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吹牛了嗎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初中物理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阿基米德吹牛了嗎 由物理網(wǎng)資料整理

古希臘的科學(xué)家阿基米德說過這樣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舉起地球!”他認為:“一定大小的力可以移動任何重量。”

 

地球重60000億億噸,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大呢,能夠移動這么重的地球嗎?你可能認為阿基米德在吹牛。其實,他的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力通過機械,可以“放大”。

原始人為了保護自己的洞穴,常常用大石頭堵住洞口。他們是怎樣搬動大石頭的呢?幾千公斤的大石頭不是輕易能搬動的,一定是工具幫了他們的忙?赡苁沁@樣,幾個原始人拿一根結(jié)實的樹干想撬石頭。他們把樹干的一端放在大石頭下面,在靠近這一頭的樹干下墊了一塊小石頭。當他壓下樹干另一端的時候,沒花多大的力氣,把大石頭給撬起來了。

第一個這樣做的原始人,決不會意識到自己竟是大發(fā)明家。他發(fā)明了我們稱做“杠桿”的機械。這種機械可以節(jié)省力氣。

原始人雖然知道用杠桿搬動大石塊,但是并不知道為什么。阿基米德是總結(jié)出杠桿原理的第一個人。任何杠桿都有三個著力的地方:支持杠桿的地方叫做支點,用力的地方叫做動力點,接觸載荷物的地方叫做阻力點。從支點到動力點的作用線的垂直的距離叫動力臂;從支點到阻力點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叫阻力臂。阿基米德仔細研究了杠桿之后,發(fā)現(xiàn)杠桿的動力臂越長,舉起重物需要的力量越小。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這樣: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因此,只要有足夠長的動力臂,任何小的動力可以舉起任何重的物體。大概由于這個規(guī)律太重要,當時人們把它稱做“黃金法則”。

阿基米德夸口說,他能用杠桿移動地球。在理論上,這是正確的;在實際上,這是辦不到的。因為:第一,需要一根長得難以想象的杠桿,它的動力臂應(yīng)該是阻力臂的一千萬萬萬萬萬倍。這樣長的杠桿是無法找到的。第二,宇宙間的天體都在不停地運動著,找不到一個相對不動的支點。

第三,即使上面兩個條件能夠辦到,把地球舉起1厘米,人必須在杠桿的動力臂一端,按下十萬萬萬萬公里長的一條弧。按照一秒鐘按下一米的速度計算,需要三十萬萬萬年的時間。誰的壽命有這么長。

利用杠桿能夠省力,但是有時候反而費力。譬如劃槳,動力臂短,阻力臂長,動力就大于阻力。劃船雖說費力,但是節(jié)省了距離。劃槳的時候手移動的距離短,槳葉在水中移動的距離長,使船行得更遠。

又例如剪刀,剪刀也是一種杠桿,它的兩片刀葉釘在同一支點上,稱做雙杠桿。用途不同的剪刀,形狀也就不同。剪鐵皮的剪刀,刀把長,刀口短,這樣可以省力。理發(fā)用的剪刀,刀把短,刀口長,這樣雖然費力,卻省了距離。剪發(fā)不需要多大力氣,刀口長,手指不用移動很大距離,就能剪很多頭發(fā),并且剪得整齊。

上面說的杠桿,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支點在動力點和阻力點的中間。這類杠桿稱為第一類杠桿。它既有省力的,也有費力的,主要由支點的位置決定。

說撬棍是一種杠桿,你容易理解;說鍘刀也是杠桿,你的腦子也許轉(zhuǎn)不過彎來。但是稍加思索就不難明白。它和第一類杠桿不同的地方,是它的阻力點在動力點和支點中間。我們稱這一類杠桿為第二類杠桿。

這類杠桿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動力臂總是大于阻力臂,所以它總是省力的。獨輪小車,起瓶蓋的扳子,都屬于這類杠桿。

還有一類杠桿,它的動力點在支點和阻力點之間,如用鐵鍬向卡車上裝土。這一類杠桿稱為第三類杠桿。這類杠桿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動力臂總是比阻力臂短。所以使用這類杠桿總是費力,然而能夠節(jié)省距離。你看,往卡車上裝土,手的動作不大,鐵鍬移動的距離卻相當大,可以把土送到很高的地方。用兩只手拿長掃帚掃地,釣魚的時候往上提釣竿,都是在利用第三類杠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721098.html

相關(guān)閱讀:聲學(xué)制作小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