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大家整理了高考歷史第一輪復習,以便大家更好的復習查閱,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也希望大家在高三期間好好復習,備戰(zhàn)高考。
近日,在網(wǎng)上見到這樣一道文綜歷史材料解析題,覺得此題材料選取比較好,引起我的注意,但接下來的設問,卻令我失望?疾榉较蚴俏拿魇(文明史觀),但設問顯得很粗糙,設問與材料明顯脫節(jié),材料變得可有可無。
這樣的問題,在我們教學中比較普遍。如下例:
(13分)閱讀下列材料:(注:選自山西省定襄縣登峰2012屆高中補習班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文綜試題)
材料一:16世紀以后,人類文明進程發(fā)生明顯變化。對此有人寫道:“……在這些世紀里,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從哥倫布橫越大西洋, 達?伽馬從葡萄牙出發(fā),繞過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從而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歷史進程,歐洲的統(tǒng)治也迅速地擴大到全球,……(這一切)都發(fā)生在這些世紀 里……”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華文明在連續(xù)、未間斷地發(fā)展了五千年后仍然綻出新枝,在16世紀后,并繼續(xù)同世界其他文明,特別是歐洲文明,進行著交往,做出了貢 獻。但是,18世紀中葉以后,這個古老的文明受到西方……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壓力。這種壓力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有的手段,……迫使中華文明不得不 經常地在“生存或滅亡”之間彷徨。
——馬克?《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世界文明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即一種先進文明(資本主義文明)以“生存威脅”迫使其他文明(無論是強勢文明還是弱勢文明)不得不仿效它……20世紀上半期,有著自己文化傳統(tǒng)的亞非拉國家,在沿著原有軌跡緩慢行進的同時,又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更強烈的沖擊。
——馬克?《世界文明史》
請回答:
結合上述材料,談談應如何正確評價歐洲的先進文明。(13分)
答案要點:
(從兩個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近代歐洲文明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程。同時,也促進了其他地區(qū)文明的發(fā)展。但是,歐洲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殖民侵略、掠奪的基礎上,破壞了其他文明的完整性。(13分)
以上三則材料,都是在談文明的發(fā)展,三段材料都是命題人摘取原著論述中的某一段內容,并沒有完整展現(xiàn)原文關于文明發(fā)展的論述。這點值得注意,因為我們很多材料題之難,其實也有因為斷章取義所至。
第一段材料是作者在論述人類文明進程發(fā)生一種轉折性變化,這種變化是什么呢?即“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文藝復興、工業(yè)革命、法國 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統(tǒng)治迅速擴大到全球的強大的民族國家的崛起,都發(fā)生在這些世紀里”。而“安逸自在,心滿意足的中國人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過去。”這段材料 本來是一段有歷史轉折、歷史對比的材料。但此處命題人將東西方對比的論述省缺了。
第二段材料是中華文明處于關鍵歷史時期的“生存或滅亡”之間彷徨。這段材料,本來可以作為第一段材料有關聯(lián)的補充,可以引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
第三段材料對前兩段材料有總結和闡釋作用,材料選取是非常好的。
但作為材料題的命制,關鍵在于你選取材料的考查目標是什么?這段材料與你的目標有多少關系?材料本身存在的“元素”或“題眼”是否被你挖掘出來?這關系到命題人為什么這樣設問?設問對材料有多大程度(深度)上的應用?等等,一系列技術上的處理問題。
從以上例題看,為什么說很粗糙呢?
原因就在于,它的設問沒有抓住每段材料中的題眼,一個13分的問,試圖讓學生通過材料發(fā)現(xiàn)歐洲文明發(fā)展中的“雙重性”,以此從兩個方面來“評價 歐洲的先進文明”。這樣的問學生用一種模式就可以套,沒有必要展現(xiàn)這么多段材料。用我們常說的,分值這樣大,設問這樣空泛,其實只是一道“棒棒題”!
怎樣使用這三段材料才好呢?
我認為還是要抓做引用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一步一步設問,做活“題眼”。
此題我們修改后如下:
材料一:16世紀以后,人類文明進程發(fā)生明顯變化。對此有人寫道:“……在這些世紀里,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從哥倫布橫越大西洋, 達?伽馬從葡萄牙出發(fā),繞過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從而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歷史進程,歐洲的統(tǒng)治也迅速地擴大到全球,……(這一切)都發(fā)生在這些世紀 里……”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16世紀以后人類文明的進程發(fā)生了怎樣的明顯變化?(4分)
歐洲日益興起;人類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tài),日益連成一個整體。
(注:這里原材料給出多少信息,就應要求學生答出多少。歐洲與中國的對比在摘引材料中沒有,就不應作要求。)
材料二:中華文明在連續(xù)、未間斷地發(fā)展了五千年后仍然綻出新枝,在16世紀后,并繼續(xù)同世界其他文明,特別是歐洲文明,進行著交往,做出了貢 獻。但是,18世紀中葉以后,這個古老的文明受到西方……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壓力。這種壓力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有的手段,……迫使中華文明不得不 經常地在“生存或滅亡”之間彷徨。
——馬克?《世界文明史》
2)根據(jù)史實,說說在西方工業(yè)文明的壓力下,中華文明面臨著“生存或滅亡”,先進的中國人作出了怎樣的選擇?請以鴉片戰(zhàn)爭后到五四運動前的史實加以說明(舉出兩例即可)。(4分)
積極向西方學習(1分)。林則徐、魏源等是中國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們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啟近代中國學習西方,謀求獨立自強 之先河;洪仁?岢齙摹蹲收?縷?肥竅冉?鬧泄?俗鈐縑岢齙拇?兇時局饕逕?實囊桓齦母鋟槳福??蟹從沉訟冉?鬧泄?訟蛭鞣窖扒笳胬硨吞剿骶裙?讓竦纜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20612.html
相關閱讀:關于新中國成立的高中歷史知識點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