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題-2018年浙江學考物理選考復習備考分題匯編“4+6”(真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2018浙江學考選考復習備考分題匯編“4+6”(真題+全真模擬)
第20題

1、【2018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考試物理試題】如圖1所示是游樂園的過山車,其局部可簡化為如圖2所示的示意圖,傾角θ=370的兩平行傾斜軌道BC、DE的下端與水平半圓形軌道CD順滑連接,傾斜軌道BC的B端高度h=24m,傾斜軌道DE與圓弧EF相切于E點,圓弧EF的圓心O1,水平半圓軌道CD的圓心O2與A點在同一水平面上,D O1的距離L=20m,質量m=1000kg的過山車(包括乘客)從B點自靜止滑下,經過水平半圓軌道后,滑上另一傾斜軌道,到達圓弧頂端F時,乘客對座椅的壓力為自身重力的0.25倍。已知過山車在BCDE段運動時所受的摩擦力與軌道對過山車的支持力成正比,比例系數 ,EF段摩擦不計,整個運動過程空氣阻力不計。(sin370=0.6,cos370=0.8)

(1)求過山車過F點時的速度大小
(2)求從B到F整個運動過程中摩擦力對過山車做的功
(3)如圖過D點時發(fā)現圓軌道EF段有故障,為保證乘客安全,立即觸發(fā)制動裝置,使過山車不能到達EF段并保證不再下滑,則過山車受到的摩擦力至少多大?
【答案】(1) (2) (3)
(3)從D到F過程中
觸發(fā)制動后恰好能到達E點對應的摩擦力為 ,則
解得
要使過山車停在傾斜軌道上的摩擦力為 ,
綜合考慮可知
2、【2019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考試物理試題】圖中給出一段“ ”形單行盤山公路的示意圖,彎道1、彎道2可看作兩個不同水平面上的圓弧,圓心分別為 ,彎道中心線半徑分別為 ,彎道2比彎道1高 ,有一直道與兩彎道圓弧相切。質量 的汽車通過彎道時做勻速圓周運動,路面對輪胎的最大徑向靜摩擦力是車重的1.25倍,行駛時要求汽車不打滑。(sin37°=0.6,sin53°=0.8)
(1)求汽車沿彎道1中心線行駛時的最大速度 ;
(2)汽車以 進入直道,以 的恒定功率直線行駛了 ,進入彎道2,此時速度恰為通過彎道2中心線的最大速度,求直道上除重力以外的阻力對汽車做的功;
(3)汽車從彎道1的A點進入,從同一直徑上的B點駛離,有經驗的司機會利用路面寬度,用最短時間勻速安全通過彎道,設路寬 ,求此最短時間(A、B兩點都在軌道的中心線上,計算時視汽車為質點 )。

【答案】(1) (2) (3)
【考點】本題主要考察知識點:水平面內圓周運動臨街問題,能量守恒

直道上由動能定理有:
代入數據可得
(3)
可知r增大v增大,r最大,切弧長最小,對應時間最短,所以軌跡設計應如下圖所示

由圖可以得到
代入數據可以得到r’=12.5m
汽車沿著該路線行駛的最大速度


線路長度
最短時間 。
3、【2018年10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考試物理試題】如圖1所示,游樂場的過山車可以底朝上在豎直圓軌道上運行,可抽象為圖2的模型,傾角為45°的直軌道AB、半徑R=10cm的光滑豎直圓軌道和傾角為37°的直軌道EF,分別通過水平光滑銜接軌道BC、 平滑連接,另有水平減速直軌道FG與EF平滑連接,EG間的水平距離l=40cm。現有質量m=500kg的過山車,從高h=40m處的A點靜止下滑,經BCD EF最終停在G點,過山車與軌道AB,EF的動摩擦因數均為 =0.2,與減速直軌道FG的動摩擦因數 =0.75,過山車可視為質點,運動中不脫離軌道,求:

(1)過山車運動至圓軌道最低點C時的速度大。
(2)過山車運動至圓軌道最高點D時對軌道的作用力;
(3)減速直軌道FG的長度x,(已知sin37°=0.6,cos37°=0.8)
【答案】(1) (2) ,方向豎直向上(3)

(2)過山車到達D點的速度為 ,由機械能守恒定律

由牛頓笫二定律

聯立代人數據可得:FD = 7000N
由牛頓笫三定律可知.軌道受到的力F’D = 7000N
(3)過山車從A到達G點.由動能定理可得

代人數據可得x = 30m
考點:考查了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恒,牛頓運動定律,圓周運動
【名師點睛】應用動能定理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明確研究對象和研究過程,找出始末狀態(tài)的速度。(2)要對物體正確地進行受力分析,明確各力做功的大小及正負情況(待求的功除外)。(3)有些力在物體運動過程中不是始終存在的。若物體運動過程中包括幾個階段,物體在不同階段內的受力情況不同,在考慮外力做功時需根據情況區(qū)分對待
4、【2019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考試物理試題】如圖所示,裝置由一理想彈簧發(fā)射器及兩個軌道組成.其中軌道Ⅰ由光滑軌道AB與粗糙直軌道BC平滑連接,高度差分別是h1=0.2m、h2=0.10m,BC水平距離L=1.00m.軌道Ⅱ由AE、螺旋圓形EFG和GB三段光滑軌道平滑連接而成,且A點與F點等高.當彈簧壓縮量為d時,恰能使質量m=0.05kg的滑塊沿軌道Ⅰ上升到B點;當彈簧壓縮量為2d時,恰能使滑塊沿軌道Ⅰ上升到C點.(已知彈簧彈性勢能與壓縮量的平方成正比)

(1)當彈簧壓縮量為d時,求彈簧的彈性勢能及滑塊離開彈簧瞬間的速度大小;
(2)求滑塊與軌道BC間的動摩擦因數;
(3)當彈簧壓縮量為d時,若沿軌道Ⅱ運動,滑塊能否上升到B點?請通過計算說明理由.
【答案】(1)當彈簧壓縮量為d時,彈簧的彈性勢能是0.1J,滑塊離開彈簧瞬間的速度大小是2m/s;(2)滑塊與軌道BC間的動摩擦因數是0.5;(3)當彈簧壓縮量為d時,若沿軌道Ⅱ運動,若R≤0.4m,滑塊能上升到B點.若R>0.4m滑塊不能到達B點.
【考點】功能關系;彈性勢能.
【分析】(1)當彈簧壓縮量為d時,釋放后彈簧的彈性勢能轉化為滑塊的動能,滑塊在軌道Ⅰ上升到B點的過程中,滑塊的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由機械能守恒定律求解.
(2)當彈簧壓縮量為2d時,彈簧的彈性勢能是彈簧壓縮量為d時彈性勢能的4倍,對滑塊釋放到C的整個過程,運用能量守恒定律列式,可求得滑塊與軌道BC間的動摩擦因數.
(3)若要能使滑塊上升到B點,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能否上升到B點.

(2)當彈簧壓縮量為2d時,由題可得:彈簧的彈性勢能是彈簧壓縮量為d時彈性勢能的4倍,即為:
EP2=4EP1=0.4J
對滑塊從彈簧釋放后運動到C點的過程,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得:
EP2=mg(h1+h2)+μmgcosα•LBC=mg(h1+h2)+μmgL
解得:μ=0.5
(3)滑塊恰能圓環(huán)最高點應滿足的條件是:
mg=m
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得: =
即得 v0=v
聯立解得 Rm=0.4m
若R≤Rm=0.4m滑塊能通過圓環(huán)最高點.
設滑塊在EB軌道上上升的最高點離圖中虛線的高度為h.
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得:
EP1=mgh
解得:h=0.2m
由于h=h1,所以滑塊能上升到B點.
若R>Rm=0.4m滑塊不能通過圓環(huán)最高點,會脫離圓形軌道,所以不能到達B點.
答:
(1)當彈簧壓縮量為d時,彈簧的彈性勢能是0.1J,滑塊離開彈簧瞬間的速度大小是2m/s;
(2)滑塊與軌道BC間的動摩擦因數是0.5;
(3)當彈簧壓縮量為d時,若沿軌道Ⅱ運動,若R≤0.4m,滑塊能上升到B點.若R>0.4m滑塊不能到達B點.

1、如圖為某種魚餌自動投放器的裝置示意圖,其下半部AB是一長為2R的豎直細管,上半部BC是半徑為R的四分之一圓弧彎管,管口C處切線水平,AB管內有原長為R、下端固定的輕質彈簧.在彈簧上端放置一粒質量為m的魚餌,解除鎖定后彈簧可將魚餌彈射出去.投餌時,每次總將彈簧長度壓縮到0.5R后鎖定,此時彈簧的彈性勢能為6mgR (g為重力加速度).不計魚餌在運動過程中的機械能損失,求:
(1)魚餌到達管口C時的速度大小v1:
(2)魚餌到達管口C時對管子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
(3)已知地面比水面高出1.5R,若豎直細管的長度可以調節(jié),圓孤彎道管BC可隨豎直細管?起升降.求魚餌到達水面的落點與AB所在豎直線OO′之間的最大距離Lmax.

【答案】(1)魚餌到達管口C時的速度大小為 ;(2)魚餌到達管口C時對管子的作用力大小為6mg,方向向上;(3)魚餌到達水面的落點與AB所在豎直線OO′之間的最大距離為9R.
【考點】機械能守恒定律;平拋運動.
【分析】(1)根據能量守恒定律求出魚餌到達管口C時的速度大。
(2)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求出管口對魚餌的作用力大小,從而結合牛頓第二定律求出魚餌對管子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
(3)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求出平拋運動的初速度,結合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求出水平位移的表達式,通過數學知識得出魚餌到達水面的落點與AB所在豎直線OO′之間的最大距離.

(2)設C處管子對魚餌的作用力向下,大小設為F,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 ,
解得F=6mg,
由牛頓第三定律可得魚餌對管子的作用力F′=6mg,方向向上.

答:(1)魚餌到達管口C時的速度大小為 ;
(2)魚餌到達管口C時對管子的作用力大小為6mg,方向向上;
(3)魚餌到達水面的落點與AB所在豎直線OO′之間的最大距離為9R.
2、如圖所示,半徑R=3m的四分之一粗糙圓弧軌道AB置于豎直平面內,軌道的B端切線水平,且距水平地面高度為 =3.2m,現將一質量 =0.8kg的小滑塊從A點由靜止釋放,小滑塊著地時的速度大小10m/s( 取10m/s2).求:

(1)小滑塊經過B點時對圓軌道的壓力大小和方向;
(2)小滑塊沿圓弧軌道運動過程中所受摩擦力做的功;
【答案】(1)壓力大小為17.6N,方向豎直向下 (2)
【解析】
(1)滑塊過B點后作平拋運動,設著地時豎直速度為 ,根據平拋運動規(guī)律有:

滑塊沿圓弧軌道運動至B點的速度水平飛出速度
對B點的滑塊進行受力分析,設軌道對滑塊的支持力為 ,由牛頓第二定律有:

解得
由牛頓第三定律知滑塊對B的壓力大小為17.6N,方向豎直向下.

3、如圖1所示為單板滑雪U型池的比賽場地,比賽時運動員在U形滑道內邊滑行邊利用滑道做各種旋轉和跳躍動作,裁判員根據運動員的騰空高度、完成的動作難度和效果評分。圖2為該U型池場地的橫截面圖,AB、CD為半徑R=4m的四分之一光滑圓弧雪道,BC為水平雪道且與圓弧雪道相切,BC長為4.5m,質量為60kg的運動員(含滑板)以5m/s的速度從A點滑下,經U型雪道從D點豎直向上飛出,在D點上方完成動作的時間為t=0.8s,然后又從D點返回U型雪道,忽略空氣阻力,運動員可視為質點,求:

圖1 圖2
(1)運動員與BC雪道間的動摩擦因數;
(2)運動員首次運動到C點時對雪道的壓力;
(3)運動員最后距離B點多遠處停下。
【答案】(1)0.1(2)2040N(3)在B點右側1.5m處停下
【解析】(1)設運動員從D點向上飛出的速度為vD,則
m/s
運動員從A點到D點的過程,由動能定理得,

解得μ=0.1。
(2)運動員從C點運動到D點的過程中,由動能定理得

設運動員首次運動到C點時對雪道的壓力為N,由牛頓第二定律知

聯立得N=2040N,方向豎直向上
(3)設運動員運動的全過程在水平雪道上通過的路程為x,由動能定理得
mgR-μmgx=0- m
解得x=52.5m
所以運動員在水平雪道上運動了5.5個來回后到達C點左側3m處,故最后在B點右側1.5m處停下。

4、目前,我國的高鐵技術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它是由幾節(jié)自帶動力的車廂(動車)加幾節(jié)不帶動力的車廂(拖車)組成一個編組,稱為動車組。若每節(jié)動車的額定功率均為1.35×104kw,每節(jié)動車與拖車的質量均為5×104kg,動車組運行過程中每節(jié)車廂受到的阻力恒為其重力的0.075倍。若已知1節(jié)動車加2節(jié)拖車編成的動車組運行時的最大速度v0為466.7km/h。我國的滬昆高鐵是由2節(jié)動車和6節(jié)拖車編成動車組來工作的,其中頭、尾為動車,中間為拖車。當列車高速行駛時會使列車的“抓地力”減小不易制動,解決的辦法是制動時,常用“機械制動”與“風阻制動”配合使用,所謂“風阻制動”就是當檢測到車輪壓力非正常下降時,通過升起風翼(減速板)調節(jié)其風阻,先用高速時的風阻來增大“抓地力”將列車進行初制動,當速度較小時才采用機械制動。(所有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字)求:

(1)滬昆高鐵的最大時速v為多少km/h?
(2)當動車組以加速度1.5m/s2加速行駛時,第3節(jié)車廂對第4節(jié)車廂的作用力為多大?
(3)滬昆高鐵以題(1)中的最大速度運行時,測得此時風相對于運行車廂的速度為100m/s,已知橫截面積為1m2的風翼上可產生1.29×104N的阻力,此阻力轉化為車廂與地面阻力的效率為90%。滬昆高鐵每節(jié)車廂頂安裝有2片風翼,每片風翼的橫截面積為1.3m2,求此情況下“風阻制動”的最大功率為多大?
【答案】(1)3.5×102km/h(2)1.1×105N(3)2.3×107N
【解析】
試題分析:(1)由 P=3kmgv0 2P=8kmgv解之得:v=0.75v0=3.5×102km/h ;
(2)設各動車的牽引力為F牽,第3節(jié)車對第4節(jié)車的作用力大小為F,以第1、2、3節(jié)車箱為研究對

考點: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功率
【名師點睛】本題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結合求解動力學問題,關鍵是正確選擇研究對象,也可以運用動能定理求解。
5、如圖所示,豎直平面內的半圓形軌道下端與水平面相切,B、C分別為半圓形軌道的最低點和最高點。小滑塊(可視為質點)沿水平面向左滑動,經過A點時的速度 。已知半圓形軌道光滑,半徑R=0.40m,滑塊從C點水平飛出后,落到A點。已知:AB段長x=1.6m,重力加速度g =10m/s2。求:
(1)滑塊運動到B點時速度的大小vB;
(2)滑塊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

【答案】 (1) ;(2)0.5
【解析】(1)設滑塊從C點飛出時的速度為vC,從C點運動到A點時間為t,滑塊從C點飛出后,做平拋運動
豎直方向:
水平方向:
解得
對小滑塊B到C的過程應用動能定理得: 解得:
(2)對小滑塊A到B的過程應用動能定理得 ,解得
6、如圖所示,長L1=5m、傾斜角θ=370的斜面各通過一小段光滑圓弧與水平傳送帶和水平地面平滑連接,傳送帶長L0=6m,以恒定速率v0=4m/s逆時針運行,將一質點物塊輕輕地放上傳送帶右端A,物塊滑到傳送帶左端B時并沿斜面下滑,物塊最終靜止在水平面上的D點,已知物塊和傳送帶μ0=0.2,CD之間的距離是L2=3.6m,物塊和斜面、水平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相同,令物塊在B、C處速率不變,取g=10m/s2,(sin37°=0.6,cos37°=0.8)求:

(1)物塊和斜面、水平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的值;
(2)物塊從A到D所經歷的時間
【答案】(1) ;(2)3.7s
(2)從B到D,由動能定理得:

解得:
(2)在傳送帶上所需的時間為:
在斜面運動的加速度
從B到C,由動能定理得:
解得
運動時間
在水平面上運動的時間為
從A到D經歷的時間:t=t1+t2+t3=3.7s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san/1199970.html

相關閱讀:高考物理總復習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練習(4)(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