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埃無處不有,雖然它們的個體很小,但匯聚起來的威力卻不小。據記載,北美大陸在20
世紀30
代發(fā)生的一次塵暴中,狂風將美國平原的泥土大量向東吹去,有難以估計的牲畜被塵埃窒息而死。盡管如此,塵埃的積極作用卻是不可低估的。懸浮在大氣中的塵埃粒子,能夠將太陽光中的較短光柱攔截,使其進行有規(guī)則的發(fā)散,這樣,才會使天空呈現(xiàn)蔚藍。太陽升起和降落時,由于陽光穿過較低層空間,空氣中塵埃密度大,并伴有水汽,可以吸收反射陽光中的黃色和紅色部分,因此,這時看到的太陽呈現(xiàn)橙色、紅色和黃色。氣象學家指出,在降雨時,每一個雨滴都必須有一顆塵埃參與,以它作為核心,水汽在其周圍凝結,形成云、霧,再由云層形成雨點。若是純凈的空氣中沒有塵埃的存在,水分子無所依附,就不能形成雨滴降落。此外,陽光在射向地球的時候,因受到塵埃的吸收和反射,能使地球上的生物得到適量的光照,以滿足生長發(fā)育所需要。
現(xiàn)代科學發(fā)現(xiàn),有的塵埃在一定的條件下會發(fā)生爆炸,這種現(xiàn)象被稱作“塵炸”。據分析,能夠產生塵炸的物質有糧食粉塵、砂糖、奶粉、咖啡、金屬粉末等。物質發(fā)生爆炸,是一種劇烈的化學反應。而化學反應的速度與反應物質的顆粒大小有關。物質分散的越細,顆粒越小,它的表面積就越大。與具有固定面積的物質相比,接觸空氣、吸附氧分子多,氧化和放熱的過程都很快,反應性能就更活潑。當其中的某一質點被火點燃,就會發(fā)生連鎖反應,產生爆炸。此外,易爆塵埃的顆粒越細、濃度越大,它所產生的爆炸力就會越強。當粉塵含量低于大氣含氧量一半時,就不會引起爆炸。物質形成“塵炸”,還和誘因、速度等因素有關。產生“塵炸”的誘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摩擦沖擊以及電器設備或靜電產生的火花。
隨著現(xiàn)代城市的迅速發(fā)展,人們發(fā)現(xiàn)塵埃已經成為一種危及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的污染物。流行病學家對塵埃進入人體后的機理進行研究后指出,人們在呼吸時,每次大約要吸入50
萬個浮游微粒。這些微粒進入人的身體后,可以一直進入肺部深處,并作為經常性刺激物留在那里,它會導致發(fā)生炎癥,產生粘液,使人呼吸困難,甚至導致死亡的發(fā)生。除此之外,浮游微粒還可以向肺部傳送化學污染物,而且在傳送過程中,可以加速一種叫做游離基的有害物質的產生,從而進一步加劇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危害程度。進入人體的浮游微粒塵埃,主要來源于工業(yè)廢棄物、汽車尾氣及建筑、裝飾材料中的化學成分。資料表明,在我們生活環(huán)境內排放的浮游微粒70%
來自人為因素。另據調查,哮喘病、肺炎、心臟病等疾病的發(fā)病率,都與浮游微粒的增減有關。
7
.下列對塵埃的積極作用的理解,表述準確的一項是(
)
A
.天空呈現(xiàn)蔚藍是太陽光中的光柱受塵埃攔截的結果。
B
.每一個水分子中有一顆塵埃,才能形成云、霧,最后形成雨滴。
C
.空氣中的塵埃密度變化使太陽顏色發(fā)生變化。
D
.塵埃能夠吸收和反射射向地球的陽光,使地球上的生物得到適量的光照而成長。
8
.下列對第三段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在我們生活環(huán)境內排放的浮游微粒
70%
來自工業(yè)廢棄物、汽車尾氣等人為因素,因而可以采取措施,加強治理,減輕浮游微粒的危害。
B
.空氣中的浮游微粒進入人體肺部后,就使人體發(fā)生炎癥,甚至導致生命的終結。
C
.浮游微粒在向人體肺部傳送化學污染物的過程中會快速產生一種有害物質
——
游離基。
D
.人們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代城市中危及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的污染物就是塵埃。
9
.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加強電器的維護保養(yǎng),防止摩擦起火是防止
“
塵炸
”
的一種有效方法。
B
.只要粉塵含量超出大氣含氧量一半時,就會發(fā)生爆炸。所以,我們要隨時測量粉塵含量是否超出大氣含氧量的一半。
C
.在容易產生
“
塵炸
”
的廠房車間內,配備足夠的通風設備,可以降低塵埃的濃度,從而防止
“
塵炸
”
的發(fā)生。
D
.如果我們通過治理,能夠有效地減少空氣中浮游微塵的含量,就能降低哮喘病、肺炎、心臟病等疾病的發(fā)病率。
參考答案:
7.D
8
.
A
(
B
.一要“作為經常性刺激物留在哪里”;二是使肺部發(fā)炎;
C
.是“加速”游離基的產生;
D
.“塵埃”只是污染物的一種,并非唯一。)
9
.
B
(只能是“可能發(fā)生爆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425140.html
相關閱讀:《豬飼料中的砷是砒霜嗎?》閱讀答案
閱讀說明文《身在“輻”中要知“輻”》附答案
《載人航天飛行》閱讀答案
羅布泊 閱讀答案
《讓森林走進城市》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