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點:《權利法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權利法案》:
《權利法案》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理論和法律基礎,確立了議會高于王權的原則,具有憲法的性質,標志著君主立憲制開始在英國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掃清了道路。

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又稱立憲君主制,或稱“虛君共和”,是相對于君主獨裁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明確限制了皇權,從法律上確認了“議會主權”原則,國王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率先實現了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2.國王是國家元首,但由議會掌權,國王實際上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而作為國家的象征地位更突出。?
3.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是君主立憲制,以議會內閣為核心。國家的權力中心在議會,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



《權利法案》的意義:
1.為限制國王的權力提供的法律保障。
2.確立了議會的權力。
3.英國從此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tǒng)治。

君主立憲制的影響:
1.推翻了封建王權對資本主義的阻礙;
2.保留了王位,實現了政權的和平過渡;
3.君主立憲制為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重要經驗。



英國權利架構圖:


《權利法案》主要內容:
英國《權利法案》(theBillofRights),全稱《國民權利與自由和王位繼承宣言》,內容并不多,只有短短的十三條:
1.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2.近來以國王權威擅自廢除法律或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3.設立審理宗教事務之欽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類指令與法庭,皆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經國會準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征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征收金錢,超出國會準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
5.向國王請愿,乃臣民之權利,一切對此項請愿之判罪或控告,皆為非法。
6.除經國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征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為防衛(wèi)起見,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許可范圍內,置備武器。
8.議會之選舉應是自由的。
9.國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國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訊問。
10.不應要求過多的保釋金,亦不應強課過分之罰款,更不應濫施殘酷非常之刑罰。
11.陪審官應予正式記名列表并陳報之,凡審理叛國犯案件之陪審官應為自由世襲地領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讓與及對罰金與沒收財產所做的一切承諾,皆屬非法而無效。
13.為申雪一切訴冤,并為修正、加強與維護法律起見,國會應時常集會。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井岡山會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會師:
井岡山會師是指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與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和賀龍領導的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在井岡山的勝利會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根據中共湘南特委決定,兩軍會師后,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會師確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種,乃至后來形成燎原之勢。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背景:
大革命失敗后,共產黨人開始意識到掌握武裝對于中國革命的重要性。經歷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放棄攻打大城市,走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在文家市決策中決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三灣改編中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1927年秋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勝利會師。
2、過程:
(1)1927年10月,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2)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農民武裝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3)毛澤東總結井岡山斗爭的經驗,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理論上說明了中國革命采取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道路。還提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它是把馬克思普遍真理通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歷史意義: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具體的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從此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理論,從理論上處理好了武裝革命,根據地建設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間的關系,為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從而擺脫了長期以來對蘇聯革命道路的迷信,開始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實現了黨工作中心的第一次歷史性轉移。從中誕生的井岡山精神已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事件:




井岡山會師(油畫):



毛澤東為什么要到農村去建立革命根據地?
中國革命以俄為師,俄國十月革命道路是由城市到農村,而毛澤東卻率秋收起義隊伍去井岡山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國情決定的,俄國當時是帝國主義鏈條中薄弱一環(huán),中國卻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無產階級力量弱小,加之南昌起義后南下廣東受阻,秋收起義攻打城市受挫,事實證明城市里敵人的力量強大。在當時敵強我弱、革命處于低潮情況下,加上起義部隊遭到嚴重挫折,攻打和占領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敵人統(tǒng)治力量薄弱的農村作為落腳點,保存和發(fā)展革命力量,這是當時唯一正確的選擇。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

法國大革命:
1789年5月由于財政困難國王被迫召集三級會議,路易十六企圖向第三等級征收新稅,但第三等級紛紛要求限制王權、實行改革。6月,他們依然決定將三級會議改為國民議會。路易十六準備用武力解散議會,巴黎人民于7月14日起義,攻占了法國象征封建統(tǒng)治的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fā)。
1789年8月,制憲會議通過了《人權宣言》。內容:①自由、平等是天賦的人權;國家的主權屬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國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后來雅各賓派推翻吉倫特派,采取一系列恐怖統(tǒng)治措施,較為徹底地摧毀了封建制度,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任務。
1794年7月雅各賓派專政即被熱月黨人推翻,恢復共和制,也標志著法國大革命的結束。

拿破侖帝國:

1799年11月9日,在大革命中迅速崛起的年輕將軍拿破侖發(fā)動“霧月政變”。掌握政權。在法國建立執(zhí)政府,自任第一執(zhí)政官,后又改為終身執(zhí)政官。
1804年12月2日羅馬教皇庇護七世在巴黎圣母院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拿破侖一世加冕。
拿破侖上臺后,頒布了《拿破侖法典》,是資本主義世界第一步法典。
1814年3月31日聯盟軍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侖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3月20日,拿破侖從厄爾巴島返回巴黎復位,史稱百日王朝。6月18日,拿破侖一世在滑鐵盧被第七次反法聯軍擊潰。6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島,第一帝國覆滅。

法國大革命的幾個階段:



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的對比:
1、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的相同之處:
(1)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阻礙了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fā)展;
(2)性質:早期資產階級革命;
(3)都采取了適合國情的方式;
(4)都是資產階級先以議會為陣地向封建專制統(tǒng)治發(fā)起進攻;
(5)資產階級都分為不同派別;
(6)都經歷了復辟與反復辟的激烈斗爭;
(7)都經歷過軍事獨裁。
2、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同之處:
(1)背景不同:
①封建專制程度不同:英國王權薄弱,并形成了限制王權和注重議會的民主傳統(tǒng),并且從民族民主向資產階級民主轉變;法國王權強大,典型的專制君主制國家。
②革命前的經濟狀況不同: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強于法國
③所面臨的宗教背景不同:英國宗教陰影還很濃重,運用清教思想,法國啟蒙運動后,理性取代蒙昧,運用啟蒙思想。
④受啟蒙程度不同(理念不同):英國注重傳統(tǒng);法國經歷啟蒙運動,注重自然性有反法聯盟,革命阻礙大。
⑥土地情況不同:英國開展圈地運動,法國農民貧困化。
(2)任務不同:英國,政治革命;法國,政治革命與經濟革命。
(3)階級關系與革命方式不同:英國的領導階級是資產階級與新貴族聯盟,更多的依靠軍隊;法國是自下而上地推翻王權,更多地依靠人民。
(4)解決政體問題不同:英國采用君主立憲;法國采用民主共和制。
(5)影響不同:
英國:
①第一次具有世界影響的資產階級革命,同樣也影響到了法國。
②確立的君主立憲體制、國會制度和政黨制度影響深遠。
③作為革命的鞏固的工業(yè)革命更是意義深遠。
法國:
①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制度為后世提供藍本。
②資產主義制度沖擊了整個歐洲大陸,促進了歐洲各國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法國大革命勝利的意義:
1.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規(guī)模最大、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它結束了法國封建統(tǒng)治,為法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掃清了道路;
2.法國大革命對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統(tǒng)治產生了極大影響,促進了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
3.法國大革命為其他地區(qū)的資產階級革命樹立了典范。

拿破侖帝國的內外政策:

1、對內: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2)經濟上,進行財政改革,建立法蘭西銀行,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發(fā)展;
(3)法律上,頒布《拿破侖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立法典范。
(4)教育上,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鼓勵科學研究和技術教育。
2、對外:
(1)反抗歐洲反法同盟,捍衛(wèi)大革命成功果實,傳播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動搖了歐洲封建基礎;
(2)后期侵略一些國家,給這些國家?guī)砹松钪氐臑碾y。



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巴黎:


拿破侖帝國疆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304053.html

相關閱讀:初中歷史知識點:中國四大發(fā)明的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