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生物化學家?切赫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化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生平簡介

切赫(Thomas Robert Cech),美國生物化學家,1947年12月8日生于美國芝加哥。在柏克萊加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并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1978年后在科羅拉多大學任教。切赫于1981年后全力投入到RNA(核糖核酸)分子催化功能的研究,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發(fā)展了阿爾德曼的研究成果和學說。提出用分子層次上的化學理論來解釋RNA分子的自我催化機理。因此,他為建立生命科學在分子層次上的理論基礎作出了貢獻。為此,他和阿爾特曼共同獲得了198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時年42歲。在此之前,切赫因核酸性酶的發(fā)現(xiàn)而獲得了聲望很高的1988年Lasker獎。

切赫1947年出生于美國芝加哥。1970年畢業(yè)于格林內(nèi)爾(Greenell)大學后,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1975年獲得博士學位。1983年后,任博爾德的科羅拉多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授。

長久以來,生物化學家們一直認為:只有由二十余種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分子,由于其氨基序列在抱有成見上的多樣性,能夠筑起特定的三度空間結構,從而可能具有催化流行性,即成為酶蛋白。它們可提供催化反應場所,即酶的活化中心,而可選擇性地只允許特定的基質進入;構成酶活化中心骨架的各種氨基酸,其支鏈官能撕則可適度地穩(wěn)定基質轉化成產(chǎn)物。因此生化反應才得以在棧分子催化的情況下順利進行,其速度可比無酶分子催化的情況下加快105-1012倍。 生物體內(nèi)?是借助這些上百成千各的棧分子依序協(xié)力催化,而使得各種生化反應得以在室溫的環(huán)境下完成。

在70年代時,生物化學家們已提純了數(shù)百種酶分子,更掌握了數(shù)千種的酶活性,而這些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分子都無一例外地的是蛋白質。所以當奧特曼提出RNA分子居然也可以有生物催化功能,而且可進行催化反應的部位,即活化中心,和被催化而進行反應的部位,即基質,居然可同處于一個RNA分子中,即同一分子的不同部位分別失學催化者與基質的角色,這當然會在生物化學界中引起巨大震撼。

在70年代后期,奧特曼在研究RNA的催化功能時,首選發(fā)現(xiàn)原生動物Tetrahymena中所存在的一種較大的t-RNA,當經(jīng)“修改”為較短的功能性St-RNA的過程中并沒有蛋白質型態(tài)的酶參與裁剪過程,而是由自我準確地切斷它中間的一413苷,再由其頭尾兩段又接合成終極t-RNA。他并且判明能發(fā)揮催化功能的正是這段含413個核苷的“插入序列”(IVS),所以Tetrahymena的t-RNA的成熟是自我催化,從而首次提出了“RNA可獨立具有催化流行性”。這一發(fā)現(xiàn)開創(chuàng)了核酸化學中的一個新領域。

切赫于1981年后也全力投入了RNA分子的催化功能研究,在不滿十年里便成就斐然。他將奧特曼的研究成果和演說推而廣之,并能提出分子層次上的化學理論來解釋RNA分子的自我催化機理。因此,他為建立生命科學的、在分子層次上的理論基礎做出了令人鼓舞的貢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724029.html

相關閱讀:中考化學方程式氧氣的來源氧氣的性質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