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預習提示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蜀道難》原本是樂府古題,屬《相和歌辭·瑟調曲》。李白之前的古辭,也多詠蜀地山川之險。如南朝陳著名詩人陰鏗的《蜀道難》云:“輪摧九折路,騎阻七星橋,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不同時代的人反復來寫的同樣題材,在文學批評中叫“母題”,詩文、小說、戲曲創(chuàng)作中往往有之。因為有了原型,就不難找到可歌可詠的話題;但又因為是古老話題,就更需新的創(chuàng)造,藉古出新。樂府詩題就像現(xiàn)在的命題作文一樣,每一代人都希望翻出新意來。李白的《蜀道難》就是這樣一首翻出新意的傳世佳作。

 

本詩生動地描寫了難于上青天的蜀道,并且描寫了蜀道上的奇異風光,壯麗景色。表現(xiàn)出詩人對山河的熱愛。同時將人間險惡與蜀道難進行了有機的對比,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事的擔憂。全詩豪情奔放,想象豐富奇異,極具夸張性,語言富于變化而且充滿感情,有聲有色,在藝術上具有極高的價值,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學習本詩,建議采用下面的方法:

 

(1)仔細品味詩人奔放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新奇大膽的夸張和生動活潑的語言,用心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2)分析章法結構。掌握結構,對領會詩的主旨,對記誦全詩很有幫助。分析結構,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一是內容,二是形式。就內容來說,先寫蜀道開辟之難,再寫蜀道旅途之難,后寫蜀道人事之難。就形式來說,詩中反復出現(xiàn)的抒情語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為我們理清層次提供了很好的依據(j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60378.html

相關閱讀:《張衡傳》預習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