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越王勾踐劍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化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越王勾踐劍,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荊州市望山一號楚墓,屬青銅劍,制作極其精美。劍長55.7 cm,柄長8.4 cm,劍寬4.6 cm,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劍柄上鑄有間隔只有0.2 mm的11道手工刻制的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guī)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拷鼊Ω竦牡胤接袃尚续B篆銘文,共8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這把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國君主勾踐所佩之劍,是與干將、莫邪齊名的歐冶子所鑄。古劍在墓中已經被水浸泡了2400余年,居然毫無銹蝕,且依然鋒利無比,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人們做過這樣的實驗:將20多層復印紙疊放,劍從中間“唰”一聲,一劃全破!怪不得它是我國收藏的第一號名劍,享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是國家一級文物,由湖北省博物館收藏,在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科學家利用質子X熒光分析,在劍身菱形紋飾中發(fā)現(xiàn)除青銅成分之外,還含5%左右的硫,同時出土的另一把劍也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硫成分。金屬的表面硫化技術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發(fā)明的,現(xiàn)在仍廣泛使用于使鋼鐵表面光滑。越王勾踐劍身劍中的硫成分到底來源于鑄造時的硫化方法,還是表面氧化層受到硫化物污染所致,目前尚不能確定。 又經掃描電鏡分析,還發(fā)現(xiàn)劍內有一層厚約70微米的致密細晶表面層,其金屬結晶的致密程度要比劍體高上百倍,錫的含量也要高達35%,而劍體的錫含量一般為19%左右。據(jù)估計,古代的鑄劍工歐冶子用特殊的工藝對銅劍表面進行了富錫處理,使被處理的表面含錫量高,耐腐蝕。 而考古人員則認為,該劍出土時插在髹漆的木質劍鞘里,隨墓葬深埋在數(shù)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其下還采用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致密性好。加上墓坑上部填土夯實,墓室內幾乎是密閉空間。此外,該墓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且地下水基本為中性。這樣的環(huán)境條件非常有利于越王勾踐劍的保存。 對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之迷,雖眾說紛紜,但古代人民的智慧仍一覽無余,對出土了40多年的國寶,如何妥善保管,也許是我們現(xiàn)在思考的重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657291.html

相關閱讀:夾心化合物(sandwichcompound)同步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