆,威震敵膽的氣勢。
答案:C。
5.解析: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準確地理解題意,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傲纸填^風雪山神廟”這一題目的含意,值得體味、探究。
答案:第一種說法,通過補充后的題目是對文章所敘故事情節(jié)的高度概括,但停留在表層意義上,未能揭示小說的主題。第二種說法,點明了故事的主人公是“林教頭”,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是“風雪”之夜,人物活動的處所是“山神廟”。三個名詞連用,構成了一幅有人有物、有景有情的畫面,創(chuàng)造了一種凄涼、悲壯的詩的意境,有利于對小說主題的理解。按名詞說,原題可改換為“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但是,這是否符合作者原意?尚待研究。比較起來,我們認為以第三種說法較妥。小說的回目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侯火燒草料場”。風雪對火燒,“雪”理當作動詞解,“風”修飾“雪”。風雪在用作動詞之后,除了本義,還派生出引伸義,有“雪恥”之義,因此,這個題目便可理解為:林沖于風雪之夜在山神廟前報仇雪恥。這樣既符合故事情節(jié),又切合小說主題。
6.解析:文學鑒賞是近年高考突現出來的測試內容。解答此類題目,要列出文中相關的語句,同時分析它們在結構上或在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主題上所起的作用。限于篇幅,下面僅舉兩例,其余請讀者自己完成。
答案:(1)課文題目“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因此,小說開始便點明“卻早冬來”,前往草料場“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離草料場院前去沽酒,“那雪正下得緊”,離開市井酒店,“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回到草料場,“那兩間草廳已被雪壓倒了”。小說反復描寫雪,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因為雪,林沖才去市井沽酒,才會看到山神廟;因為下雪,草廳才會倒塌,林沖才會夜宿山神廟。其次,小說一再描寫雪,也暗示了林沖處境的險惡,暗示一場人生搏斗的大風暴即將到來。
(2)課文選自小說第十回,回目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侯火燒草料場”,所以小說在寫雪的同時,也反復描寫火。林沖剛到草料場,看見“老軍在里間向火”,林沖接收了草料場,“就坐下生些焰火起來”,草料場最怕是火,而這里偏偏有火,不禁使讀者懸心,這火是不是因林沖疏忽而起?但是林沖離開草料場“將火炭蓋了”,回到草料場“炭盆內的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至此讀者放下心來,草料場不會起火了。但林沖來到山神廟,突聽“必必剝剝地爆響”,“只見草料場里火起”,這是怎么一回來呢?這樣寫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最后差撥自供:“小人直爬入墻里去,四下草堆上點了十來個火把”,原來他們是要用火燒死林沖,即使沒有燒死,也可以栽贓誣陷是林沖自己失火,“燒了大軍草料場也得個死罪”。所以,小說前面寫林沖自己點火,是為了陪襯后面寫的火,用以襯托出陸謙之流的陰狠歹毒。作者落筆中處處不忘記“火”和“雪”,精心描寫“火”和“雪”這兩種互不相容的事物,還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暗示著林沖和高俅、陸謙等人是水火不相容的。
7.解析:這是一道故事情節(jié)鑒賞題。優(yōu)秀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都有出奇制勝的效果,巧合,就是其中的技巧之一,這些偶然的巧合的事件,初覺出人意外,能起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但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的邏輯,所以又覺得真實可信,才有藝術鑒賞的價值。這是一對矛盾,通過鑒賞,體會作品高超的結構藝術。
答案:(1)林沖異鄉(xiāng)遇故知李小二,而且還是小二的救命恩人,這為后文小二告密埋下伏筆,看似意外,但細想林沖為人,慣于樂善好施,扶危濟困,也就不覺為奇。(2)陸謙密謀殺害林沖選擇李小二店鋪,看似巧合,但前文有交代,李小二店鋪位置在“營前”,小二“安排的好菜肴,調和的好汁水”,所以選擇這個地點便很自然。(3)大雪壓倒草屋,救了林沖性命,看似意外,但課文交代草屋“四下里都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以致林沖擔心“這屋如何過得一冬?”而且雪下得很大,林沖外出喝酒來回五六里路,時間又長,所以草屋被風雪壓倒,就屬正常。(4)林沖和仇人在山神廟相逢,表面看很意外,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林沖外出喝酒看見了山神廟,草屋倒塌后自然會想到來山神廟過夜。課文交代明白,山神廟離草場才半里路程,周圍又沒有房屋,所以陸謙等人在風雪之夜觀察火勢也只能來到山神廟。課文還交代了,林沖來往山神廟和酒店在草料場東,而陸謙則是從西而來,所以他們沒有中途相逢的機會。因此,林沖和陸謙在山神廟意外相逢,就是可信的。綜合上述情況可知,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都是出人意外,但因為有周密的交代,所以才符合生活的邏輯。
8.解析:這也是一道文學鑒賞題,重在分析作品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解答此類題目必須了解小說刻畫人物的基本方法,如正面描寫、側面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等。
答案:這段文字主要是通過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刻畫林沖形象。語言描寫集中表現在幾聲大喝,這是人間最簡短的反抗宣言,宣告了敵人死期的降臨,表現出林沖的威武雄壯,正氣凜然。行動描寫集中表現在槍挑仇人,動作干脆利索,表現了林沖武藝超群,膽量過人。擊殺三個賊人的方式又各有不同,對富安、差撥略寫,陸謙是事件的核心人物,所以詳寫。同時,小說在著力表現林沖勇武的同時,還描寫了陸謙之流呆若木雞的神態(tài),在對比描寫中表現林沖的英雄氣概。
9.解析:這是一道語言應用題,主要測試對仗句式的應用。
答案:林沖異鄉(xiāng)遇故友,小二店中謝恩人;陸虞侯暗中設計,林教頭買刀尋敵;假惺惺管營關照老囚犯,傻乎乎林沖接管草料場。火沖天眾奸賊泄密山神廟,風雪夜豹子頭刀復血海仇。
10.(1)解析:優(yōu)秀小說的語言都是個性化的語言,與人物身份、職務、經歷、性格完全吻合,因此,不用介紹,就可以判斷出說話的人。《水滸》的這段人物語言描寫非常精彩,僅用“一個道”,“一個應道”、“那一個道”、“又一個道”,故意把姓名都隱去,給讀者提供了想象的余地。陸謙是主謀,直接受高太尉指使,富安是走卒,順從陸謙旨意說話,差撥受陸謙指使,直接獻計與執(zhí)行陰謀,著意向陸謙表功,抓住這些特點,就容易辨析出說話之人。
答案:①⑤⑦——差撥。②④⑨——陸謙。③⑥⑧——富安。
(2)解析:這是比較閱讀題,比較可以同中求異,也可以異中求同。課文寫的都是隔墻之戲,都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這是同,題目要求同中求異,從兩個方面分析它們的不同之點。
答案:第一次是密謀,擔心有隔墻之耳,所以交頭接耳,切切私語。聽者斷斷續(xù)續(xù)、隱隱約約,不甚真切。這便為后文設下懸念,試想,若小二之妻全都聽到,文章談何曲折好看?如果什么也未聽見,又不能引出林沖復仇的情節(jié)。所以金圣嘆說:“閣子背后聽四個人說話,聽得不仔細,正妙于聽得不仔細!钡诙侮懼t等人以為陰謀得逞,不擔心有人偷聽,所以得意忘形,你要表功,我要邀賞,雪夜荒廟,肆無忌憚,高門大嗓,放聲談笑。又只是一門之隔,林沖自聽的真切,一字不漏。這次偷聽迅速激起了英雄怒火。所以金圣嘆說:“山神廟里聽三個人說話,聽得極仔細,又正妙于聽得極仔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90168.html
相關閱讀:高一語文學習方法:高中語文預習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