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是喬斯坦·賈德寫的,下面整理了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000字,歡迎閱讀!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000字(一)
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學性很強的哲學書。該書主要以主人公蘇菲不斷收到一位神秘人寄來的信件為線索,從哲學的角度向人們揭示了世界與大自然等的形成與發(fā)展……告訴人們?nèi)祟愘囈陨娴牡厍蚴且粋怎樣的世界。作者以生動語言為讀者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讓讀者明白哲學書籍也可以生動。書中刻畫了一個勇敢,聰穎的少女——蘇菲。因為追求哲學,就一定要有好奇心,這正是蘇菲最大的特點,所以我覺得作者刻畫這個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為了向人們解開世界歷史之謎,書中涉及的內(nèi)容很多.
《蘇菲的世界》是由一個快滿15歲的小女孩蘇菲接二連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開序幕,“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這些看似很普通的問題卻讓人深思的概念,蘇菲在迷茫中開始思索,并在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的引導下了解西方哲學領域.在此同時,書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為了讓他的女兒開始接觸哲學,編出了蘇菲的世界一說.這整本書就由這兩個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感覺虛虛實實的!
就著“我從哪來”、“我是誰”……的問題,蘇菲穿越時空,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fā),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已成為歷史的那些有著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亞、達芬奇等進行了一次心聲的談話,目睹了歷史又一次嚴肅的重演.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人類的文明.除了追求知識的流行趨勢之外,我發(fā)現(xiàn)在教育上的缺失,我們的教育并未提供有關人生和其意義的必要知識,而這些答案正隱藏在哲學的奧秘里,然而現(xiàn)在的教育在哲學方面給人的感覺是“哲學”就應該是生澀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論!所以以前我對哲學就是抱著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想法!但讀了《蘇菲的世界》以后才發(fā)現(xiàn),其實我從來就不了解哲學.
以上是我看到一部分的感受!不過很多事我還是沒想通啊!就像書中說的人常把不能解釋的一些現(xiàn)象歸于神論,等到哲學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們開始相信無神論!接著哲學繼續(xù)發(fā)展,宗教出現(xiàn)了分裂,基督教開始深入人心!大部分西方人開始接受基督教的洗禮,可是在新舊交替的時候,戰(zhàn)爭避免不了!記得歷史老師提過十字軍的事,原諒當時我在開小差,聽的不全面啊!大概是說紅十字軍為了耶路撒冷那稱為基督發(fā)源地的地方,組織了教徒開始征戰(zhàn),開始他們也許為了教義,可后面他們虐奪路過所有的城市!所以我覺得沒有什么宗教是可以洗滌人類的心靈!只有人的自我覺悟才能改變一切!因為只要人愿意,一個原本是博愛的教義會被人曲解!我想哲學是可以讓人們了解自己,改變自己,讓人頓悟的學問!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fā)現(xiàn)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后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因為時間太短暫,我花了幾個晚上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內(nèi)容太多了,結果什么也沒發(fā)現(xiàn),記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構思.書的開始幾章,不覺得有什么異常,但越往下讀,越覺得詭異,仿佛作者也有預料不到的結尾似的;尤其是那個哲學宴會,真是個悲慘的結局,也真是個奇怪的想法。
這奇怪的是蘇菲和艾伯特竟然漸漸察覺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這種察覺又是通過少校的筆寫出來的,這種角色的反抗,一邊是虛幻的,因為它和角色一樣,存在于少校的內(nèi)心;一邊又是真實的,因為它是蘇菲和艾伯特的真實情感,脫離了少校的控制,最終獲得了成功.被創(chuàng)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創(chuàng)造出的世界,同時也逃出了創(chuàng)造者的安排,這個小小的扭結,使人有一種糊涂的感覺,真實其實就是虛幻,二者無法分開.小說原本是虛幻的,就必須用心去承認小說里所謂的現(xiàn)實世界,唯有這樣去讀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說中,體會書中任務的喜怒哀樂,激起共鳴,最大顯得地去體會作者地原創(chuàng)動機.可是當我把小說中的世界當成是真實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竟然搞出了原來的世界也是虛幻的現(xiàn)實.在那一刻,沖擊在心間的感覺竟是昨天已成虛幻,一切事情在我腦海中好像都變得千奇百怪,一個又一個的版本在腦海中浮現(xiàn),到底那個版本是真?這好似看美國的恐怖片,總會給人驚聳的感覺.剎那間,我不知道自己是誰,誰又該是我,最可怕的是連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證明呢……
蘇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學的發(fā)展史,但哲學與科學的發(fā)展是密不可分的,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與其說是在看一篇哲學史,倒不如說人類文明的通史縱會眼底.在浩瀚的歷史文明的發(fā)展史中,每一個我不過是道星光.一點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時衛(wèi)單位計算歷史進程的對白再明白不過.它反襯著個人生命的短暫,無不倍覺珍惜與傷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問,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后,一切都歸于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jīng)存在過?
以前看小說總是去追求文藻的美麗,去追尋美麗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可這本書看過以后,我卻不為書中的人物評頭論足,不為作者獨具匠心而連連贊嘆,而是只有恐懼.我不知道別人讀完此書后是什么樣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荒謬的心靈體驗.”馬克思是最偉大的哲學家”我覺得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過份,縱觀此書的各個哲學偉人,各個哲學流派,馬克思無疑是最偉大的.書中并未對他們進行任何的評價,這是值得學習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貢獻,他在這個領域,他在那個領域,這些本來就不能相提并論的.誰能說,他們的思想不是受時代和環(huán)境的限制?誰能說,他們那一個不是用盡了心智和頭腦.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沒有古人的失敗與繆誤,又何來今天的成功與真理,這些都是文明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去看這個世界了,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么東西的產(chǎn)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們要抱著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fā)掘。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000字(二)
在某個書店中,我看到了一本書《再見,蘇菲斯》,這不是言情小說么?打六折!我的眼中發(fā)出了奇異的光,可是摸了摸口袋,已經(jīng)所剩無幾了。之后,我在另一個書架發(fā)現(xiàn)了《蘇菲的世界》,莫非這和《再見,蘇菲斯》有聯(lián)系么?好像很神秘的樣子……好,就買這本書了。
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在自己找麻煩,這么煩的一本書,我為什么會買?但是,隨著閱讀,我似乎發(fā)現(xiàn)這本書有一個特點——麻煩是肯定,但是不知為什么,我特別入迷,我甚至從中午十二點一直看到午夜十二點。雖然沒有汲取多少知識,這里的知識太豐富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光是人名就讓我頭昏眼花的,但是在這本書中所涉及的方面還是有限的,比如書中很少談及中國哲學(如果要談及中國哲學史估計說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我很喜歡希臘神話,我認為希臘的神離我很近,因為他們擁有普通人所擁有的特性。而中國的神讀我來說太遙遠了有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感覺。
《蘇菲》一書中介紹了西方的哲學史,我看到了人類是如何進步的,有一種十分奇妙的感覺。哲學就是關于智慧的學習,這對我來說可是一個新的名詞,我一直以為哲學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學科,就是講道理的,和科學歷史等等沒什么關系,自從看了《蘇菲》我才知道哲學是一種包含所有學科的中和性課程,但是必須用一輩子的時間用心學習。
喬斯坦賈德是一個十分稱職的教師,十分幽默的教師,想象力十分豐富的人。比如書中有幾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童話人物,像小紅帽,愛麗絲之類的,很可愛的想象。還有他的授課方式——寫信,對話(至于那影碟,我們看不見,只有蘇菲知道這是什么感覺)與其他哲學書相比之下特別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
至于《蘇菲》一書究竟寫的是什么?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西方哲學史,也可以是科學的發(fā)展概述,也可以是神秘類小說……
“你是誰?”“世界從哪來?”看似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不僅困擾了蘇菲,也困擾了讀者。之后作者化身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為蘇菲(讀者)解答。那哲學是什么?什么人能成為哲學家?在此,做這個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當然小孩子最符合這個要求,我們經(jīng)?梢钥吹叫『⒆酉矚g打破沙鍋問到底。作者在解釋哲學時用了一個很經(jīng)典的比喻:關于小白兔,最好將它比喻成整個宇宙,而我們?nèi)祟悇t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不過哲學家總是試圖沿著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看個清楚。
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華,他用了一個很大膽的寫法,如果寫得不好很有可能會讓人渾濁不清。他在書中的謎團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先是陌生人的來信,再是一個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這樣神神秘秘的,開始還好,疑團是可以解開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頭霧水。什么會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撿到錢,撿到明星片諸如此類,只在電影中可以看到的情節(jié),讓我更加懷疑這是不是一部懸疑劇。直至到《柏客來》這一節(jié),才開始揭秘。原來蘇菲是一位書中書的人物,這是不是為了提高讀者興趣而故意這樣寫的呢?不是,他的構思是這樣的席德是真實存在的任務,而蘇菲是像小紅帽一樣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見小紅帽,愛麗絲,亞當夏娃……蘇菲是虛構的,她自己很能明白這一點,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學影響了蘇菲的世界,而蘇菲也影響了席德,兩個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許作者想說明蘇菲不僅僅是一個小說人物,也是一個活人們心目中的人。他賦予蘇菲和艾伯特靈魂,使他們在“現(xiàn)實”中當一個像幽靈一樣的人物。但這點與他之前所寫的沒有鬼神存在的哲學相反。但實際上這一點不矛盾,因為這些都是艾勃特編出來的。以這么有特色的方法來寫小說不是很可愛么?
做一回小說推銷員,《蘇菲》一書與愛情小說一點關系也沒他有可以讓人大開眼界,可以是人發(fā)現(xiàn)世界的奇妙,也可以讓人對哲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許會激勵人成為一個哲學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duhougan/711316.html
相關閱讀:《羅伯特的三次報復行動》讀后感1000字
資本論讀后感1000字
飄讀后感范文
《羅Sir野史》讀后感
鄧小平文選讀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