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篇小說,有人拍手稱好,也有人砸磚批判。
至于我自己,不得不承認,在看到第六篇之前,我一直是因為這小說的作者是何夕才堅持下來的,否則,恐怕掃過開頭,便也沒那個毅力看下去了。有人說何夕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確,我所讀過的他的小說,不管是悲是喜,總是包裹著一襲柔軟的面紗,唯美而飄渺。印象最深的,是《傷心者》與《愛別離》(每每想到這個,我就很郁悶,高中訂的SFW,每次一拿到手,還沒熱乎下就被搶走了,至今我還不知道,按年月整理的時候,缺失了的那些是被哪些家伙給打劫去了,其中就有《愛別離》的那一期,你們這些混蛋啊,你們以為自己是借JUMP不還的銀桑嗎?你們還比不上銀桑的白卷毛啊豈可修啊啊啊),《汪洋戰(zhàn)爭》的題材,其實很像劉慈欣會選擇的風格(大劉的那篇《流浪地球》,當年可是看一次,稀里嘩啦一次,今后若是再整理,估計又會翻出來重溫一遍的吧。)
那些批判這篇小說的人,挑了各種各樣的刺兒,最大的,恐怕就是對最終結(jié)局搬出的法則及地球被團滅這一邏輯的質(zhì)疑了,這里,我們先說一下一直在文中出現(xiàn)的那個法則,看的時候也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樣的法則,隨著一次次屠城,隨著神尺的一次次異動,隨著露茜的死,小說中的觀察者大眼在思考,我也在思考,每次異動都是對文明的挑戰(zhàn),不管是卡法城造成的黑死病的主動傳播差點導致歐洲團滅還是最后反政府武裝地球團結(jié)陣線向退守月球的聯(lián)邦政府總部發(fā)射核彈可能導致全地球人類的滅亡,是的,"可能"。
在食物鏈中的生存總是伴隨著毀滅,這是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物種的行為只要不導致本物種自我毀滅,就沒有違反生存"法則"。這就是小說中最后出現(xiàn)的法則,核彈,不是武器,是力量。狹路相逢勇者勝,在敵人可能毀滅自己的前提下發(fā)起進攻,將物種全體當做"人質(zhì)"與"籌碼",將勝利寄望于對手的“不忍”與“怯懦”,這種可能導致本物種徹底毀滅的終極賭博游戲終于越過了神尺的闕值。還是這個“可能”。
于是,有人說,既然僅僅是可能,那就是還未成為事實,而神與菲星以此就對地球發(fā)起團滅屠殺是否正確,又是否正義?
其實,何夕在這篇小說中,并未給出什么觀點,至少我個人是這么覺得的,這只是一篇客觀陳述的小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讀者大可以從中自己找各自的觀點。最后的團滅無關于“正義”,難道你們沒看到菲星發(fā)現(xiàn)地球的時候,是多么高興地想立刻將地球作為備份而占有的嗎,只是神尺的法則在那兒擺著,他們不敢動地球而已。而可憐的地球人類,壓根不知道神尺的存在,最終,在一個個悲劇之后,以團滅的代價讓菲星如愿以償了。所以,正義什么的,其實,不過是釣魚式執(zhí)法罷了吧。
最后,個人想說一下全民皆兵。 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于1958年7月22日通過的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擴大會議決議中。決議提出,必須積極積蓄和壯大后備力量,貫徹執(zhí)行把預備役和民兵合而為一、實現(xiàn)全民皆兵的方針(百度的,度娘V5,無所不知)。小說中讓人最糾結(jié)的,就是血洗塔吉村。不知道為什么,看著感覺好真實,作者可能并不想影射什么,但讀者會想很多很多。有些東西,一旦塵封于歷史,就再也說不清道不明了,亦或者,就算是當時當事,誰又能理論個青紅皂白?對于全民皆兵這個詞,我以前只當做是個中性詞,無關褒貶, 然而,如今看著小說中十四歲的小女孩,就像政府的法爾汗說的,我根本想不到有那樣笑容的女孩居然能毫不猶豫地引爆白磷彈,就像是擺弄自己心愛的洋娃娃?粗@些,我覺得,全民皆兵,實在太過可怕了!太過可恥了!太過悲傷了!執(zhí)政者爭權斗勢,拉攏民心,天哪,那是在蠱惑!蠱惑手無寸鐵的平民拿起不該屬于他們的武器,將他們推至于戰(zhàn)爭的風口浪尖,讓他們的鮮血化作更多無辜平民的仇恨,更好地被利用。
無辜的平民們喲,不要被輕易地煽動,為一方拿起武器,灑下鮮血,你的熱血,暖不了統(tǒng)治者們比冰還冷的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dushubiji/1294829.html
相關閱讀:傅雷家書_讀書筆記350字
寫什么與怎么寫??劉欣聲《遠去的背影》讀書筆記
《增廣賢文》讀書筆記400字
讀書筆記大全-《西頓動物記》讀書筆記
童年讀書筆記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