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中有大量反映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作品,因此詩詞是社會歷史的縮影,是濃縮的歷史精華。如何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詩詞的歷史素材,推動歷史教學改革,是一個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問題。下面本人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闡釋一下古代詩詞引入歷史教學的幾個全局性問題,以期和同仁們探討。
一、古典詩詞引入歷史教學的必要性
(一)古典詩詞的歷史資料性
"文史相通"歷來被人們所共識,詩詞作為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古人用詩詞反映當時社會現(xiàn)實,用詩詞吟詠王朝興替、世事變遷。"詩圣"杜甫的詩因準確生動地刻畫了當時社會史實,被稱為"史詩"?梢哉f,古代詩詞中蘊藏著一座歷史資料的寶庫。史學研究者首先注意到了這座寶庫,利用詩詞反映歷史的特點,以詩文證史,開辟了史學研究的新途徑、新空間。大史家陳寅格的《元白詩箋證稿》便是倡導詩文證史的力作。這給我們豐富和改進教學手段以有力的啟示。
(二)古典詩詞的藝術魅力
中國古代詩詞句子整齊,結構勻稱,講求押韻,注重格律,適合歌詠,情感表達充沛、強烈……,有著其他文體難以具備的藝術魅力。初中生的志趣、審美情趣正在發(fā)展中,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將會給他們很好的感染、陶冶和引導,無形中鞏固了初中歷史教學的美育陣地。同時,也能幫助他們記憶歷史內容,加深其對歷史演變規(guī)律的領悟。
二、古典詩詞的引入與教學任務的落實
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了歷史教學的三項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而古典詩詞的引入將有助于這些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一)有助于"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
中國古代詩詞有反映現(xiàn)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史詩"之作俯拾皆是。這些詩詞能生動、鮮明地補充教材的基本史實,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例如: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5課《夏商西周的更迭》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浜,莫非王臣。"的詩句,它顯示了西周奴隸制國家的強盛和"周天子"的無上權威,是對西周奴隸制的絕好寫照。又如北師大版七年級歷上冊第20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引用杜甫《蜀相》中的名句"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高度概括和贊揚了諸葛亮一生的歷史功績和才德。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3課《氣度恢弘的隆盛時代》用《唐語林》中一段史料"開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訛,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來驗證開元盛世的繁盛景象。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運用"四百八十"這觸目驚心的數(shù)據(jù),使學生對南朝皇帝"佞佛"留下深刻的印象。初中歷史教材中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
(二)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只要稍加引導,詩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可信手拈來,這方面的潛力可隨處可挖。例如《詩經》中"不嫁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措,朝瞻爾庭有縣貊兮……"一段,連用反問,回旋重疊,反復吟詠,怎能不激起學生對剝削階級不勞而獲的強烈憎惡和憤怒呢?引用王昌齡的《從軍行》"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和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jié)思想教育,又如岳飛的《滿江紅?怒發(fā)沖冠》"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以激昂、熱烈的筆觸表達了岳飛抗金的決心和誓死保衛(wèi)社國山河的氣概,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生動教材。
(三)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能力"
初中歷史學科的能力主要包括觀察能力、記憶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其核心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是當今教學改革的著力點。古典詩詞引入教學對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古典詩詞為了表達最深刻的思想或最強烈的情感,總是用極具風格的邏輯結構組織排列極簡單、極鮮明的事實,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起學生濃厚的求知欲望。又如李紳的《憫農》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前三句描寫了農業(yè)豐收和四海墾辟,但最后一句卻激起人們層層思索的漣漪。張愈的一首《蠶婦》"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運用對比的手法,表現(xiàn)出極大的生活反差,展現(xiàn)了文明史肌體上的深深傷痕。在這反差與傷痕中到底隱藏著什么呢?這是詩人涌出發(fā)人深省的疑問。古典詩詞的這種卓絕的設問能力會引導學生進行一次次的"歷史思索",提高學生自己的思維能力。
三、古典詩詞引入初中歷史教學的原則
(一)寫實性原則
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要求所引入的詩詞能較客觀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從而使學生能把握住歷史的真實性。杜甫的"三吏"、"三別"等"詩史",及白居易的新樂府詩,便是寫實的代表作。
(二)思想性原則
引入教學的古典詩詞必須有較高的思想性,同情勞動人民,反對、抨擊社會罪惡和不公平。當然,我們也不能過分苛求古人,對于作品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性、階級局限性,要向學生指出,并給予合理的解釋。那些嚴重歪曲歷史,思想反動的詩詞,是堅決不能用于教學的。
(三)簡明性原則
引入詩詞要顧及到中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生現(xiàn)階段的知識積累、能力結構,盡量選擇那些通俗易懂,富有藝術魅力的。那些古奧、艱深的,即使內容再好,也盡量不要采用。
(四)精要性原則
短小精悍是古典詩詞的一大特點,有些較長的,要引入課堂教學無疑是十分麻煩的事,且有喧賓奪主之嫌。如果其中的內容令人難以割舍,不妨從中選取有代表性的詩句用于教學。不過,剪裁時,切忌斷章取義。
除了上述原則外,還應借鑒語文教學的成果。我們知道,從小學開始,每冊語文課本都選有古典詩詞。其中無一不是詩詞中的精華。在歷史教學中,若需要引入其中的詩詞,僅簡單一提即可,這樣不但省時省力,而且學生通過迅速回憶、聯(lián)想,能更快地理解相關歷史內容,教學效果更佳。可謂事半功倍。這同時要求教師對中學語文課本有較完整、準確的了解,并比較出詩詞在語文教學和歷史教學中的側重點,從而能夠拾遺補缺,達到詩詞教學的完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024154.html
相關閱讀:高中生學好歷史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