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荚嚂r間9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2B鉛筆和黑色簽字筆(中性筆)將姓名、考號、考試科目填涂在答題卡和試卷規(guī)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3.第Ⅱ卷必須用黑色簽字筆(中性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試卷各題目相應的位置,不準使用涂改液、膠帶紙、修正帶。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第Ⅰ卷(選擇題 共51分)
本大題共34小題,每小題1.5分,共51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水綿、藍藻、黑藻全部
A.是真核生物 B.含有葉綠體 C.是自養(yǎng)生物 D.能有絲分裂
2. 下列關于細胞共性的描述正確的是
A.所有細胞內都含有糖原
B.細胞都能進行分裂和分化
C.細胞都具有細胞質和細胞膜
D.用健那綠給細胞染色都能觀察到藍綠色的棒狀結構
3.細胞內的脫氧核糖主要分布在
A.細胞質 B.細胞核 C.高爾基體 D.中心體
4.伴隨蛋白質的水解過程,檢測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它們的數(shù)量關系可能表現(xiàn)為
A.相等 B.氨基多于羧基 C.氨基少于羧基 D.很難預測
5. 細胞核是由核膜、染色質、核仁、核孔組成,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 核膜是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分開
B. 染色質主要是由 DNA 和蛋白質組成
C. 核仁與某種 RNA 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D. 核孔實現(xiàn)了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6.右圖為某高等植物葉肉細胞結構模式圖,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圖中能產生ATP的結構有1、2、5
B.1中產生的CO2直接進入2中需穿過4層磷脂雙分子層
C.該圖是在高倍光學顯微鏡下看到的細胞亞顯微結構
D.1和2都具有遺傳相對獨立性
7.下列有關細胞器的說法正確的是
A.核糖體是流感病毒、細菌、酵母菌唯一共有的細胞器
B.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在其中生成的產物有丙酮酸、二氧化碳和水
C.葉綠體是所有生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含有DNA、RNA、蛋白質和磷脂等成分
D.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末期,細胞中的高爾基體活動加強
8.如圖實驗裝置,玻璃槽中是蒸餾水,半透膜允許單糖通過。漏斗中先裝入蔗糖溶液,一定時間后再加入蔗糖酶。實驗現(xiàn)象最可能是
A.在玻璃槽中會測出蔗糖和蔗糖酶
B.在玻璃槽中會測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C.漏斗中液面開始時先下降,加酶后上升
D.漏斗中液面開始時先上升,加酶后上升再下降
9.用洋蔥鱗片葉表皮制備“觀察細胞質壁分離實驗”的臨時裝片,觀察細胞的變化。下列有關實驗操作和結果的敘述,正確的是
A.將裝片在酒精燈上加熱后,再觀察細胞質壁分離現(xiàn)象
B.在蓋玻片一側滴入清水,細胞吸水膨脹但不會破裂
C.用不同濃度的硝酸鉀溶液處理細胞后,均能觀察到質壁分離復原現(xiàn)象
D.當質壁分離不能復原時,細胞仍具正常的生理功能
10.某成熟植物細胞經某種處理后仍保持活性,但在0.3 g /l蔗糖溶液中不發(fā)生質壁分離現(xiàn)象,實驗操作正確。試問:先前的“某種處理”所用的試劑是
A.纖維素酶 B.10%HCl溶液
C.0.5 g/l蔗糖溶液 D.清水
11.甲、乙兩種物質分別依賴自由擴散和協(xié)助擴散進入細胞,如果以人工合成的無蛋白質的磷脂雙分子膜代替細胞膜,并維持其它條件不變,則
A.甲運輸被促進 B.乙運輸被促進 C.甲運輸被抑制 D.乙運輸被抑制
12.若用呼吸酶抑制劑處理小腸絨毛上皮細胞,會明顯影響其細胞吸收的物質是
A .氧氣、甘油 B. 脂肪酸、 水 C. 鉀離子、 氨基酸 D. 葡萄糖 、水
13.下列有關物質通過細胞膜的說法正確的是
A.分泌蛋白的分泌需要能量但不需要細胞膜上的載體蛋白
B.小分子物質和離子都是通過自由擴散進入細胞
C.葡萄糖等較大的分子只能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胞
D.當植物細胞液濃度高于細胞外液濃度時會發(fā)生質壁分離
14.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應,其原因是
A.提供了化學反應開始所需的活化能
B.能使反應物變成細小的微粒增加接觸面積
C.酶能降低化學反應所需溫度等條件的要求
D.降低了分子從常態(tài)轉變?yōu)槿菀装l(fā)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tài)所需要的能量
15.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一種RnaseP酶, 是由20%蛋白質和80%RNA組成,如果將這種酶中的蛋白質除去,并提高g2+的濃度,他們發(fā)現(xiàn)留下來的RNA仍然具有這種酶相同的活性,這一結果表明
A.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B.酶是由RNA和蛋白質組成的
C.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 D. 絕大多數(shù)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少數(shù)是RNA
16.下面關于ATP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ATP分子由1個腺嘌呤和3個磷酸基團組成
B.ATP合成所需的能量由磷酸提供
C.ATP水解只能產生兩個磷酸
D.正常細胞中ATP與ADP的比值在一定范圍內變化
17.下列關于細胞內合成ATP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在有氧與缺氧的條件下,細胞質基質都能形成ATP
B.在缺氧的條件下,線粒體也可以形成ATP
C.在葉綠體中形成ATP需要光能
D.在一定條件下,ADP與ATP可以相互轉化
18.科學家用含18O的葡萄糖來追蹤需氧呼吸中的氧原子,發(fā)現(xiàn)其轉移途徑是
A.葡萄糖→丙酮酸→水 B.葡萄糖→丙酮酸→氧
C.葡萄糖→氧→水 D.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19.在a、b、c、d條件下,測得某植物種子萌發(fā)時C02和O2體積變化的相對值如下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則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CO2釋放量
O2吸收量
a
10
0
b
8
3
c
6
4
d
7
7
A.a條件下,呼吸產物除C02外還有酒精和乳酸
B.b條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無氧呼吸多
C.c條件下,無氧呼吸最弱
D.d條件下,產生的CO2全部來自線粒體
20. 將某綠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實驗裝置中,研究溫度對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影響(其余的實驗條件都是理想的),實驗以CO2的吸收量與釋放量為指標。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溫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C02(g/h)
1.OO
1.75
2.50
3.25
3.75
3.50
3.OO
黑暗下釋放C02(g/h)
O.50
O.75
1.OO
1.50
2.25
3.OO
3.50
下列對該表數(shù)據(jù)分析正確的是
A.晝夜不停地光照,溫度在35℃時該植物不能生長
B.每天交替進行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溫度均保持在20℃的條件下,該植物積累的有機物最多
C.晝夜不停地光照,該植物生長的最適宜溫度是30℃
D.每天交替進行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溫度在30℃時,該植物積累的有機物是溫度在10℃時的2倍
21.如圖為用分光光度計測定葉片中兩類色素吸收不同波長光波的曲線圖,請判定A和B分別為何種色素
A.葉綠素、類胡蘿卜素 B.類胡蘿卜素、葉綠素
C.葉黃素、葉綠素a D.葉綠素a、葉綠素b
22.如圖表示綠色植物體內某些代謝過程中的物質變化,A,B,C分別表示不同的代謝過程,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A.水參與C中的第二階段
B.B在葉綠體類囊體結構上進行
C.A中產生的氧氣參與C的第二階段
D.X代表的物質可用于植物的各項生命活動
23.若白天光照充足,哪種條件對作物增產有利
A.晝夜恒溫25℃ B.白天溫度25℃,夜間溫度15℃
C.晝夜恒溫15℃ D.白天溫度25℃,夜間溫度20℃
24.在光合作用中,不需要酶參與的過程是
A.CO2的固定 B.葉綠素吸收光能 C.三碳化合物的還原 D.ATP的形成
25.細胞相對表面積、細胞對外物質交換速率和細胞新陳代謝強度之間關系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細胞的相對表面積越大,物質交換速率越快,細胞新陳代謝越旺盛
B.細胞的相對表面積越大,物質交換速率越慢,細胞新陳代謝越緩慢
C.細胞的相對表面積越小,物質交換速率越快,細胞新陳代謝越緩慢
D.細胞的相對表面積越小,物質交換速率越慢,細胞新陳代謝越旺盛
26.用高倍顯微鏡觀察洋蔥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處于分裂間期和中期的細胞數(shù)目大致相等
B.視野中不同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目可能不相等
C.觀察處于分裂中期的細胞,可清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體
D.細胞是獨立分裂的,因此可選一個細胞持續(xù)觀察它的整個分裂過程
27.某同學做有絲分裂實驗時檢查了正處在分裂期各時期的1000個洋蔥根尖細胞,發(fā)現(xiàn)其中681個處于前期,139個處于中期,23個處于后期,157個處于末期。據(jù)此分析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中時間最短的是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28.與豌豆細胞的有絲分裂有密切關系的一組細胞器是
①線粒體 ②核糖體 ③高爾基體 ④中心體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29.右圖為細胞周期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圖中甲→乙→甲的過程是一個細胞周期
B.圖中乙→甲→乙的過程是一個細胞周期
C.機體內所有的體細胞都處于細胞周期中
D.抑制DNA的合成,細胞將停留在分裂期
30.下列關于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在分裂間期,染色體復制,DNA含量加倍
B.在分裂后期,著絲點分裂,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DNA含量也加倍
C.在分裂中期,染色體的形態(tài)和數(shù)目最清晰
D.在分裂末期,染色體平均分配進入兩個子細胞
31.高倍鏡觀察洋蔥根尖有絲分裂中期細胞,能夠觀察到的結構是:
A.染色體、紡錘體 赤道板 B.染色體、紡錘體、細胞板
C.細胞壁、染色體、紡錘體 D.葉綠體、染色體、紡錘體
32.右圖是下列哪種細胞處于何時期的分裂圖
①肝細胞 ②莖形成層細胞 ③藍藻
④有絲分裂前期 ⑤有絲分裂后期 ⑥有絲分裂末期
A.①④ B.③⑥
C.②⑤ D.②④
33.下列對有關實驗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中,將已解離漂洗染色的洋蔥根尖置于載玻片上,輕蓋上蓋玻片后即可鏡檢
B.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中,解離會使細胞失去活性
C.魯賓和卡門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設置了對照實驗
D.在探究酵母菌的無氧呼吸的實驗中,用酸性重鉻酸鉀溶液檢測的結果呈灰綠色
34.下列關于細胞衰老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細胞衰老是細胞生理和生化發(fā)生復雜變化的過程
B.細胞內的酶活性降低導致色素逐漸積累
C.衰老細胞的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使物質運輸功能降低
D.衰老細胞內水分減少,體積變小,代謝速度減慢
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49分)
35.(11分)下圖甲、乙為植物的某個葉肉細胞中的兩種膜結構及其發(fā)生的生化反應。丙是桑格和尼克森在1972年提出的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請據(jù)圖分析回答:
(1)圖中的甲、乙、丙三種膜,具有流動性的是 。
(2)圖中甲、乙兩種生物膜除產生圖中物質外,還均可產生 。
(3)甲、乙兩種膜上發(fā)生的具體的生化反應過程分別是 和 。
(4)圖乙中的[H]來自于有機物 的分解。
(5)甲圖發(fā)生的能量變化是 。
(6)圖丙中與細胞識別有關的結構是 (填字母)
(7)能從圖丙中b之間通過的物質有: 、 等。
(8)與1959年羅伯特森提出生物膜靜態(tài)模型相比,圖丙中模型有兩處明顯不同,它們是:
。
36.(8分)為探究洗衣粉加酶后的洗滌效果,將一種無酶洗衣粉分成3等份,進行3組實驗。甲、乙組在洗衣粉中加入1種或2種酶,丙組不加酶,在不同溫度下清洗同種化纖布上的2種污漬,其他實驗條件均相同,下表為實驗記錄。請回答下列問題。
溫/℃
10
20
30
40
50
別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清除血漬時間/in
67
66
88
52
51
83
36
34
77
11
12
68
9
11
67
清除油漬時間/in
93
78
95
87
63
91
82
46
85
75
27
77
69
8
68
(1)甲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 。乙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 。
(2)甲、乙組洗滌效果的差異,說明酶的作用具有 。
(3)如果甲、乙和丙3組均在水溫為80℃時洗滌同一種污漬,請比較這3組洗滌效果之間的差異并說明理由。 。
(4)添加蛋白酶的加酶洗衣粉不適宜洗滌下列哪些衣料( )
①棉織品 ②毛織品 ③腈綸織品 ④蠶絲織品 ⑤滌綸織品 ⑥錦綸織品
(5)該加酶洗衣粉用后要徹底洗手,其主要原因是 。
(6)說出2種提高洗衣粉去污能力的方法有 、 。
37.(10分)在高等植物細胞中,線粒體和葉綠體是能量轉換的重要細胞器,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一中的物質A是 ,物質A進入線粒體的條件是 。
(2)在圖二中乙~丙段時,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
(3)在圖二甲狀態(tài)時,可以發(fā)生圖一中的哪些過程?(用圖中字母表示) 。
(4)在圖二乙點所處的狀態(tài)時,葉綠體內ATP移動的方向是 。線粒體中產生的CO2的去向是 。
(5)如果在圖二的丙點突然降低CO2濃度,葉綠體內C3化合物的相對含量的變化情況是 ,有機物(葡萄糖)的變化情況是 。
(6)在圖二丁點所處的狀態(tài)時,葉綠體中產生的O2的去向是 。
(7)在圖二丁點的光照強度時,植物實際光合量是 。(用CO2的吸收量來表示)
38. (10分)下圖表示動物干細胞進行的一系列生理過程,請據(jù)圖回答問題:
(1)③過程表示 ,該過程與②過程的實質性差異是發(fā)生了 。
(2)科學家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D細胞分泌蛋白的形成過程,他們將3H標記的 注射到細胞內,發(fā)現(xiàn)帶有3H的物質依次出現(xiàn)在 等細胞器中。
(3)細胞膜能將分泌物從細胞內排出到細胞外,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哪一功能? 。
(4)若將D細胞內各種細胞器分開,常用的方法是 。
(5)若把d換為植物細胞,而且d能在體外條件下培養(yǎng)成一個植物體,說明d具有_______性。
(6)若圖中D細胞分泌的物質為蛋白質類物質,蛋白質類分泌物除可能是酶外,還可能是 、 (至少寫出兩類可能的分泌物名稱)。
39. (10分)癌癥是21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之一。任何人體內都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后可能發(fā)生基因突變而引起正常細胞的分裂和生長失控而變成癌細胞。請根據(jù)你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回答下列有關癌癥的問題:
(1)導致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fā)生基因突變的外界因素有 。
(2)與正常細胞相比,癌細胞中明顯增多的細胞器是(寫兩項) 。
(3)早期的癌癥可以通過切除的方法進行治療,但是中、晚期就不能用這種方法了,因為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其他組織中去了,晚期癌細胞容易擴散的原因是 。
(4)癌細胞還具有無限增殖的特征。若開始培養(yǎng)時取一滴培養(yǎng)液觀察有100個癌細胞,經24 h培養(yǎng)后,取一滴稀釋100倍后再取一滴(設三次的“一滴”等量)觀察,發(fā)現(xiàn)有64個腫瘤細胞,此腫瘤的細胞周期約為 h。
(5)某科研單位研制出一種新型藥物X,據(jù)說對腫瘤有較好的療效,能起到抑制腫瘤細胞分裂的作用。請你設計一個方案加以驗證。寫出你所設計的實驗步驟:
材料用具:
第一步:將腫瘤細胞培養(yǎng)液(含有腫瘤細胞)分為相等的兩份,編號甲、乙。
第二步:甲組加入一定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組加入 。
第三步: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條件下培養(yǎng),觀察 。
預期結果: 。
答案
一、選擇題(每小題1.5分,共51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C
B
D
D
C
D
D
B
A
D
C
題號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D
A
D
B
D
D
B
A
A
B
B
題號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答案
A
B
C
C
B
B
C
C
A
B
二、非選擇題(除特殊標記外,每空1分,共49分)
35.(11分)
(1)甲、乙、丙 (2)ATP (3)光反應 有氧呼吸第三階段
(4)葡萄糖和丙酮酸 (5)光能轉化為活躍的化學能(或光能轉化為電能再轉化為活躍的化學能) (6) a
(7)H2O 甘油等 (8) 蛋白質分子不均勻分布在磷脂雙分子層的兩側 ;蛋白質和磷脂分子可以運動。
36. (8分)
(1)蛋白酶 蛋白酶和脂肪酶 (2)專一性
(3)沒有差異,因為高溫使酶失活 (4)②④
(5)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能催化分解蛋白質,從而損傷皮膚
(6)加酶 適當提高溫度
37. (10分)
(1)丙酮酸 有氧存在 (2)光照強度
(3)f、g、h、a (4)由類囊體薄膜向葉綠體基質
由線粒體擴散到葉綠體中參與光合作用 (5)降低 降低
(6)部分擴散到線粒體參與呼吸作用,部分通過氣孔進入大氣 (7)12
38. (10分)
(1)細胞分化 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2)氨基酸 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2分) (3)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4)差速離心法
(5)全能性 (6)抗體 某些激素
39. (10分)
(1)物理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2)線粒體、核糖體
(3)癌細胞表面發(fā)生了變化,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質減少,使細胞彼此之間的黏性減小,導致癌細胞容易在機體內分散和轉移 (4)4(2分)
(5)新型藥物X(或生理鹽水 ) 等量的生理鹽水(或新型藥物X)
相同且適宜 腫瘤細胞的分裂情況、數(shù)量
預期結果:甲組(或乙組)實驗中的腫瘤細胞停止分裂,而乙組(或甲組)中的腫瘤細胞則繼續(xù)分裂,細胞數(shù)目增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er/7902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