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穎結尾讓初中數(shù)學課更有魅力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和能力發(fā)展的主陣地,數(shù)學知識絕大部分是在課堂獲得的?墒且还(jié)課只有45分鐘,要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除了課前要花好多個45分鐘鉆研教材,弄清知識結構,分析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外,更要分析學生的學習活動,要善于創(chuàng)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建立和諧的課堂氣氛。布局合理、結構完美的課堂教學,不僅要有扣人心弦的“序曲”,引人人勝的主旋律,還要有回味無窮的“尾聲”,以達到前后渾然一體的美妙境界。

  在數(shù)學教學中,很多教師都精心設計每節(jié)課的引言,并總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的啟導方法,然而,卻有不少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結尾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以致出現(xiàn)“講到哪里,就在哪里歇”的教學現(xiàn)狀,使得一節(jié)課給人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由此可見,對于每一堂課,良好的開端固然重要,但結尾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

  一、課堂教學結尾的作用

  課堂結尾是課堂任務的終結階段,是引導學生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再認識、再總結、再實踐、再升華的教學行為方式。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既是本堂課的總結和延伸,又是后續(xù)學習的基礎和準備。

  1、歸納整理知識的功能

  在一堂課的結尾之際,通過教師有意識地穿針引線,提綱摯領地將本節(jié)課甚至前幾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簡明扼要的梳理、概括,便于學生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將所學的知識系統(tǒng)化,并能使新知識、新方法牢固地注人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使之在學生頭腦里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讓學生體驗到掌握新知識的喜悅?梢赃@么說,如果把一堂課喻為一幅畫,那么結尾就猶如畫龍點睛之筆。

  2、反饋教學效果的功能

  學生對老師所教新知識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若在課堂結尾時,從不同層次精心設計幾個針對課堂知識的小問題讓學生回答,可充分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有利于教師及時地進行教學調控,為下一堂課的教學目標確立和教學方法改進提供研究素材。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講評的過程,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和理解新知識,從而真正圓滿地完成一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

  3、延伸課堂的功能

  數(shù)學知識內在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決定了教學必須是一個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有序過程。在課堂教學行將結束時,提出與本節(jié)和后續(xù)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濃厚的問題離開課堂,對活躍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發(fā)展學生智能,都是很有價值的。

  二、課堂教學結尾可采取的形式

  一堂課快要結束時,由于學生經歷了長時間課堂活動,這時的學生注意力開始下降,情緒也不象剛開始上課時那樣高昂,這時如果我們能在結尾上針對不同的課堂教學類型,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要求,精心設計出與之匹配的結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教學的結尾可采取以下幾種形式。

  1、歸納總結式

  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方法有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和認識,教師往往在課堂結尾時利用簡潔準確的語言、文字、表格或圖示將一堂課(或包括前幾堂課)所學的主要內容、知識結構進行總結歸納。

  這種小結應能準確地抓住每一個知識點的外在實質和內在的完整性,從而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重點和知識的系統(tǒng)性。

  如在學習“垂徑定理及其推論”時,由于涉及的的條件結論較多,學生很難準確的加以記憶,這時可小結為:

 。1)①過圓心、②垂直弦、③平分弦、④平分優(yōu)弧、⑤平分劣弧,在這五個元素中,由二推三。

 。2)和弦有關的計算通常過圓心作弦的垂線,構造直角三角形求解。

  上述小結中,既有對本節(jié)課重點知識的總結,又有方法上的總結。像這樣高度概括進行歸納總結的結尾方法,簡潔明了,易于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方法的總結,進一步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便于學生從整體上系統(tǒng)把握知識要點,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概括能力。

  2、對比比較式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進行識記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幫助我們從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上來掌握記憶對象。對比比較式的結尾方法,一般是將教學內容中那些意義相近或相異的內容進行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鑒別能力。

  如在學習菱形的性質和判定后,學生易將菱形和矩形的性質與判定內容相混淆,因此,在菱形的教學結尾時,占用一點時間將兩者的概念、性質與判定進行對比與比較,使學生加深對兩者知識的印象。

  3、預設懸念式

  我們知道,評書演員會在評書的尾聲處留下懸念,激發(fā)聽者繼續(xù)聽的欲望。在課堂結尾時,教師也可設計懸疑式情境。因為一方面可以拓寬知識的應用范圍,發(fā)展學生思維。另一方面可以根據課堂學習的內容,留下思辨性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進一步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興趣和習慣。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課的結尾時,可采取懸疑式進行結尾,即今天學習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懂得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那么大家想一想四邊形、五邊形的內角和又該是多少度呢?你是怎樣想的?又如,講完銳角三角函數(shù)后,問學生:“你能否不過河測出河寬,不上山測山高,不接近敵人陣地而測出敵我之間的距離?”這些問題的提出,給學生留下懸念,引起學生欲罷不能的探究欲望,收到課雖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4、延伸應用式結尾

  所教內容學完后,不是馬上結束教學,而是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擴展,使之成為聯(lián)系第二課堂的紐帶。這樣,既能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又能使學生閱讀課外讀物并應用課堂知識,從而拓寬知識,擴大學生視野。

  如學習了勾股定理后,可向學生說明,古今中外對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多種多樣,各盡其妙,請同學們課后查閱相關材料,收集一些巧妙的證法。這樣的課堂教學結束語,從課內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閱讀,使課內和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運用已知去獲取新知,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講完對稱知識后,可讓學生把26個英文字母按軸對稱、中心對稱、既是中心對稱又是軸對稱及不對稱進行歸類,這樣既讓學生對課堂知識有了重新認識的機會,又把數(shù)學知識和別的學科有機的結合起來,擴大了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范圍。

  總之,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而這種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沒有固定的公式可循。課堂的導入和結尾也是如此,教材內容的豐富多樣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只要我們勤于探索,勇于實踐,善于總結,就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新的導入和結尾形式,增強課堂教學的魅力,提高教學實效。

  論文中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293654.html

相關閱讀:素質教育與初中數(shù)學教學