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技巧:咬定教材不放松?
?復習備考之潮流浩浩蕩蕩,身為執(zhí)教高三年級的教師,沒有理由回避,也不可能回避;厥椎谝浑A段的教學,是摸著石頭過河,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 針對近幾年高考語文命題的趨勢,我認為在復習中要“以本為本”,做到“取法于內,獲益于外”,切忌“舍本逐末”。
一、語文備考的誤區(qū)
有人認為,現在的高考,基本上是考課外,聽不聽課,學不學好課文,關系不大。我們的高考備考,往往會走進一些誤區(qū),(1)片面追求課外知識及課外練習而丟棄課本;(2)所做的課外試題與課內知識脫節(jié)。表現在:對課文不重視,甚至到了高三復習階段,為了節(jié)省時間去進行系統(tǒng)復習,連高中第五、第六冊書也忽略甚至完全拋棄。另外,一味做大量的練習,模擬試題、仿真題滿天飛,結果昏頭轉向,備考復習效果極差。這都是急功近利的盲目做法,不宜提倡。怎樣改變這種狀況,從誤區(qū)走出來,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幾道高考試題給我們的啟示
許多高考語文試題,與課文結合較為緊密,從詩歌鑒賞等題目我們都可以找到試題與教材的結合點,即“試題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如202019年高考題語文廣西卷第16題??詩歌鑒賞: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 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么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道題中考查了詩歌的意象??杜鵑,這一意象在人教版的高中教材第四冊劇本〈〈竇娥〉〉冤及詩歌〈〈蜀道難〉〉中都有出現。在〈〈竇娥冤〉〉中涉及杜鵑的是竇娥許第一樁心愿時出現的唱詞“望帝啼鵑”,并且課文有有關望帝的注解;在〈〈蜀道難〉〉中涉及杜鵑的詩句是“又聞子規(guī)啼月夜,愁空山”,在〈〈錦瑟〉〉中有“莊生曉夢迷胡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這些詩句都借杜鵑這一意象渲染了一種凄涼悲苦的氣氛。可見,如果學生對這幾處知識點較熟悉,那么,答這一道題第一問是易如反掌的。而且還可以讓學生較快的把握試題中的詩歌的感情基調,進而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王維的〈〈過香枳寺〉〉,題目有關”詩眼”的鑒賞,其中涉及到詩歌意境的把握,更是教材中王維詩歌〈〈山居秋暝〉〉那種幽靜凄清孤寂意境的再現。
三、復習備考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1、抓綱務本,確定內容
高考前,時間短,任務重,要跳出“題!,克服復習的盲目性,切實提高效率,明確復習的重點尤為重要。語文高考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語文能力,必然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主要依據。因為大綱是我們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是語文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課本是聯(lián)系教、學、考的一條紐帶,是訓練并形成各種能力的重要憑借。不少語文教師在畢業(yè)復習時完全拋開課本,讓學生做一本本的練習,完成一張張的試卷,忽視語文知能體系的系統(tǒng)復習,這無疑是舍本求未。脫離大綱、架空課本的復習,如同空中樓閣,是絕對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為了取得高質高效,教師在確定了目標以后,我們應該在眾多種語文復習資料中,為學生選擇一種以《大綱》為依據,以教材為基礎,能有條理地編寫出語文基礎知識、現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寫作訓練等內容的復習資料,這樣能使復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246860.html
相關閱讀:2019年高考語文第一輪復習備考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