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特點與思想教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根據1996年供試驗用的高中生物教學大綱編寫的新教材,1998年9月起,在山西、江西、天津兩省一市進行試驗。針對試驗情況,最近又對大綱作了進一步修改,現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也正式下發(fā)了。按照新的課程計劃規(guī)定,高中生物課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必修課為文、理科全體學生所必須學習,共105課時;選修課是學生學完必修課之后自主選擇修習的課程,共78課時。

一、新大綱的突出特點

關于新大綱的特點,我認為有兩點比較突出。

1.重視基礎知識,更新教學內容,力求跟上時代

按照國家規(guī)定,我國的普通高中屬于基礎教育,具有為高等學校輸送合格新生和為社會各行各業(yè)輸送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力量的雙重任務,以更好適應二十一世紀我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根據這些要求,普通高中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必須加強,同時又要更新內容,跟上時代,并要同初中的教學內容相銜接。新大綱較好地體現了這一精神。從現行的教學內容看,初中生物課主要講授感性的、比較淺顯的、側重生命現象的生物學基礎知識。高中必修課則對初中講過的知識加以綜合、概括和提高,主要講授生命活動基本規(guī)律的基礎知識,包括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生物的新陳代謝、生容,并且十分注意理論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我國生產實際、生物技術發(fā)展及環(huán)境保護等實際,為理科學生的升學和就業(yè)打下良好的生物學基礎。大綱這樣規(guī)定比較符合培養(yǎng)新世紀人才的要求;各個階段相互聯系,內容深度螺旋式上升,也適合我國國情和學生的認知特點。

2.大力加強實驗、實習、參觀、研究性課題等科學實踐活動,注意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我國正面臨著新技術革命的挑戰(zhàn)。要培養(yǎng)新世紀的理科人才,應特別重視科學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科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應著重培養(yǎng);還要培養(yǎng)其他方面的科學素質,特別是創(chuàng)新精神。新大綱不但強調了學生經過高中生物課的學習,應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而且將這些要求具體化為5條:(1)能夠正確使用解剖器、顯微鏡等常用工具和儀器,掌握采集和處理實驗材料等操作技能;(2)具有利用課本以外的圖文資料和其他信息資源進一步收集和處理生物科學信息的能力;(3)學會科學觀察的方法,能夠記錄、整理觀察結果,得出結論;(4)初步學會生物學實驗方法,能夠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分析和解釋實驗中產生的現象或數據,得出合理的結論;(5)進一步形成比較、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初步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品質和習慣,能運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評價和解決某些實際問題。在教學內容上,新大綱規(guī)定高中生物必修課做15個實驗、4次實習、5個研究性課題、1次參觀;選修課共做4個實驗、兩次實習和4個研究性課題。兩課合計,科學實踐活動的時數約占兩課總時數的15%以上。其中不少活動項目富有啟發(fā)性和實用性(如“學習細菌培養(yǎng)的基本技術”等),能夠較好地訓練生物科學方法的基本功,學生將來無論是升學或就業(yè)(做與生物學有關的工作),都很有用。新大綱的這些規(guī)定,使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和能力的要求,落到實處。這也是新大綱的一大特點。

二、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加強思想教育

關于高中生物課的思想教育問題,新大綱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按照新大綱的規(guī)定,我們至少可在以下4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1.通過學習生物學知識,使學生認識到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生物世界也不例外,其中充滿著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內因與外因、漸變與驟變、多樣性與統(tǒng)一性等等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生命是物質運動的高級形式,生物之間相互聯系并且不斷變化發(fā)展。生命現象并不神秘,通過科學實踐完全可以逐漸認識。由此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批判封建迷信和邪教歪理,逐步建立起科學的世界觀。

2.通過學習有關內容,使學生了解歷史上我國對生物學的貢獻、我國生物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我國野生生物資源的狀況,以及與生物學有關的種種社會問題等,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

3.通過生態(tài)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懂得愛護自然界的生物,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提高環(huán)境保護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4.通過教學內容中生物學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科學發(fā)現的曲折過程和科學家的高貴品質,培養(yǎng)學生刻苦鉆研、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科學態(tài)度。希望教師緊密結合生物學教學內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潛移默化、“寓德于教”地進行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教書育人。例如,在學習必修課時,我們就可以根據唯物辯證法的原理,結合學過的生物學知識,引導學生分析生命世界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的辯證關系。同學們在初中學過病毒、細菌、真菌、植物和動物,新的高中生物大綱中也有界級分類的內容,這些都表明生物的種類極其繁多。大家知道,生物世界有兩大特點:一是生物的多樣性;二是一切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即生物的統(tǒng)一性。我國動物學家陳世驟于1979年提出,將生物分為3個總界(superkingdom),即非細胞總界、原核總界和真核總界。它們代表著生物進化的3個主要階段。非細胞總界只有一個病毒界;原核總界分為細菌界和藍藻界;真核總界包括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它們分別代表真核生物進化的三條主要路線,即吸收營養(yǎng)路線、光合營養(yǎng)路線和攝食營養(yǎng)路線。在現存的生物中,已知病毒和類病毒有千種以上,原核生物有數千種,真菌約10萬種,植物約40萬種,動物約150萬種;而實際存在著的生物估計有800~1000萬種之多,即還有3/4~4/5的物種有待于發(fā)現和鑒定。形形色色的生命世界,不是彼此割裂、而是密切聯系的。從空間上看,它們都是各種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員,以生產者、消費者或分解者身份占據一定的生態(tài)位置;從時間上看,它們都是由共同的祖先發(fā)展而來的,彼此之間都有或近或遠的親緣關系。生命世界不僅具有多樣性,而且還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對生命世界的統(tǒng)一性也認識得越來越深入。

生命世界的統(tǒng)一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各種生物都由相同的元素、化合物和單體組成,生物體由92種天然元素中的20余種組成,不存在特殊的“生命元素”。各種生物體內對平衡、調節(jié)起重要作用的化合物如水、無機鹽等,基本上也是相同的。構成各種生物體的蛋白質和核酸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的單體氨基酸和核耷酸都是相同的。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不過20種,并且在旋光性上都是左旋的;構成DNA的核苷酸不過4種,而且其中的脫氧核糖在旋光性上都是右旋的。(2)各種生物都由細胞組成(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或只有在一定的、活的宿主細胞中才能表現出生命現象(如類病毒和病毒)。各種生物的細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結構,即一般都可分為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原核生物是“擬核”或“核區(qū)”)三部分。類病毒和病毒不具細胞形態(tài),有些病毒甚至能形成結晶,但它們都能在一定的活細胞內寄生,當它們侵入宿主細胞后,便能利用宿主細胞形成的酶、能源、原料和合成系統(tǒng),經過復制、轉錄和翻譯等步驟,組裝出同樣的病毒顆粒。它們不能獨立生活,離開了活的宿主細胞就沒有生命活動?梢娚^程總是跟活細胞分不開的。現在如果沒有活細胞,就不會有生命現象。(3)各種生物都有新陳代謝。生物體是一個結構和功能都嚴整有序的開放系統(tǒng)。它的嚴整有序性是靠不斷同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和能的交換,即靠耗散物質和能量來維持的,一旦物質和能的交換停止,結構和系統(tǒng)就會解體。生物體的這種不斷同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和能的交換過程,就是新陳代謝。新陳代謝包括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同化作用是形成有機物和貯存能量的過程;異化作用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的過程,沒有同化就沒有異化,因為如果沒有同化作用,就沒有物質可供分解;反之,沒有異化也不可能進行同化,因為同化需要能,沒有異化作用分解有機物就不能釋放能。所以這兩個過程是相互依存、對立統(tǒng)一的。新陳代謝是一系列極其復雜的、有精確順序的酶促反應的總和。各種生物的基本代謝途徑相似,各個相應步驟所需的酶相同。各種生物都以三磷酸腺苷(ATP)為其貯能和放能的中心物質。(4)各種生物都能自我繁殖。自我繁殖的基礎是細胞分裂和DNA的復制。(5)各種生物都表現出遺傳、變異現象。所謂遺傳,就是子代和親代的相似性,即“物生其類”;所謂變異,就是子代與親代、子代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沒有遺傳,就不會有相對穩(wěn)定的物種;沒有變異,生物就不可能進化。因此,遺傳和變異也是相輔相成的。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核酸(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類病毒和某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所有生物都具有相同的蛋白質合成機制,都遵循“中心法則”,所有生物基本上都用一套相同的遺傳密碼。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雖然生命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各種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遵循著共同的規(guī)律,即都具有同一性,這是生物的“共性”;各種具體生物的結構、功能是“個性”,“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生物的“共性”是從深入研究了各種具體生物之后概括出來的,人們借助于這種“共性”(生命活動的共同規(guī)律),就可以進一步研究其他未知生物的“個性”,論證和發(fā)現新的生物“共性”,推動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學生在高中生物必修課中學習生命活動的共同規(guī)律,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此。同時,通過這樣實事求是的具體分析,可以使學生從總體上認識生物世界,有助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又如,在學選修課時,結合生物技術的講解,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教育,說明現代生物技術對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作用,激勵同學們努力學習,力求跟上時代,練好本領,將來更好地為祖國貢獻力量。

總之,高中生物教學內容中確實含有豐富的德育因素。只要我們善于發(fā)掘,加以提煉,切合實際地引導、講解,這門課程的思想教育是大有可為的。

文章選自《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學習指導》(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32073.html

相關閱讀:如何高效地進行高考生物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