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可分為:聲、光、熱、電、力、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關鍵性的概念、規(guī)律、實驗原理、具體應用。很多知識點的出現(xiàn)看似凌亂,學生對各個物理量和綜合性、對比性較強的章節(jié)常常覺得復雜,而且同一種概括方式不能完美地梳理各個知識點。這就需要我們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尋找不同的復習方式。
在初中物理學習內(nèi)容中,我們覺得最難的就是“電(與磁)”相關內(nèi)容的學習。下面就以這一部分內(nèi)容為例,簡單闡述幾種較有普遍適用性的知識網(wǎng)絡構(gòu)建方法。
方法一:列圖表——集中基本概念、公式、規(guī)律等
電學中出現(xiàn)的基本物理量較多,有電壓、電流、電阻、電能、電功率,它們的定義、表示字母、單位、公式、部分測量工具等等。概念一多,整體把握上就出現(xiàn)混亂,甚至望而卻步。對于這種情況,通過列圖表的方式囊括所有概念是相當有效的。舉例如下:
在自行復習完課本知識后,可以列出表格進行歸類:
在此過程中,這些基本概念有了整體的認識,而且條理清晰,在填寫表格的過程中把知識點重新理清了一邊。
類似這種必要將概念進行列圖表對比復習的內(nèi)容還有很多,例如:光的三種傳播(直線、反射、折射);六種物態(tài)變化過程;三力(重力、彈力、摩擦力);三能(動能、勢能、內(nèi)能)等等。
方法二:情景分類——構(gòu)建物理模型
這種方法在計算題中應用得較多,對于某些概念的計算,它出現(xiàn)的具體情景很多,這是有必要讓學生針對不同情景的題目進行分類比較,找出每一種情景的一般規(guī)律。
例如求“機械效率”的題型中,可以分類四種物理模型:
1、“桶裝沙”子模型
當然,這里的“桶”只是一個代表,它可以是用來裝物體的任何東西以及附加的某些工具,如繩子(常忽略不計)。而“沙子”代表為達到目的必須要拉動的物體,在這個情景中,對“桶”所做的功是額外功,對“沙子”所做的功是有用功,它們所用的力不同,而桶和沙子所經(jīng)過的路程必然是相同的,所以求解機械效率的公式可以簡化為:
2、“杠桿”模型
在拉動物體時,有時要利用杠桿,此時拉動物體所做的功是有用功,實際施加在杠桿上的力所做的功是總功,簡化問題的關鍵在于:這兩個力相應的做功距離之比等于這兩個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之比,也等于它們沿著桿到支點的距離之比。如圖所示:
3、“滑輪”模型
這類題型的簡化關鍵在于找出動滑輪上繩子的段數(shù),因為它決定了公式中H與S的倍數(shù)關系,假設動滑輪上有n段繩子,
(1)若滑輪是豎放的,G為掛鉤上被拉物體的重量,
(2)若滑輪是橫放的,f表示掛鉤上物理需要克服的摩擦力,F(xiàn)表示繩子自由端實際所用的力,那么公式就可以簡化為:
4、“斜面”模型:
這種模型求機械效率比較簡單,可以直接套公式
這些模型歸納,都需要學生自己在做題的過程中歸納總結(jié)、比較,才能達到相應的效果。
其它可以用構(gòu)建模型方法復習的知識點還有很多,比如密度的測量,可以構(gòu)建成兩種常見的模型:“不規(guī)則形狀固體的密度”和“液體的密度”;
方法三:對比法
有些知識點之間存在較強的對比性,學生分別學習這些內(nèi)容的時候可能困難都不會太大,但是一旦學到后面就會把前面的知識點混淆在一起,比如說電動機和發(fā)電機的對比,學生應該充分比較它們各個方面的區(qū)別,包括原理、作用(能量轉(zhuǎn)化)、實驗裝置、應用等等,F(xiàn)將它們區(qū)別如下:
還有光學中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對比也很有代表性:
方法四:專題復習法
對于部分內(nèi)容,學生常覺得復雜混亂,比如說電學,學生往往會感到抽象難懂。電路圖看起來縱橫交錯學生往往會感到無從下手。在初中階段,電學的物理概念、定律及相應的計算公式是最多的。為了突出各知識點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在學生對電學進行全面的知識歸納的基礎上,分專題來進行復習。在電學復習中按各知識點的聯(lián)系,可分五個專題。
1、分析電路: 電路圖是電學的重要內(nèi)容。許多電學題往往一開頭就有一句“如圖所示的電路中”如果把電路圖辨認錯了,電路中的電流強度、電壓、電阻等物理量的計算也隨之而錯,造成“全軍覆沒”的局面。所以分析電路是學好電學的第一步。
2、歐姆定律的運用:歐姆定律是初中電學計算的核心。它揭示了電學三個最重要的物理量:電流、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
3、電功、電功率、焦耳定律公式的運用:初中生在學完歐姆定律時,還覺得電學不是很難。 因只需一個公式或它的變形就可以解決問題。但學到電功()、電功率()和焦耳定律()時,對于這三個十分接近而又聯(lián)系緊密的概念,容易混淆。有同學反映,這部分內(nèi)容的大小公式加起來共有十幾個,經(jīng)常會用錯公式。學好電學,突破電學的難點,關鍵在于靈活運用這十幾個公式。
4:電路變化:不少同學反映“變化的電路難,不只從何下手”。這是因為分析變化的電路涉及的內(nèi)容廣,考慮問題深。對電阻、電流強度、電壓及電功率相互關系的分析,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連錯反應,得出錯誤的結(jié)論。電路的變化,關鍵是分析電阻的變化。分析電路變化的方法一般可分為四步:
(1)從變化電阻人手。
(2)由串并聯(lián)電路的特點,看電阻的變化情況。
(3)由總電壓(電源電壓)不變,得出總電流的變化情況。
(4)根據(jù)電路特點以及題意,判斷部分電路電流電壓電功率的變化。
方法五:實例歸類法
物理是一門注重應用的學科,特別是初中物理,幾乎對于每一個知識點都強調(diào)實際應用,對實例分析有一定的要求,而部分知識點的實例分析特別多,學生容易混淆,不如說物態(tài)變化和光的傳播這些章節(jié),對于這些內(nèi)容,進行實例歸類是非常必要而有效的。
比如說,學生常常對“水”的各種物態(tài)變化區(qū)分不了,學生可以把它進行狀態(tài)分類:
水:
固態(tài):冰、雪、冰雹、霜;
液態(tài):霧、露、雨、云、“白氣”;
氣態(tài):水蒸氣等等。
還有光的傳播這一章,可以將光的具體實例進行歸類為:
光的傳播:
光的直線傳播: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
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湖中倒影、照鏡子、自行車尾燈;
光的折射:鋼筆錯位、水中筷子彎折、池底看起來比實際淺等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726619.html
相關閱讀:中考物理考點:水能和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