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分
)
子貢問曰:
“
何如斯可謂之士
①
矣?
”
子曰:
“
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
曰:
“
敢問其次。
”
曰:
“
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
”
曰
“
敢問其次。
”
曰:
“
言必信,行必果
②
,??
③
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
曰:
“
今之從政者何如?
”
子曰:
“
噫!斗筲之人
④
,何足算也?
”(
《論語
·
子路》
)
【注釋】
①
士:士在周代貴族中位于最低層。此后,士成為古代社會知識分子的通稱。
②
果:果斷、堅決。
③
??(
kēng
):象聲詞,敲擊石頭的聲音。這里引申為像石塊那樣堅硬。
④
斗筲(
shāo
)之人:筲,竹器,容一斗
(1)
、對上面這個選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
A
、孔子認為,真正的
“
士
”
,是能夠在行為上雖曾有令其羞恥之處,但當他出使各國時,能不負君命的人。
B
、關于士的標準,孔子把它分為三個層次,
“
言必信,行必果
”
是屬于最后一個層次。
C
、孔子認為,不問黑白,一味講信用,只知貫徹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罷了。
D
、對當朝的執(zhí)政諸公的言行,孔子頗為鄙視、不屑,認為他們是器量狹小的人。
(2)
、孔子還說: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這與上文對
“
信
”
的表達是否矛盾?結合上面選段,簡要說明你對孔子
“
信
”
的理解。
(3
分
)
答:
【答案】
(1) A
(
“
行已有恥
”
是指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動。)
(2)
不矛盾。孔子的
“
信
”
即守信,講信用。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強調的是
“
信
”
對人的重要性。但孔子并不是無條件地推崇
“
信
”
,他認為人要懂得在不違背道義的前提下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變通。
【參考譯文】子貢問道:
“
怎樣才可以叫做士?
”
孔子說:
“
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
”
子貢說:
“
請問次一等的呢?
”
孔子說:
“
宗族中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xiāng)黨們稱他尊敬兄長。
”
子貢又問:
“
請問再次一等的呢?
”
孔子說:
“
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zhí)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
子貢說:
“
現(xiàn)在的執(zhí)政者,您看怎么樣?
”
孔子說:
“
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429353.html
相關閱讀:大鼠 閱讀答案
《螳螂捕蟬》閱讀答案及翻譯
《小石潭記》《鈷?潭西小丘記(節(jié)選)》比較閱讀及答案
“一曝十寒”閱讀答案
錢繆 閱讀答案(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