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指要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復習教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2012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檔版08: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案)

【必備考點指要】
1.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
3.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4.結合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進程與影響,分析馬克思主義誕生的主客觀條,認識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的產物。
5.認識巴黎公社革命失敗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十月革命爆發(fā)的必然性和在俄國爆發(fā)的特殊性。

【基礎考點整理】
考點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
1.社會經濟前提:(1)工業(yè)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fā)展。(2)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發(fā)生,集中暴露了資本主義的弊端(最大的弊端或矛盾是,社會化大生產與私人占有生產資料,使貧富分化拉大)。
2.階級基礎:(1)工業(yè)革命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個對立階級(工業(yè)資產階級和工業(yè)無產階級)。(2)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發(fā)生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工人運動(即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它顯示了無產階級的偉大力量,同時也說明了無產階級對科學革命理論的迫切需求。
3.理論基礎: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和大衛(wèi)•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以英國的歐和法國的圣西門、傅立葉為代表);其他社會主義思想(如被恩格斯稱為“德國無產階級的第一次獨立理論運動”的魏特林主義)。
4.主觀條:一是馬、恩對理論的研究,二是他們對工人運動的參與和指導。
(二)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和意義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
(1)1848年2月,馬、恩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也是國際工人運動第一個戰(zhàn)斗綱領——《共產黨宣言》發(fā)表。(2)《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意義
(1)使工人運動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2)促進了國際工人運動的發(fā)展。(3)開創(chuàng)了無產階級革命新時代。
考點二: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
(一)第一國際
1.成立的歷史條
(1)客觀條:工人運動的高漲以及走向國際聯合的形勢(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國際工人運動再掀高潮,各國工人的聯系加強。理解:世界市場已形成,資產階級同甘苦,無產階級共命運)。
(2)直接因素:多國工人的國際會晤與工人斗爭的國際配合(1862年倫敦世界工業(yè)博覽會期間,英法德三國工人商談提出建立國際工人組織,這次會晤成為推動建立國際工人聯合會的直接因素;1863年波蘭反對沙俄壓迫的起義得到英法工人的聲援,這場運動直接促成了1864年國際工人大會的召開)。
(3)主觀條:馬、恩及時總結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同時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
2.成立大會
(1)時、地:1864年,倫敦圣馬丁教堂,國際工人大會。
(2)內容:①成立了“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②選出了它的領導機構——臨時中央委員會(后改稱總委員會)。③英國工聯領導人奧哲爾和克里默分別當選主席和總書記。④馬克思被選入總委員會,擔任德國通訊書記。
3.原則、思想及領導
(1)原則:《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和《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程》,為第一國際確定了正確的政治原則和組織原則。(2)思想:馬克思主義成為第一國際的指導思想。(3)馬克思是第一國際的實際領導者,是第一國際的靈魂。
4.任務、作用
(1)任務:外部斗爭反資產階級統治和壓迫;內部斗爭反非馬思潮和派別。
(2)作用:它是各國工人團體聯絡和合作的中心;它真正使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
(二)巴黎公社
1.巴黎公社的成立(法國當時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時偶然爆發(fā)革命)
(1)革命背景:①民族矛盾激化:普法戰(zhàn)爭,法國戰(zhàn)敗,割地賠款。②階級矛盾激化:資產階級竊取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權,對外投降賣國,對內要解除工人開武裝。③直接原因:資產階級反動政府軍隊偷襲國民自衛(wèi)軍蒙馬特爾高地。
(2)革命爆發(fā)及公社成立:1871年3月18日,革命爆發(fā)。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誕生。
2.巴黎公社的措施
(1)廢舊立新:公社廢除了資產階級反動軍隊,代之以國民自衛(wèi)軍。
(2)有總有分:公社委員會是經普選產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下設十個委員會。
(3)選舉監(jiān)督:公社委員和工作人員都由選舉產生,并對選民負責,受選民監(jiān)督。
(4)年薪限制:國家公職人員的最高年薪不得超過一般技術工人的工資。(有關選舉和年薪的規(guī)定,最能體現巴黎公社的無產階級政權性質)
3.巴黎公社的失敗
(1)保衛(wèi)公社的戰(zhàn)斗(走向失敗的過程)
①正當巴黎無產階級歡慶勝利之際,逃到凡爾賽的梯也爾軍隊開始反撲。②1871年5月21日,在奸細的策應下,凡爾賽軍隊攻入巴黎市區(qū),巴黎公社保衛(wèi)戰(zhàn)即歷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開始了。③1871年5月28日,巴黎全部被凡爾賽軍隊占領,巴黎公社革命結束了。
(2)失敗的原因(一場早產的、偶然爆發(fā)的無產階級革命)
①根本原因:19世紀7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正處在上升發(fā)展時期,不論是生產力水平還是無產階級的政治威信,都還未達到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程度。
②具體原因:公社缺乏統一的革命政黨(法國自己的政黨)的領導,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更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供借鑒。(思考其它具體原因?)
4.巴黎公社的意義
(1)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2)巴黎公社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建立了無產階級自己的政權,其原則永存,精神不朽。
(三)第二國際的斗爭
1.第二國際成立的歷史條
(1)階級基礎:19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工人運動出現了新的高潮(影響最大的是1886年美國芝加哥工人為爭取八小時工作日而舉行的全國大罷工)。
(2)思想基礎:各國工人運動的發(fā)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3)組織基礎:在馬、恩的指導下,各國工人階級政黨和組織紛紛建立起。
(4)危急狀況:馬克思逝世,國際工人運動受到巨大損失。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思潮開始泛濫。
2.第二國際的成立和破產
(1)成立:1889年7月14日,巴黎,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大會討論了國際勞工立法、工人階級經濟和政治斗爭等問題;通過了每年慶!拔逡还(jié)”的決議。
(2)特點:組織比較松散(不是各國工人階級政黨的上級組織,各國工人階級政黨是獨立自主的)。
(3)內部斗爭:(右派)修正主義(代表是德國的伯恩斯坦)和(左派)馬克思主義(代表如俄國的列寧、德國的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的斗爭。
(4)最終解散(破產):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第二國際自行解散。
考點三: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一)十月革命的歷史條
1.沙皇俄國落后性:沙皇俄國是實力較弱但軍事封建性很強的帝國主義國家。
(1)1861年農奴制改革,俄國開始逐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并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2)俄國帝國主義是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沒有完成的情況下產生的,有濃厚的軍事封建色彩。(3)軟弱的壟斷資本依靠沙皇政府對外壓榨勞動人民,對外擴張和瓜分世界。(4)俄國對西歐資本(如法國)有極大的依賴性。
2.社會矛盾尖銳性:沙皇俄國社會矛盾激化,危機四伏。
(1)國內:壟斷資本對無產階級的無情剝削;專制制度和封建地主對人民的殘酷壓迫;俄羅斯民族對其他少數民族的的高壓統治。(2)國外: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此起彼伏;沙俄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接連失敗,局勢惡化。
3.無產階級成熟性:俄國無產階級的壯大和成熟,使革命具備主觀條。
(1)俄國群眾性工人運動日益高漲。(2)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建立。(3)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指導思想創(chuàng)立。(1900年,列寧創(chuàng)辦的《火星報》做好了建黨準備;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告布爾什維克黨誕生;布爾什維克黨建立,標志著列寧主義誕生。列寧主義是結合俄國實際,對馬克思主義繼承和發(fā)展的產物)
4.形勢變化促進性:二月革命后俄國形勢的發(fā)展,促進了無產階級革命爆發(fā)。
(二)二月革命及形勢變化
1.二月革命的爆發(fā)
(1)原因:沙俄專制統治使階級矛盾激化;俄國參加一戰(zhàn),前線接連失利使國家局勢更惡化;布爾什維克黨的宣傳和發(fā)動。
(2)概況:1917年3月(俄歷2月),彼得格勒工人士兵起義,革命在首都取勝后席卷全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羅曼諾夫封建王朝覆滅。
(3)性質:反對帝國主義戰(zhàn)爭和反對沙皇制度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二月革命后)革命形勢的發(fā)展
(1)兩個政權并存局面:一個是占主導地位的、資產階級專政的臨時政府;另一個是監(jiān)督性的、工農革命民主專政的工兵代表蘇維埃;這種情況是不能長久的維持的。
(2)《四月提綱》提出過渡:列寧提出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3)臨時政府前線失。红柟探y治、轉移人民視線的目的未達到;反而惡化局勢。
(4)七月事結束并存:①臨時政府公開反對革命,政權完全轉到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手中,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結束。②七月事表明,革命和平發(fā)展已不可能。
(5)制定武裝起義方針:由布爾什維克黨第六次代表大會制定。
(6)經濟危機推動起義:①經濟危機加劇了人民對臨時政府的憤恨,也使政局更加動蕩不安。②工人的罷工運動和農民的奪地斗爭不斷發(fā)生,革命風暴醞釀成熟。
(三)十月革命及其歷史意義
1.十月革命爆發(fā)(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1)1917年10月,布爾什維克黨中央會議通過了近期舉行武裝起義的決議,并成立了公開領導武裝起義的機構——軍事革命委員會(易錯為“革命軍事委員會”)。(2)1917年11月6日(俄歷10月24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開始。(3)11月7日上午,臨時政府首腦克倫斯基逃走,軍事革命委員會發(fā)表《告俄國公民書》,宣告臨時政府被推翻。(4)11月7日晚,“阿芙樂爾”號巡洋艦拉開總攻序幕,最后堡壘冬客被攻占,起義獲得勝利。
2.蘇維埃俄國成立
(1)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彼得格勒的斯莫爾尼宮開幕。(2)大會通過了《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告各地全部政權一律轉歸工兵農代表蘇維埃。(3)通過了《和平法令》(宣告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土地法令》(土地國有,使用權歸農民)。(4)成立了以列寧為首的世界上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3.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1)國內意義: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②為把俄國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強國和實現國家現代化創(chuàng)造了重要前提。(改變性質、美好前景)
(2)國際意義:①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戰(zhàn)線,為國際無產階級樹立了斗爭榜樣,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②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實踐指導力量。(沖破戰(zhàn)線樹立榜樣、民族解放思想指導)

【高考方向預測】
1.本專題高考以選擇題為主,很少涉及材料解析題。
2.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及其成果、影響,將會成為高考命題的切入點。
3.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明,兩大明對人類社會所作的貢獻、創(chuàng)造出的人類明成果,是高考關注的重點。
4.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和諧共處、合作中有矛盾、雙贏中有競爭,這是現在及將很長一段時間世界政治的現狀,考前練習也要注意這一特點。

【規(guī)律方法總結】
1.要從宏觀上把握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形成發(fā)展的脈絡和演進規(guī)律:理論產生——革命實踐——制度確立。
2.要從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狀況和各國具體的國情分析比較巴黎公社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嘗試,社會主義制度在俄國、中國確立的方式、原因的共性和個性;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結合馬克思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探究認識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
3.全面分析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如客觀條可從社會經濟前提、階級基礎、理論等角度簡述;主觀條主要指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努力。
4.用多因一果的方法分析巴黎公社革命爆發(fā)和失敗的歷史原因
巴黎公社革命爆發(fā)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但主要原因是由于民族矛盾激化引發(fā)階級矛盾尖銳的結果。
巴黎公社革命是特殊條下的一次城市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時機尚未成熟,這就決定了它失敗的必然性。巴黎公社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法國資本主義還處于上升發(fā)展階段,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經濟基礎根本不具備。其它的因素都是次要原因,如:臨時政府軍事力量的強大;普魯士對臨時政府的幫助;沒有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沒有乘勝追殲殘敵;沒有沒收法蘭西銀行;未建立工農聯盟,等等。
5.結合中俄兩國的經濟狀況、階級狀況,分析比較中俄兩國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差異和社會主義制度確立過程中的不同舉措。認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各國實際相結合是革命和建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易混知識清單】
1.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之處和相互關系
不同之處:雖然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布爾什維克都在兩次革命中起了領導作用。但前者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資產階級起了積極作用,結果是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后者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結果是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兩者的關系: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緊密相連,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過渡到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階段。
2.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在成果上的區(qū)分
巴黎公社只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3.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點
(1)有無本國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2)有無取得農民的廣泛支持;(3)有無迅速消滅革命殘余力量;(4)革命成果和持續(xù)時間不同(巴黎公社只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持續(xù)71天;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俄國持續(xù)74年)。
4.馬克思主義本土化
(1)俄國化:列寧主義;斯大林模式。
(2)中國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胡錦濤科學發(fā)展觀。

【單元要點分析】
1.《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作為馬克思主義誕生標志的理由
(1)《共產黨宣言》是國際無產階級第一個具有新思想原則、新組織機構的共產主義政黨(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是“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政治綱領。
(2)《共產黨宣言》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2.《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
(1)闡明了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斷言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2)指出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重要作用。(3)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專政)。(4)無產階級要建立自己的政黨。(5)第一次較為系統完善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3.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發(fā)展歷程的特點
(1)從空想到科學;(2)由理論到實踐;(3)由一國實踐到世界多國實踐。
4.國際工人運動在19世紀初至19世紀70年代和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兩個階段不同特點的比較
(1)有無各國自己的政黨:前者無;后者有。(2)組織狀況:前者自發(fā)斗爭為主;后者有組織斗爭為主。(3)斗爭手段:前者暴力斗爭為主;后者合法斗爭為主。(4)斗爭內容:前者政治斗爭為主;后者經濟斗爭為主。
5.十月革命的特點
(1)從理論的角度看,列寧繼承并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主,創(chuàng)立了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一個國家取得勝利的學說,并取得了革命勝利。(2)從革命的道路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擴展到中小城鎮(zhèn)和農村地區(qū)的革命道路。(3)從革命的階段性看,經歷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緊密相連的階段。(4)從革命方式看,由設想和平奪權到暴力革命奪權。
十月革命勝利進程另一說法: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綱》指方向;七月流血拋幻想;十月起義現曙光。

【學科問題探究】
1.從相關材料中體會馬克思的高尚品格
材料一 馬克思在中學畢業(yè)作《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中寫道:“我立志選擇最能為人類謀福利的職業(yè),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
材料二 英國《焦點》月刊載說:他是一位杰出的經濟學家,卻債務纏身,大半生窮困潦倒;他出身于中產階級上層,卻熱情捍衛(wèi)工人的權益。他一生清苦,顛沛流離。從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活著的時候受到各國政府——無論是專制政府還是共和政府的驅逐。他忍受著一般人難以想象的貧困、疾病、喪子、亡妻、嫉恨、誹謗的折磨。盡管如此,馬克思一生義無反顧地追求真理。
材料三 高一語新程《必修一•語》中的《馬克思的自白》(節(jié)選):您認為男人最好的品德?剛強。您認為女人最好的品德?溫柔。您的特點?對目標始終如一。您對幸福的理解?斗爭。您對不幸的理解?屈服。您喜歡的做的事?啃書本。您喜愛的顏色?紅色。您喜愛的座右銘?懷疑一切。
我們應該向馬克思學習哪些高尚品格?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具有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的崇高理想和為人類事業(yè)勇于獻身的精神、國際主義精神; 堅持真理不懈奮斗的創(chuàng)造精神。
2.修正主義的相關問題
(1)代表人物: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德國的伯恩斯坦。
(2)主要觀點:美化資本主義;反對暴力革命;幻想從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社會主義。
(3)實質:是一種打著修正馬克思主義的旗號,實質上篡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錯誤思潮(列寧說“為了實際的或假想的一時的利益而犧牲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這就是修正主義的政策”)。
(4)產生根:在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大資產階級需要在工人隊伍中培養(yǎng)代言人;在巴黎公社失敗后的相對和平時期,工人政黨的領袖產生了議會斗爭、和平改良的思想。
(5)新的認識:修正主義者是在當時工人生活狀況明顯改善并獲得一定的政治權利、武裝起義已沒有可能性的形勢下,去探索開展社會主義運動的新途徑、新方式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修正主義者在當時的某些論述經過實踐檢是正確的,如:西歐當時已不可能進行勝利的城市武裝起義(恩格斯也如此認為);預言中產階級在資本主義各國中將占人口中的大多數;階級斗爭未必越越尖銳,緩和的趨勢是存在;無產階級絕對貧困化的結論已經過時等。(絕對貧困化是指生活狀況持續(xù)惡化;相對貧困化是指貧富差距持續(xù)擴大)
3.近代中國與十月革命前的俄國都是落后的農業(yè)國,中俄兩國的革命道路是否完全相同?為什么?這說明了什么?(自主探究,答案略)

【高考真題選編】(2011年高考歷史真題精選精析)
1.(2011年新標卷綜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發(fā)布告稱,“你是受高利貸者、承租戶、莊園主和農場主折磨的一個鄉(xiāng)下勞動者,貧窮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們的勞動最好的一部分產品要給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給農民,把勞動工具給工人”。發(fā)布該告的主要意圖是
A.號召工農群眾迅速起義 B.進一步鞏固工農革命聯盟
C.宣布徹底廢除財產私有 D.希望得到農村群眾的支持
【答案】:D
【解析】:巴黎公社革命已經在1871年3月爆發(fā),A項在時間上錯誤;“工農聯盟”沒有有效鞏固是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之一,排除B;分地給農民、分工具給工人,這是承認私有制,排除C;D項符合題中材料強調的讓“鄉(xiāng)下勞動者”等得利,希望得到其支持的意圖。
2.(2011年北京卷綜23)國際工人運動給我們留下了寶貴財富。下列獻按時間先后排列準確的是
①《共產黨宣言》 ②《資本論》 ③《四月提綱》 ④《人民憲》
A.③①②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答案】:D
【解析】:④項是英國憲運動的綱領,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①項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②項在馬克思主義誕生稍后;③項是1917年列寧提出的俄國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綱領。
3.(2011年廣東省綜21)有學者認為:“19世紀70年代的新歐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辯證法所指的歷史上階級斗爭的新階段!痹撚^點依據的史實是
A.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B.俄國十月革命
C.《共產黨宣言》發(fā)表 D.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D
【解析】:解題時緊扣題干關鍵詞“19世紀70年代”、“階級斗爭”、“新階段”可知符合史實的是巴黎公社革命,這次革命是發(fā)生在1871年,同時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斗爭矛頭指向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A項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時間是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上半葉,同時也無法反映題干中的“階級斗爭”;B項俄國十月革命發(fā)生于1917年,時間不符;《共產黨宣言》于1848年發(fā)表,這一時間的工人斗爭仍以自發(fā)為主,構不成“新階段”。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san/52831.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考點備考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