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點詞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3分)A.老饕tāo 田鳧fú ????shū 潺潺chánB.間不容發(fā)jiān 粗糙cào 胡謅zhōu 哄傳hōngC.出殯bìng 顫栗zhàn 削蘋果皮xiāo 混水摸魚hùnD.血淋淋xiě 架梁之椽chúan 封狼居胥xū 瀛洲yíng2.下列各項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3分)A.輟學 啜泣 居傲 渺茫 縹緲 B.揭幕 日暮 羨慕 墳墓 驀捐C.蠕動 嚅動 懦弱 糯米 孺人 D.勛綬 隕命 羸弱 懾服 嬴政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3分)A.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流放到了遙遠而荒蕪的惠州,并在此創(chuàng)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B.玉雕師傅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雕琢技藝,雕刻出一件件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向我們展示出一派生機盎然的自然現(xiàn)象。C.一輛吊車在裝吊約2噸的重物到高點時,不料重物突然脫落,砸中兩人致其死亡。D.劉少奇在數(shù)十年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中,從不懈怠,始終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愛不釋手,閱讀思考。4.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恰當?shù)囊豁検茿.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似乎是不確定的意思,表明采蓮的歷史久遠,但何時開始不十分確定。)B.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語,突出了樹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C.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總表明在這樣的日子里月光就會另有一番樣子。)D.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大意在這里是大概的輪廓的意思,可見當時的朦朧靜謐。).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羽扇綸巾B.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C.強虜灰飛煙滅 D.一尊還酹江月.從句式角度分析,下列句子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例句:故國神游A.師不必賢于弟子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C.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D.明星熒熒,開妝鏡也.下列詩句的修辭方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羽扇綸巾,談笑間B.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C.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D.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①不久我復員了。 ②兒子的炮兵連鳴著禮炮,給自己的指揮員送喪。 ③我在遠離故鄉(xiāng)的德國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歡樂和希望。 ④我的心里仿佛有樣東西斷裂了…… ⑤我不知所以地回到自己的部隊里。答: 14.閱讀下面的這段文字用一句話概括主要內容。不超過字戰(zhàn)爭曾給人類帶來了太多的不幸和災難。據(jù)統(tǒng)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把整個歐洲及西亞、非洲和遠東拋進了硝煙和死亡的陰影,15億人卷入戰(zhàn)爭旋渦,3000多萬人傷亡,無數(shù)的財產受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61個國家和地區(qū)參戰(zhàn),17億人卷入戰(zhàn)爭,9 000多萬軍人和平民在戰(zhàn)爭中傷亡,經(jīng)濟損失高達4萬億美元。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爭奪財富和資源而發(fā)動的世界戰(zhàn)爭,給許多國家經(jīng)濟社會造成極其巨大的破壞。正因為如此,各國人民都不愿看到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再推行新的霸權和強權,都不愿看到南北之間發(fā)展的差距、貧富的懸殊再擴大下去。各國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過上穩(wěn)定安寧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渴望實現(xiàn)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渴望促進共同發(fā)展和共同繁榮,共創(chuàng)人類美好的未來。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臺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尼那里來的。不過那一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二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裾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雨不但可嗅,可觀,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臺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于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更籠上一層凄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jīng)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兩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在古老的大陸上,千屋萬戶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來這島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在日式的古屋里聽雨,春雨綿綿聽到秋雨瀟瀟,少年聽到中年,聽聽那冷雨。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是室內樂是室外樂,戶內聽聽,戶外聽聽,冷冷,那音樂。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二十五年,沒有受故鄉(xiāng)白雨的祝福,或許發(fā)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一位英雄,經(jīng)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額頭是水成巖削成還是火成巖?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一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文中加點的“她”“裾邊”各比喻什么?聯(lián)系全句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答:文章結尾處說“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記憶”前加“青苔深深”,對表現(xiàn)“記憶”有什么好處?答:由第二段首句“聽聽那冷雨”到第四段尾句“舐舐那冷雨”作者的感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答:下列對這篇散文的分析,不正確的項是A.本文以微寒潮濕的春雨象征心情,借雨聲雨景,回憶生平往事,以寄托對故鄉(xiāng)河山與傳統(tǒng)文化的思慕眷戀之情。B.聽聽那冷雨中的冷,一是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給人的外在感受,是表現(xiàn)因遠離祖國大陸而產生的內心的凄冷。C.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經(jīng)過提煉了的細節(jié)傳達出了作者的離怨鄉(xiāng)愁。D.本文圍繞著春雨,創(chuàng)造了一種既朦朧又明麗,既沉郁又曠達的獨特的意境,意象眾多,雖巧而不見刻削之痕。E.本文使用了大量的疊音詞寫雨,如淋淋漓漓滴滴點點滴滴等,不僅具有一種和諧的音韻美,也使雨態(tài)表現(xiàn)得更形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①假如春季是大地的再生,那么凋零的冬季不正是一種孕育嗎?②時序更疊,四季循環(huán),就像一個人生命的歷程,明媚清純的春進入熱情活力迸放而理想高燃的夏季,然后自盛放的夏轉入成熟的秋,由怡美成熟的秋進入沉思的冬季。到了凜冽的冬季,就像走完了人生另一個歷程,正期待另一次新的超越,正企望另一次新的突破,再展開另一種生命的新境界——期待另一個生命春天的來臨。生命就是需要不斷地超越,也需要不斷地突破,才不致枯滯的。③冬季真是屬于沉思而非凋零的季節(jié),田野上,成熟的稻子已收割,田野裸裎自己的胸膛,沒有稻穗搖曳,更無從聽群蛙齊鳴,往昔有著青春絢麗,如今倒像進入禪境。這時農人正忙著堆肥,成車成車的堆肥正肥沃著貧瘠的土地;在冬季,泥土正吸收著新的養(yǎng)分,當明春來臨,牛犁翻松了新土,那土地就再洋溢無限的生機。我們所熟知的自然界,有些動物正在冬眠,冬眠并非死亡,而是一種新蛻化;有些樹木花草也棄絕了紅花綠葉,但那也不是枯死,明春嫩綠的新芽,將展開一個新的絢麗的夢境。④而守侯一季的寒冬,你心里正孕育著什么?正想做何種的突破?⑤我們生命所以貧瘠,原因往往不是放棄了工作,而是因工作而放棄了沉思;要不斷地工作,也要不斷地沉思。生命原是一個不知來自何處去之何方的奇跡,存在也是一個時空的偶然,我們需要不停地奮斗,高燃理想的赤子之心,來印證我們生命真正的存在,這樣我們便需活躍我們的思維,點燃靈臺的明燈,照亮我們該走的路,以便我們繼續(xù)跋涉。生命也是需要不斷跋涉的,不管昨日你有多少功績,不管昨日你靈園里開了多少花木,那是屬于昨日;若你一心沉湎昨日的喜悅,就難享今日更清純的歡欣。今日,一個新的開始,更需要我們前進,更需要我們去孕育,人生是一條永遠走不完的旅程,需要生命的火把,直至成灰淚盡……⑥在這冬季,原不是告退的季節(jié),守候一季的寒冬,原在孕育明媚的春天,詩人意味深長地說過: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在冬季,讓沉思豐盈你的生命,也孕育更新你的疲憊或已充滿創(chuàng)傷的心靈,也孕育一個突破超越而新的春天,冬季原來是沉思的孕育的季節(jié)。、邉e放棄,別嘆氣,別忘了冬季是沉思孕育的季節(jié)。⑴綜觀全文,作者提出了怎樣的觀點?(不超過15個字)(2分)答:35字)(2分)答:45字)(6分)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浙江省東陽某中學2013-2014學年高一12月月考語文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yi/15519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