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卡特(Kevin Carter)贏得九四年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的攝影作品《饑餓的蘇丹》(The Starving Sudan)一經紐約時報發(fā)表便激起國際輿論強烈反響,照片的拍攝地是:一九九三年,戰(zhàn)亂、貧窮、饑餓下的非洲國家蘇丹。
獨立過程:
這片圣經中曾記載,稱為“古實”的土地,其南北方無論歷史淵源、民族、宗教信仰等均存在差異明顯,分多聚少、戰(zhàn)爭不斷。
1月9日,在各方面努力下決定南蘇丹獨立還是自治的公投如期舉行,2月14日,公布公投結果。結果顯示,98.83%的選民支持南蘇丹從蘇丹框架內分裂出來,成立一個獨立的國家“南蘇丹”。今年7月9日,非洲第55、全球第193個國家,將誕生。
基本情況:
地理位置與范圍
東鄰埃塞俄比亞,南接肯尼亞、烏干達、剛果民主共和國,西鄰中非共和國,北接北蘇丹。國土面積589,745平方公里。
人口與文化
總人口8,500,000人(2005年估計)。以黑人為主(北蘇丹以阿拉伯人為主),多信仰泛靈論和基督教(北蘇丹多信仰伊斯蘭教)。通行英語和阿拉伯語。
行政區(qū)劃
首都朱巴,由十個省份(北加扎勒河、南加扎勒河、瓦拉布、聯(lián)合、上尼羅、瓊萊、東赤道、西赤道、賈貝爾河、湖泊)組成。
自然地理概況
以熱帶草原氣候為主,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和西南風,每年5~10月為雨季,11月~次年4月為干季。動植物資源豐富,稀疏草原面積廣大,野生動物有羚羊、水牛、長頸鹿、大象、獅子等等。地形平坦開闊,多為粘土質平原。水系密集,青白尼羅河交匯,有著世界最大的沼澤地——蘇德沼澤。
經濟概括
產業(yè)結構方面,以第一產業(yè)為主,以農牧業(yè)占較大比重。農業(yè)種植有:棉花、花生、小米、小麥、橡膠、甘蔗、芒果等。畜牧業(yè)以牧牛為主。漁產也較多。出口農產品有棉花、芝麻、家畜、花生、阿拉伯膠、糖等。蘇丹分裂前有二十一個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約116億桶,天然氣儲量為300億立方米,潛力之大可想而知,而南蘇丹產出占原大蘇丹的85%。南蘇丹出石油資源外還有豐富的鐵、銅、鉻礦等。水能資源豐富。中赤道省有一些種植園。工業(yè)較落后,重工業(yè)薄弱,多為農產品加工業(yè)。工業(yè)制造品、精煉和運輸設備、藥和化學制品、紡織品、食品和糧食匱乏,依賴進口。
南蘇丹獨立后的問題分析:
1、石油之爭。
上世紀80年代,位于穆格來德(Muglad)盤地的阿布耶依地區(qū)(Abyei)發(fā)現大量石油蘊藏,而這一地區(qū)恰巧位于北蘇丹的南科爾多瓦省和南蘇丹的北加扎勒河省之間,石油之爭必將成為南北蘇丹今后矛盾的焦點。
2、水源之爭。
尼羅河水源之爭,雖在南北方存在多年,但國際社會關注較少。尼羅河是關系到東北非國家國計民生的珍貴水源,根據尼羅河水地區(qū)分配條約,尼羅河流經國都有一定的使用比例。蘇丹一分為二后,如何調整河水用量分配比例?隨著兩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口增長對于水源需求的擴大以及國際監(jiān)督的減弱,尼羅河水源之爭會成為南北蘇丹的熱點問題,甚至可能會成為南北沖突的導火索。
3、外債之爭。
蘇丹在獨立之前,其國債總額為380億美元。南蘇丹獨立之后,外債由哪方償還?南北方各承擔多少外債?是根據債務的由來和用途,還是雙方人口或者國民生產總值比例來分配和承擔債務?如果處理不好,隨時有可能重燃戰(zhàn)火。
4、居民身份和國籍之爭。
南北蘇丹雖歷史上分多聚少、戰(zhàn)爭不斷,但畢業(yè)還是一個國家,因此南北方人員往來和商貿聯(lián)系頻繁。目前有近百萬南方人生活在北方,而北方人也有許多因經商而居住南方,他們的身份如何解決?國籍又如何確定?
5、國界之爭。
南北蘇丹國界長約1250公里。目前,能夠明確的只有四分之一,其余多存在爭議。其中阿布耶伊(Abyei)地區(qū)雖可通過獨立投票決定其歸屬,但由于該地區(qū)石油儲量豐富、水草肥美,因此爭議最大。對于其歸屬,當地不同民族的居民也摩擦不斷。當地居民三分之二的南方丁克·恩古克族已同阿拉伯米塞里亞族居民發(fā)生激烈的流血沖突,如果處置不當,這里很可能成為南北摩擦和沖突的“火藥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701742.html
相關閱讀:黃河三角洲的未來是什么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